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南京

我的家乡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请原谅我对你的忽视,以前总自以为是的以为对你是很熟悉的,熟悉到可以肆意的漠视,漠视又发展到无视,以前的我眼睛里脑海里都是外面的大好世界,一心只向往着外面的山、外面的水、外面的景,其实现在静下心来,特别是这禁足的一个多月里,我透过文字或图片静静的品味着你的山、你的水、你的景、你的城,猛然感叹以前追逐的那些美景、那些美山、那些美水、那些美食其实我可爱的家乡你一个都不少,甚至更多。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明城墙上、紫金山巅、玄武湖畔、长江之水、十里秦淮⋯⋯等等无一不在记录着历史的厚重与饱经沧桑的气度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关是南京的地名都有好多好多如建业或建邺、建康、金陵,江宁、秣陵、石城、白下、应天、蒋州、上元、天京,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历史一堆故事。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看到有些城市为了保护一处历史遗迹,保护一个名人故居,能争来抢去的,又或者为了抢一个名人故里甚至还动员全市总动员搞个网络投票造势什么的,真的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可是在南京常常无所谓,也不当回事,太多了,毁几样,少几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古迹文物未必靠保护才能存在,好多残留在记忆里的、记录在书本上的也未必不是一种美,这也许就是缺撼之美吧。南京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遥看从古至今也遭受过多少次的破坏,然后又有多少次的重建,这是一座历史文化气息悠久的城市,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万年前,据考古发现,在南京汤山找到了闻名中外的"汤山猿人"头骨和牙齿的化石。这也许就是南京人的始祖了。南京一开始也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市,直到公元229年,孙权在南京定都开始拉开了帝王之气的序幕,从此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把南京做为都城,南京也是被作为都城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正因为它作为都城也因此遭受到朝代更迭时的战火洗礼与破坏,也曾因有帝王之气被隋文帝用最极端的方式把南京城荡为平地,六朝积蓄的辉煌瞬间毁失殆尽,南京城遭受到了致命的破坏,多少年以后才慢慢恢复元气。经历了唐朝的修养,也经历了短暂的唐亡宋起时期的南唐39年光景的发展,偏偏出了个让人记忆深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李后主。直到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南京才算又一次扬眉吐气。南京终于又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天南京城的格局基本上是明朝时期定下来来的样子。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并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后来被清朝政府重臣曾国潘率领的湘军所灭。明清两朝广开科举成就了南京的江南贡院,十里秦淮有多少痴男怨女流连忘返于此,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知多少段才子佳人的故事,随着清朝的腐朽没落,在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指引下,辛亥革命如星星之火般燃烧清朝没落王朝。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定都于南京,并开始精心打造"首都",召集一大帮能人知士整出一本《首都计划》。这个计划吸纳了欧美现代城市规划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计划逐步实施着,但是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淞沪会战,中日战争日益迫近,南京首都的建设只能瘦身了许多,接下来又是八年抗战,紧接着解放战争,对于原本雄心勃勃的城市建设者们好多的计划都没有能够完全实施。然而仅仅这样,南京城已经蔚为壮观了。号称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民国官邸建筑群以及宽阔的林阴大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是最好的民国遗产,它彻底颠覆了南京原有的历史形象。每逢夏季,火炉南京,赤日炎炎,格外烤人,而在“法桐”大道上,却是绿荫成廊,遮天蔽日,轻风拂面。行人、骑自行车者、驾驶汽车者在此经过,简直是一种享受,离开时都依依不舍。近现代南京经历了日本南京大屠杀的创伤,经过新中国春风洗礼与改革开放的发展,早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长期以来,南京一直是东南的第一重镇,有着别的城市所无法撼动的地位,近代以后随着大上海的迅速崛起,南京只能把东南重镇第一把交椅送给了上海,现在江苏在全国是有名的"散装江苏"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貌似对下面的12个地级市的影响力不大,其实不然这也是一种内部良性竞争,保持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苏南、苏中、苏北各市相互合作,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也让散装江苏走向强富美高新江苏而奋进,作为江苏省会应做好领头羊角色,突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据南京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去年底,南京实有人口1031.22万,首破千万。到3月19日,南京实有人口达1045.29万人。预示着南京已经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的复工复产,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抢出来,践行省会城市的领头羊角色。

—— 独行客

202003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