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尽管与商朝频频发生战争,“古成都人”的生活却未受影响。

平时劳作,战时出征。

古蜀国没有专业军队,但是每一位男人,都是军人。

春秋初期,王位从鱼凫家族传到望帝杜宇手中。

历史性转变出现在周代。

位于大秦岭南的“蜀”,与大秦岭北的“周”发生紧密联系。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周朝“艺术治国”。周人的生活,从战争、外交,到治国、治家,“不学诗、无以言”。没有音乐,不是诗人,连开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诗是唱的。可以只唱曲,可以只说词。

周朝建国前,先建“黄埔军校”,称为“辟雍”。

“周公吐哺”,广揽教师、学生。

军校学生既是将来灭商的战士,也是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

以“小邦周”,图谋“天邑商”。“辟雍”,该研究什么战术?敌人人数太多;一切计谋与算计,都不管用,因为激怒敌人得不偿失。研究出“六大战术”,武力只有两个:射、御。

战车与弓箭,唯一能够弥补人数的缺陷。

另外的四大战术,几乎全部都是“人文艺术”类。

文明的力量。诗:文字表达能力,口才、宣传能力、感染力;自我修养、让人敬佩与崇拜的工具;乐:音乐,表达善意的能力,提升个人形象、传播周朝的先进生活方式的工具;礼:秩序形象,文明的军队,给人震慑。

战争,就是表现先进、文明,使敌人羡慕,而主动投靠。

以德服人,仁者无敌,近者悦、远者来,有夏乃大、共慕华风,不战而屈人之兵。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商周两军对战时,“武王伐商、前歌后舞”,周人居然首先展示生活方式的优越。

武王战场宣誓,强调的是“六步七步乃止齐”,军容整齐、彬彬有礼,不杀受伤者、不追逃跑者,对战败者给以出路、送给机会。以具体事实,体现自己的战争文明。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姜子牙的“虎贲三百”,表演极其娴熟的御射技巧。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声势浩大。在周文化的感召下,居然“前徒倒戈”,加入到周军。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决胜战的成功,使周人更加重视才艺的“软实力”。

周武王亲率精锐,出兵东征。

杜宇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史称“六师”。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古蜀军队,“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战斗力最强,推翻殷纣王的重要力量。文明形态不同于华夏族,被后人称为“蜀族”。

古蜀文明跨出成都平原,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

对中原先进文明的向往、吸纳,贯穿着古蜀文明的始终。

前一年,周王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

史称“望帝”,号“蜀”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3000年前,人类历史进入“轴心时代”,世界两大文明顶峰的雅典与周朝,同时形成。

两个文明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古希腊有“斯巴达依法治国”、雅典“依理性逻辑立法+再依法治国”的对立,周朝有秦制“徙木立信、令出法随”的“依法治国”,对立于西周的“依天理天道立法”的“依法治国”。

西周统治者“以德配天”,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模式。

杜宇晚年,洪水再次肆虐成都平原。

“灾变气候”。前800年左右,大面积持续性干旱,间以突发性暴雨和洪水危害。

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蜀国人口锐减大半。

遭遇一场“亘古未有”的山崩“雍江”之患。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

洪患严重。《蜀王本纪》记载:“时玉山出水,如尧之洪水。”

唐代诗人岑参写诗《石犀》,记录耳闻的古蜀洪灾:“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

中国黑色幽默的鼻祖。明明江水都泛滥,还有心思开玩笑,说蜀人差点变成鱼。真是鱼倒也罢了,但是人不行,人在洪水中只能像被打昏的鱼一样,在水里东碰西荡,最后一命归天。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三峡一带的鳖灵部落,为了躲避楚人追杀,逃亡到成都平原。

鳖灵治水。杜宇也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觉得鳖灵人才难得,便委任为相,治理洪水。鳖灵受望帝的委任,带领民众治理洪水。荆楚文化正式进入。

洪灾惨烈。“壅江”“潴水”,致“蜀水不流”。

“玉山”,即“玉垒山”。许慎《说文》:“决”,下流也。

鳖灵“决玉垒山”,打通了“宝瓶口”分洪,自高向低处,“决”出一条河,“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再打通巫山,水流就从成都的岷江流到长江,使水患得到解除。

