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四)


04 “海窝子”筚路蓝缕到“三星堆”

龙门山,古蜀人的神山。

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说到“柏灌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而“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古代的湔山,今岷山,湔江边的岷山,今彭州的龙门山。

龙门山并不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系。

北东至广元,南西达泸定,全长约500公里,宽30至70公里。

时断时续、源源不断的古羌族,仍然从“茂县盆地”东南而下……

古羌族的一个很大支派。携家带口,不断“南下”。


通过险峻的“松茂古道”,顺着岷江河谷,穿过“负山临江,两岸壁立,中通一线,只有鸿雁可以飞越”的汶川雁门关,东岸有条小溪,沿岸曲折上升到山脊,海拔4000米,行程不到50公里,3000米的落差,令人生畏。沿山脊下行,翻过高达4000多米玉垒山(九顶山),不到10公里,来到湔江上游,看到河谷间有大量的沼泽湖泊,许多宜于种植、放牧的小台地。

经过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台地显得狭小。

再顺着地势,沿着两条路线,再向南前进。

一路。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沿绵远河河谷,经清平、绵竹、广汉进入平原腹地。一路。过龙门山镇,进入湔江河谷,到达“海窝子”,进入成都平原的北部。

也有两条孔道,到达成都平原。

一路。循着湔江河谷北端,罗元坝→老熊坪→九甸坪→白沙街→紫坪铺这条路线,便可到达今日的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一路。顺湔江河谷而下,出“天彭阙”,进入成都平原。


停停走走。在龙门山中,行进约300年,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左右。

湔江,左三点水,右一个前,意为“水流的头部”“水流的前锋”。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脉海太子城峰西南,气势滂沱,在巍峨的群山之间,九曲回环,穿山而出,远望如一条蓝色的纱巾,全长139公里,流域面积2057.3平方公里。古称湔水、蒙水、彭水等,上游称金河。

再次在湔江中游停留。

湔江河谷。今龙门山镇、小鱼洞镇、新兴镇、磁峰镇、白鹿镇、通济镇地域,一个大“回”字,海拔1000至1500米,在高山与湖泊之间,大量的台地、河谷丘陵。河滨区,有不少河坝地。

“高地河谷”,在成都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龙门山麓、中心台地,“海窝子”。

依山傍水。湔江横流,灌溉方便,气温较暖,雨量充沛,鱼多鸟多,适宜农牧。

小鱼洞是产“嘉鱼”之地。《蜀都赋》说,“嘉鱼出于丙穴”,丙穴,即小鱼洞。洞口周围的山川,形似篆文的“丙”字,小鱼洞又称为丙穴。

湔江西岸,有大鱼洞。湔江两岸的大、小鱼洞,盛产各种鱼类。

鱼,古蜀人的主要蛋白质食物。

出山进入成都平原的“桥头堡”。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的风水宝地。

湔江九曲回环“臂腕”处。


“海窝子”处在白鹿河、白水河、通济河三水交会之地,面朝广阔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居住,背靠绵延的浅丘、群山,生活着大量野鹿,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可以猎捕。

还有铜矿、玉石、沙金、陶土。

靠近山区,海拔相对于平原地区高,不易积水;也是湖湾区,湔江上游来水惯性向外,“海窝子”的位置属于湖湾区,水流至此会受惯性影响放缓,不易受洪水危及。

确有王者气象。湔江从高山峡谷之中奔涌而出,到了“臂腕”处,形成一个水面宽广的湖泊,“海窝子”所处的地方,恰好是一处湖湾。古人以湖为海,“海窝子”名由此而来。

阳平山环山防江,峰峦相视,相山相对如阙。

站在狮子山上,阳平山与“海窝子”,刚好在一幅太极图的两边,划分线是蜿蜒的玉村河。

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分布下行。

承上启下。下游有著名的“关口”天彭阙。

“天彭门”尚未浚通,“关口”内实际是个大湖泊。

距离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仅12公里。

从高山峡谷,逐渐朝着丘陵、平原方向逐步转移。

创业者的筚路蓝缕,寻访的美丽家园。

第二代蜀王柏灌,一如蚕丛取名“瞿上”一样,将立足之地“海窝子”,也取名“瞿上”。立国治蜀的“大本营”。第三代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大作农事。创造的“古成都人”诞生。


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天人合一的境界。

迁徙、定居“海窝子”,创造的“古成都人”诞生。

蕴含“成都人”的生命密码、文化基因。

繁衍生息。立国治蜀的“大本营”。

湔江,最宽处达12公里,最窄也有4公里以上。

每至汛期,洪水滔天,古蜀先民又继续与洪水争战。

春秋两季,河面上野鸭子、鱼老鸹,成群结队。

鱼老鸹全身羽毛黑色,双眼有金光,眈视可畏,被称作“乌鬼”。经过人的训养后,便能帮渔人捕鱼,所以古蜀人才把自己的部落,命名为“鱼凫氏”。

部落首领不仅要精于水性,还必须要掌握河鱼的生活习性。

湔江鱼多水大,生活习性很有规律。

“丙穴鱼七上、八下、九归团”。每年九月,以丙穴鱼为主的湔江河鱼,都要回小鱼洞中过冬,来年三四月间,庞大的鱼群闻惊雷从洞口游出,在湔江形成壮观的鱼潮、巨大的水浪。


部落首领,带领部落人到小鱼洞大量捕鱼,获“鱼凫王”美称。

一个等边三角形。展示创造的“古成都人”的智慧与魅力。

到湔江下游鸭子河畔的三星堆,约53公里。

到“十二桥文化”中心金沙村,约53公里。

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华阳国志》里,记述龙门山脉,“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制作三星堆诸多器物的玉、金、铜,都在其列。

