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湾战争看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动员工作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局座对战争动员和国民经济动员持续研究了十几年,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结合当前抗击新型肺炎的形势,选择其中一些内容进行连载,供大家参考借鉴。

海湾战争是继越南战争和马岛战争之后爆发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继八十年代以来美军广泛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利比亚之后的第一次名符其实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技术特点有六个:一是战场不分前线与后方,在整个战略和战役纵深内大范围展开;二是战场分布高度从太空到水下立体展开,海空地一体作战;三是机动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快速、灵敏、无所不达的特点;四是以核生化武器和航天装备为后盾,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大面积杀伤武器等远程、高效、高精度的高技术常规武器作战;五是电子战、信息战贯彻战争始终,并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及结局;六是高技术装备的高度复杂性及战争中的高消耗和高投入,增强了对后勤保障和动员工作的依赖性。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律及特点

海湾战争是一场以机动力、打击力、信息力和防护力为主体,全方位、大纵深、现代化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空前增大,战争的突然性和突变性急剧增长,对未来战争样式和规模将产生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实战来看,未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战争目的有限。以往的战争主要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推翻国家政权,占领敌国领土,实行殖民统治或掠夺国家经济财富为主,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则主要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有限政治、经济或军事目标而出兵作战,目标达到后,便立即呜金收兵,不随意恋战、升级或拖延战事,更不以统治和占领他国领土为主要目的。

2.战争规模有限。冷战时期,由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抗,加之战略核武器的威胁,所以以往的战争往往有扩展为世界大战的危险,从规模上较难控制。近年来由于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因苏联解体而走向缓和,多元化趋势正在形成,核武器也在大规模削减之中,所以在可预见的十几年中,爆发大规模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是主要形式。这类战争对世界总体格局的影响较小,投入兵力和规模有限,战场范围的确定和打击目标及手段的使用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战争持续时间缩短。战后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一般仅持续3-5年。未来战争中由于高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和战争消耗的增大使战争持续时间大大缩短,几分、十几分钟便可结束一场战役行动,几天、十几天便可结束一场战争,旷日持久的、长达数月、数年的马拉松战争将很少出现。

4.战争约束因素增多。以往的战争往往考虑军事因素较多,作战一方很容易挑起一场战争。未来局部战争的诱因将变得极为复杂,挑起战争将受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约束。随着社会文化、工业、经济及高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武力和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和争议的主要手段。和平共处、友好协商,积极的外交活动和共同开发等将是化解矛盾、解决争议的主要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成为未来军事斗争的基本策略。

5.战争的突发性增大。以往的战争由于平台机动性差、武器射程近和信息不灵,所以战争爆发的突发性相对较小,战前的战争症候较为明显。未来局部战争中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参战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大增强。远射程武器和大航程飞机几乎无所不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作战双方几乎无密可保,几乎呈透明状,所以为达到战争的目的,战争初期作战双方都力求达成突然性。突然袭击、快速打击将成为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

6.战场呈大纵深、立体化特点。以往的战争基本是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前线与后方有着明显区别。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没有前线后方之分,战争一开始很可能就越过前线直捣后方,把基础工业、军事工业、作战物资储备、交通线、电力设施和指挥机构彻底摧毁之后,再孤立战场,围歼前线有生力量。

7.参战军种兵种增多。以往的战争,各军兵种参战有着严格的区分,地面作战基本是陆军的事。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则不同,即便是一场很小规模的战争,海、陆、空、天、电也都要参加,各显神威,单一军种、兵种要想独立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是相当困难的。

8.战争的破坏性消耗性增大。凡是战争都有一定的消耗和破坏,然而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和高技术常规兵器用于不同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消耗是有着极大区别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技术水平高、效能高,采购费用也高的惊人,所以,一般国家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消耗。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部署在海湾的武器装备总价值达1020亿美元,打了42天就耗资400多亿美元,如时间再长一些,经济上是很难负担的。由于高技术武器命中精度高、破坏威力大,所以对被攻击的目标可轻易造成极大的毁损和破坏。

9.战争对后勤保障和经济动员的依赖性增加。由于未来局部战争具有高强度、高消耗、高投入和高技术等特性,所以对后勤保障和经济动员的依赖性明显增强,要求也越来越高。

——摘自摘自1990年代

《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与实施》

张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