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人区》为例——探索“本土化”下的西部公路片的魅力所在

他算是“第六代导演”中,最疯狂与另类的。在学生时代就凭借学生电影《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电影处女作《香火》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疯狂》系列的成功,奠定了他的黑色幽默的“宁式电影”的独特风格,他就是第六代导演——宁浩,他曾说“关注草根,疯狂到底”,在“宁式电影”中,其核心人物通常为社会边缘化、平民化的底层小人物,《疯狂》系列也好,《无人区》也罢,向观众呈现的始终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本文以《无人区》为例,从不一样的角度,剖析宁浩西部公路片下,小人物的人生百态。


《无人区》在2009年就已完成全部拍摄,但因种种原因被“雪藏”四年,直到2013年上映。即使如此,影片上映首日,就以2200万元拿下票房冠军;上映首周收获1.4亿元票房累计票房已达2.2亿元,现今,《无人区》是12月上映的第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影片,也是导演宁浩个人票房纪录最高的电影作品。在其《疯狂》系列的加持下,使得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无人区》延续了其《疯狂》系列的黑色幽默,但与“宁式平民喜剧”的《疯狂》系列不同,《无人区》是“宁式公路片”,是他对新的题材类型的尝试,同时也是对单线叙事线索的尝试。影片讲述了一个“成功人士”走进无人区,在绝境之中力挽狂澜的故事。

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和巧舌如簧的庭辩技巧律师潘肖,成功帮西北盗猎团伙老大洗脱罪名。在要求对方用一辆红色轿车抵押后,他驾驶着车踏上从西北荒漠返程之行。但在途中,险情不断,在和卡车兄弟发生摩擦导致车辆受损后,又不慎撞飞一个因车损坏拦车求助的男子。自知摊上人命的潘肖辗转来到一家专事不法勾当的黑店,并在此结识了受困于此的舞。二人就此展开了一段充满危险与刺激的逃亡之旅……

“无人区”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没有人的地带”;从深层次内涵解释就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已经慢慢失去了作为人的特性,呈现出动物的属性——兽性。这里的人们内心贪婪、自私自利、邪恶凶狠……,虽然影片将故事设定在“无人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显现,但人性始终会作为主导,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向善。本文将从镜头语言、人物形象、画面色彩、影片光线,四方面剖析,这部看时“惊险刺激”,看后“大呼过瘾”的黑色幽默公路片的魅力电影主旨所在。


01.在多类镜头下,人物与环境相融合:人物的渺小与广袤的荒漠融为一体,在奠定影片单一基调的同时,也在向观众传递人性在“无人区”的残缺不全的讯息


作为电影最为基本的元素,镜头,不同类型的镜头能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


全景镜头:全方位将西部荒漠的荒凉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的开始,随着潘肖的独白,一望无垠的荒漠渐渐在全景镜头下,展现的一览无遗,除了荒凉,还是荒凉。在这片无法逃出升天的“无人区”中,观众的目光被牢牢锁住,一种压抑感铺面而来。

影片不止一处运用了全景镜头,例如潘肖准备“抛尸”的大远景镜头;潘肖驾驶着车行驶在荒芜的公路上等,通过这些镜头,展示了茫茫荒漠、小镇、公路的奇异景象,同时也在向观众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渲染西部荒原的荒凉,渺小的人类艰难生存的窘境,

营造视觉差的心里效果。

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交错切换,烘托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为剧情的发展做铺垫


在进加油站时,镜头以主观视角为主,潘肖边开车边观察,虎视眈眈的猎犬、逃散的鸡群……,透过破碎的挡风玻璃,他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角落;画面又转向客观视角,画面中出现了“卫星电话”字样的小店、窗外透过的夕阳,交代了剧情发展的时间与地点。


镜头在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切换,潘肖打电话时,是以主观视角,镜头中,他偷偷观察着老板娘的行为举止,烘托出他内心的心虚与恐惧。


在主观镜头下,剧中人视线范围比屏幕前的观众大,因此获取的信息多,在展示人物心理的同时,又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客观视角,主角与观众知道的一样,设置悬念,引导观众思考。


客观视角仅仅是传递信息,仿佛是站在外面冷眼旁观,从角色角度产生的情感波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反之,主观视角能够传递出情感冲击是建立在某一个角色心理与情感活动的视角。


特写镜头:放大人物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突出人物某些特征,使得人物情绪的表达更为真切,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与立体

还是以潘肖在“卫星电话”小店打电话为例,镜头特写下,潘肖连续按了两次“1”键后,手指停在了“0”的上方,潘肖的表情此处是犹豫,再次被老板娘的笑声惊吓后,他看向外面的红色汽车,此处,他的内心是恐惧的,因担心事情败露而面色慌张。


在修车的场景中,特写镜头仰拍潘肖的表情,充分表达出一种“恶向胆边生”的潜台词语境,因为镜头接下来就显示他这个表情是因为看见了身边油桶上的塑料管子,此时他还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车子,暗示着他下一步的动作。