自古,龙门山就是有名的产金区。

古称金河的湔江,也生产砂金。

部分玉石的来源,就来在湔江河谷。

目前,在龙门山镇宝山村燕子沟内,蕴藏大约0.7公里宽,10多公里长的宝山墨绿玉石矿脉,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常有玉石从上游,冲到湔江河谷中,在河中寻觅奇石,时常有意外收获。

就地取材。彭州的大宝铜矿,距离“三星堆”最近。铜矿是自然铜,含铜量在50%以上,可用青杠树余烬(木质钢碳)直接冶炼,并且分析其含量与三星堆的青铜完全吻合。


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铜源可能就在湔江流域。

大宝山有废矿穴、炼铜炉的遗迹甚多。

他们,可能正是从龙门山矿山开采、冶炼后,经湔江“高速公路”运送到广汉。

已经完成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

进入夏商之际的古蜀渔猎时代。

第三代蜀王鱼凫,融合并取代蚕丛、柏灌部族,成为蜀国之王。

繁衍生息。建立雏型的“工业基地”,演绎更替着古蜀文明的灿烂历史。

聚聚散散。最初在成都平原周边的山地建立聚落的羌族,直到解决水患,又从周边的高山地带,与顺着岷江河谷、湔江河谷而下的族群,断断续续,迁入平原北部腹心的广汉“三星堆”。

从营盘山的“小米”,到湔江河谷的“嘉鱼”,温暖过多少先祖的胃;从岷江上游的“沟”,到湔江河谷的的“海”,浸泡过多少先祖的脚。时至今日,虽已无法了解,在那几条谷道上有过多少孤寂、眼泪,有过多少欢颜、汗水,但通过“它”,世界看到了在多条河流出山形成的复合冲积扇上的三星堆国。

河流台地。“远支流,近干流”。

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渔猎。

商代的三星堆国,正处盛年。

各霸一方。与商朝,都是方国,没有隶属关系。生机勃勃的文明,拥有着庞大的领土、强大的国力,为了争夺附属国、水源、土地、矿藏,很快与中原一带的商朝,兵戎相见。

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


类似儒家的氏族王权、近乎道家的自然神权。派生出古蜀文明另两个特征,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传统、有机融汇多元文化,在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和矛盾之中,形成人神相通的神仙观念。

特征鲜明。3000多年前古蜀国统治阶层的一片缩影。

发型两种:“辫发”,长长的辫子垂在脑后;“笄发”,头发卷起,用笄系在脑后。

梳着“笄发”的青铜人像,常常显示出神秘的气息,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鸟头冠、下穿鸟足裤,手中还紧攥一根神秘的树枝。仿佛正陶醉于盛大的仪式中,可能正在从事着宗教活动。

占有神权。控制着古蜀国人的精神,充当着人与神灵的联系的媒介。

梳着“辫发”的青铜人像,神情闲适、安逸。一个世俗的集团,掌握着政治权利。

占据王权。奴役着古蜀国人的身体,驱使他们劳作、征战。

在对抗自然中,中原人书写“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

古蜀国,“灵寿华实草林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在和谐的乐土,春耕待秋收,鸾鸟且自歌,居民们怡然自乐其中,自由自在的道家雏形思想开始挥洒,“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城市中,全民祭祀,处处祭祀。

想象驰骋。与树对话,向山高歌,空气中四处散布着浪漫的气味。

人文总是与地貌匹配,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星堆文化”延续了约1500年,发展到后期形成“十二桥文化”。

富有创造力。创造的“古成都人”崇尚黄金。

“沙里淘金”。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神秘和精致。“太阳神鸟”金饰,堪称美学典范。图案由12道光芒、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组成,围绕着太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飞翔,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精美绝伦。至少采用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

出现在神圣的祭祀区,自身必定承载着创造的“古成都人”对于自然的无穷想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远古太阳崇拜文化的缩影,“金乌负日”的古代传说的最好印证。

也许创造的“古成都人”已经掌握岁、时、月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

表达了对太阳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光明不间断的向往。

勾勒出瑰异的青铜文明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持续贡献。

世界的古老礼则。

亘古以来,金碧辉煌的太阳,辉映地球,滋润万物生长,古代民族以为具有能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自然力量,敬仰、创造出令人激动不已的太阳神话。“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崇拜太阳,中华各民族共有的习俗。

三皇五帝、秦汉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审美趣味、对细节的着意表达,都与如今的成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非常相似。

“王者之气”。更有动感和生命力。

大量出土的金器、玉器、象牙昭示,“主人”是“古蜀五王”里的杜宇。

“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在《华阳国志》中,杜宇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建立蜀国后,首先“教民务农”,带领人民治水,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成都平原得以发展兴盛。

“开明”,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的词汇。

开明王的家族墓地、商业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划有与太阳崇拜相关的图案。

因此,东晋时期的常璩,才将自己的地方志书,称为《华阳国志》。

作者简介:易旭东,1986年前写小说,1986年后做新闻。多家报纸任副总编,出版、经营“两手抓”。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不忘初心,从新闻“回归”到文学。2012年辞职,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2019年10月“再现江湖”。现为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

经作者易旭东先生独家授权,“君伙库”自媒体作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发媒体,欢迎转载并注明出自“君伙库”。全文四万字,分别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营盘山酝酿实施

03 “古成都人”创造了“宝墩文明”

04 “海窝子”筚路蓝缕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

06 交流一直隐藏在几千年华夏记忆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09 国运被地震次生灾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历经千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