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自组 M-ATX 小钢炮,i5 9600KF+微星 Z390M MORTOR 装机小记

最近新冠肺炎闹得很凶,小区封闭加上延迟开工,一哥们憋在家里实在难受,上班用的笔记本又玩不了游戏,无奈之下决定在这个特殊时期让我帮忙组一台电脑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时光。由于时间仓促加上快递还没恢复,因此我只能友情提供一些手上的闲置配件,凑下来还差 CPU、主板和 SSD ,最后这三样只能走京东,最终配置如下。

开装之前来个缺少部分包装的全家福。

我这哥们是铁杆 Intel 粉丝,所以这次毫无疑问还是选择了 Intel 平台,CPU 用酷睿 i5-9600KF。

i5-9600KF 是 i5-9600K 去掉核芯显卡后的新型号,依然是6核心6线程设计,基础频率 3.7 GHz,单核最高睿频 4.6 GHz,散热方面终于用回了钎焊材料。

主板选择了支持 CPU 和内存超频的 Intel Z390 平台,板型随机箱选择了 M-ATX 的微星 MAG Z390M MORTAR,主板尺寸为 24.4 cm * 24.4 cm。

微星 MAG Z390M MORTAR 配置 10 相数字供电设计,供电部分由较大面积散热片覆盖。

扩展插槽提供了 2 条 PCIe 3.0 x16 插槽,其中靠近 CPU 的一条覆盖了金属护甲并支持 x16 模式,而远离 CPU 的一条则支持 x4 模式,两条 PCIe 3.0 插槽可组 2-Way AMD CrossFire。

这块主板在提供两个 M.2 SSD 插槽的同时还另外提供了一个可安装 Intel CNVi 无线模块的 M.2(E 键)插槽,可自行加装 WiFi + 蓝牙模块。

四条内存插槽最高支持 128G 双通道 DDR4 内存,官方标称通过超频最高可支持到 4400Hz。为优化信号而将内存传输线路独立出来的 DDR4 Boost 技术并没有缺席。

主板右上角的 EZ Debug LED 可以在机器无法正常点亮的情况下较快地判断故障原因,作为一个经常要帮亲戚朋友装机的楼主来说,有这个玩意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MAG Z390M MORTAR 的音频部分并没有装饰罩,因此可以清楚看到这部分使用了音频分割线设计以及金色的音频专用电解电容。

来自 Realtek 的 ALC892 解码芯片,支持 7.1 声道以及提供了 S/PDIF 输出。

I/O 输出保留了 PS/2 键鼠复合接口,显示输出接口也全齐了,照顾到使用核芯显卡的用户,网络方面则由 Intel I219-V 提供千兆有线接口。

内存来自芝奇幻光戟 DDR4-3200 C14 16G 双通道套装,套装由两条 8G 组成,这款内存已经上市两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做介绍了。

SSD 来自金士顿 A1000 的升级版 A2000 系列,500G 的标称读写速度均超过 2000 MB/s,相比上一代 A1000 系列快了不少,保修依然是五年,随 SSD 附送一个 TT 定制的散热片。

金士顿 A2000 SSD 使用单面设计,主控和闪传颗粒上面有标签覆盖。


附送的散热片由铝材质制造,正反两面都有导热胶。


正反两面通过四个塑料卡扣固定,安装挺简单,但要把散热片取下倒是花了不少力气。

安装好之后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散热片的厚度。

显卡来自 XFX RX 5700 8GB 黑狼版,散热使用两个左右对称的 100mm 无光风扇。

2.5 槽的厚度,散热规模要比公版靠谱。


金属背板全包围。

开始装机,按照惯例先装好 CPU。

接着装 SSD,话说靠近 CPU 的 M.2 插槽不会受到显卡温度的影响,因此首选安装在这个位置上。

酷睿 i5-9600KF 本身并未标配散热器,这回把之前闲置已久的微星 CORE FROZR L 散热器用上了。

这款散热器使用四热管设计,标配单个 12cm 静音风扇,对付酷睿 i5-9600KF 应该足够了。

装上风扇扣具,CPU 涂上硅脂。

接下来放上散热器并拧上螺丝就大功告成了,这款散热器由利民代工,就连扣具都是一样的,安装还算简单。

接下来内存也装好了。

机箱来自追风者 314ETG,是一款支持分体式水冷的 M-ATX 机箱,个头比 ATX 机箱小,但在 M-ATX 机箱里面绝对算是巨无霸。

电源用了一个海韵 CORE GX-650 650W 全模组电源。



因为用的风冷,机箱顶部预留的水冷排安装位空了一块出来,空间大了装机倒是顺手了不少。


最后安装完毕。


开机一次点亮,系统装的 Windows 10 专业版 X64 V1909,鲁大师检测配置无误,顺便也跑个分。

接着还测了一下 PCMARK 10 里面最严苛的 Extended 测试,分数供大家参考。这也算是对整机稳定性的一个小测试吧。

i5-9600KF 采用6核心6线程设计,基础频率 3.7 GHz,从 CPU-Z 的检测结果可见手上这块 CPU 使用目前最新的 R0 步进,之前那些漏洞已经被堵上了。

继续给 CPU 跑分,供大家参考。

CINBENCH R20 跑分,多线程 2608,单线程 458。

CINBENCH R15 跑分,多线程 1084,单线程 193。

国际象棋跑分 19934。

话说在装系统之前已经在 BIOS 中打开了 XMP 选项,内存顺利跑在 3200 MHz 频率和 14-14-14-34 的时序下。

SSD 检测与跑分,500G 分了两个区。

跑分与官方数据相当,符合预期。


SLC 缓存实测为 71G 左右,缓存外速度大概是 500 MB/s 的水平。

不知道是散热片给力还是这款 SSD 的温度本身就比较低,跑完一堆测试下来最高才 35℃(室温 20℃),感觉还可以啊。

显卡跑了两项 3DMARK 的测试,虽然 Intel 平台目前只支持 PCIe 3.0,然而显卡的跑分跟之前在 X570 PCIe 4.0 上的结果并没有低多少。



最后在交货之前再测试一下 CPU 的温度,AIDA 64 单烤 FPU 十分钟,在 CPU 风扇和机箱风扇转速只有 800 RPM 多一点的情况下,CPU 最高温度并未破 60℃,静音效果颇为满意。

好了,这次分享就到这里结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