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对50元钱的特写。表面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叙事,但其实它是在对人性的拷问,小店老板娘为了50元钱,就能够掩饰罪恶,为了钱就可以将道德与法律,抛之脑后。在这里,50元成了掩饰罪恶的外衣,同时也在对人性的鞭挞

特写镜头,也称为细节镜头,而细节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特写镜头下,将细节放大,将人物动作与表情巨大化,细腻地突出了人物内心活动,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情节走向埋下伏笔。

02.人物的刻画:善与恶的交锋,终是邪不压正,性本善的觉醒与回归,将潘肖的人设凸显的更为立体


在片中,潘肖是荒漠中人性觉醒与回归的代表,导演宁浩于曲折故事中展示出了人性由恶到善觉醒的历程。潘肖本是匡扶正义的律师,却因金钱替鹰贩子作辩护,使得罪犯逍遥法外。影片将其身份定位律师,我想导演用意颇深,在现实中律师“律者,“法令”、“约束”也”,拥有威严感与使命感,在行为举止方面更是严以律己。


但于影片中,潘肖却利用律师的职业为自身牟利,成为了罪恶的化身,由此成为影片单一的主线。在为鹰贩子作辩护的戏码中,导演对潘肖手中佛珠的特写镜头很有寓意。潘肖手中的佛珠,既是对于善良本质的回归,也是对恶劣行为的一种自我救赎。


潘肖在撞到鹰贩子老二后,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毁尸灭迹,揭露了他内心动物性的本能,这时的潘肖是邪恶的,为了利益、为了保全自己,他化身为罪恶,枉顾道德与法律,同时也讽刺了知法犯法作为律师的他。


在影片前部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利益而化身与鹰贩子一类人的罪犯,然而在影片后部分,则向我们展示了潘肖人性觉醒与回归。在舞女数次央求潘肖带她走,他都无动于衷,但最后为了保护舞女,潘肖决定选择牺牲自己,与鹰贩子同归于尽;在卡车兄弟中枪后,潘肖放下心中与他的矛盾,为他包扎伤口……凡此种种,是潘肖完成了由恶向善的人性回归,同样也是对于

自我的一种救赎


鹰贩子的残酷无情,不惜制造车祸、设计潘肖、撞死小店老板娘,生命对他而言,毫无怜悯可言,正如其对重伤的潘肖所说“你是吃素的,我是吃肉的”,视人命如草芥的他,终归是不可能苟活。他是《无人区》传达的西部蛮荒、混乱、无序状态的始作俑者,他破坏文明社会的法律规则,挑战秩序,终而葬身象征人类文明起源的大火中。


潘肖向善的回归,鹰贩子冥顽不灵,善与恶的交锋,终是邪不压正,性本善的觉醒与回归,将潘肖的人设凸显的更为立体。

 


03.画面色彩:影片以荒漠的黄为基调,在“无人区”一个充满沙漠的地方,大面积的经过渲染黄色能给观众一种暴力、血腥的感受,为“无人区”增加了更多荒凉、险恶的气氛,


随着彩色电影的诞生,色彩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进入电影,绝不仅仅是对于自然色彩的简单还原。在影片中,导演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按照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刻画的需要,设计一定的色彩格调,这样可以鲜明地表现导演的主观意向。


作为声画结合的艺术,电影在画面上不仅仅追求对于人物或者环境的展示,更多的是让画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象征意义。在充斥着土黄色的荒漠中,小轿车的红,就显得十分抢眼,在红色被土黄色包围的背后,象征的是人性善与恶的斗争,土黄色的荒漠代表着

野蛮,代表着邪恶,红色则是性本善的象征。


正如某电影人说“红色的使用能够表现出 某种崇高性、尊严性与严肃性。”在影片中,红色是人性本善的代表,也是潘肖最后用善克服众恶的象征。”

04.光线:线亦可以叙事、交代环境,也可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高调照明,用光均匀且少有阴影出现;高反差照明光束刺目,黑影明显;低调照明有漫射的阴影和渲染气氛的泛光。而本片采取的照明风格则多为高反差照明和低调照明。


影片开始鹰隼贩子和潘肖首次见面时,采用的低调照明,烘托出一种阴森、充满压抑的气氛。尤其是对鹰隼贩子的第一次面部特写时,光线由右上方斜射照射在拍摄主体的脸部,只显示出半边面部,另外一边面部留有大面积阴影。


侧面光这种布光方式淋漓尽致的描绘了鹰隼贩子凶险的人物形象和阴暗内心世界,导演用电影语言中的“光”,不需要任何言辞性语言便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

结语:

无人区》中人人不择手段,映射了物欲横流的当下,剖析了每一个当代人内心的善与恶。相比以往的影片,导演宁浩在《无人区》注入了更多的写实、反讽、自嘲等元素,在影片一次次的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中,凸显了人性向善的光辉。


在影片最后,潘肖内心独白“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用火”,而火象征着文明道德,是正义之火,正是火,才将他的人性带入向善的道路上。


  本文最后用宁浩导演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美国西部片,喜欢在西部片里的追车、骑马、枪战,探讨人性的善与恶。而我要做的就是让角色和故事,彻底本土化”,也许,这才是宁浩导演电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