十里-秦淮(南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大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泊秦淮》使得十里秦淮声名大噪。

南京濒临长江,周围层峦叠嶂,可谓虎踞龙蟠形势险要。历史上,东晋、东吴、宋、齐、梁、陈,均定都于此,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城内的夫子庙,又称文庙,位于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贡院街之西。始建于1304年,后屡毁屡建。自六朝以降,世家大族多于此地汇集,被誉为“六朝金粉地”。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城内,是南京闻名遐迩的一条母亲河,颇似上海的黄浦江。唐朝有两位著名诗人杜牧与刘禹锡,对秦淮河留下隽永意韵的诗句。

自《泊秦淮》诗句问世后,秦淮河名声大噪,游客络绎不绝,人丁兴旺,呈现一片浮华景象。《乌衣巷》的影响更为深远悠久。至今沪上《新民晚报》还选用“飞入寻常百姓家”佳句作为办报的宗旨,凸显与民接地气的风格特色。


回顾历史,早在明朝永乐年间,秦淮河的娼妓也已渐入昌盛,水边河房林立,歌妓如云。到光绪十八年(1892),在清人张景祁的《秦淮八艳图》中,将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列为“秦淮八艳”。这八艳不仅艳色风尘、倾国倾城,并且侠骨芳心、义气爱国,其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载入我国历代故事史册。近代文人朱自清、俞平伯在同游秦淮河时所描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八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以曼妙又美好的姿态,为漫长而单调的历史添上夺人心魄的一笔。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顾横波、陈圆圆、柳如是、卞玉京、马湘兰八人,都是明末清初的名妓,论起才色,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她们个个精通诗画,能歌善舞,在秦准河边留下了一段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数百年之后,我们依然会记得这些女子,为她们明媚的笑容和滚烫的泪水,心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