“蜀得陆处”,“民得安处”。

鳖灵蜀中治水,影响甚大的活动有两次。

除了“决玉垒山”,还有“开金堂江”。

“开金堂江”与三星堆城的毁弃关系密切。

“二龙戏珠”原型。成都平原,旧为内海,玉垒山、邛崃山与龙泉山环抱,西北高、东南低,一个由龙门山脉、龙泉山脉包围而成的倾斜冲积平原。岷江、沱江与所有分支,都由西北流向东南,龙泉山脉像堤坝一样,拦在河流面前,滔滔江水只能从西南面的新津河谷、东南面的华阳河谷与东北面的沱江金堂峡三个口门流淌出。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新津河谷宽度很大,成都平原的主泄洪口,华阳河谷宽度也不小。

惟有东部的沱江干流在穿越龙泉山处的金堂峡,完全可能被阻塞。

成都平原最低之地。

金堂峡在金堂县城赵镇下游6.5公里处,海拔高度400米以下。

沱江水流切割龙泉山脉,形成全长约12公里的峡谷。峡口部分窄如瓶颈,最狭窄处仅有40米宽。峡谷蜿蜒曲折呈S形,河道狭窄,峡谷岩岸壁立,河床巨石如麻。

沱江主源的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与岷江水系的青白江、毗河的水量都不小。

形成涝灾。汹涌的江水,被严重的阻滞、宣泄不畅。

每遇上游暴雨,五江并流、洪水滔天,从平原上冲下来大量的泥沙、各种杂物不断涌来;如再遭遇地震,地震次生灾害,峡谷岩岸滑坡、崩塌,阻断江流,整个峡口可能完全被堵死。

三星堆附近为鸭子河、马牧河,河床淤积严重、河岸低。

金堂距广汉20公里左右,如遭遇暴雨洪水,特别是地震洪水,峡口一旦被堵死,致“蜀水不流”,江水回淹,广汉地在劫难逃,洪水穿破城堤,完全可能淹没三星堆,毁灭古城。

“禅让”鳖灵,“委以政事”。杜宇把王位禅让给鳖灵。

前七世纪中期,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是为“丛帝”。

传位12代,统治古蜀国300多年。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斗转星移。到了开明五世,在“瞿上”的北翼,新津“宝墩”、双流牧马山“九倒拐”向北、广汉三星堆向南,一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建都,大兴土木,构筑城池,是为“金沙”。

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富有传奇、浪漫色彩。

《华阳国志•序志》写道:“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

从蚕丛到柏灌、鱼凫,直到望帝、丛帝,古蜀国在史书与神话的勾勒下显现。

领导华夏先民制服水患的大禹就是古羌人。

《吴越春秋》记载:“家于西羌,曰石纽。”

龙门山,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开国帝王、人文初祖大禹诞生之地。在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北川县禹里乡,一块叫“石纽”的巨石中出生。黄帝第六代玄孙。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始于梁州”。

古时的梁州,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云贵地区。

大禹在巴蜀治水,集中在岷江、涪江、青衣江、川江流域。

“导江治河”。改“堵”为“疏”,“疏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在都江堰的位置,将岷江分为岷江、沱江两条河流,通过沱江,将岷江上游多余来水导入长江。

既便于洪水分流,又有利于舟楫、灌溉。

创造岷江上游治水使用的杩槎。还留下“以德治人”的传统。

龙门山,因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得名,主峰九顶山,也称九鼎山。

得出“水可立国”的真理。在《史记》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大禹,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为人聪明过人,又能吃苦耐劳;不违背道德,仁慈可亲,言而有信;声音合于音律,举止符合法度,一举一动,严守规矩;注重严谨,百官的楷模。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治水英雄。大禹的功德与精神,确感天动地。《吴越春秋》记载:“天美禹徳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上天也为大禹对百姓的感情而感动,让群鸟在大禹死后回来帮民众耕耘。

一位德才兼备的圣明帝王。

古羌族的生理基因、古羌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大禹身上叠加,得到完美体现。

在治水与立国中,体现出的以爱民、礼贤、律己、创新的大禹精神,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巨大无形资产、生生不息的强大文化基因,自己也成为世代中华儿女无限敬仰的伟大圣王。

古羌史,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如今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还保存着苍凉的羌笛、婆娑的羌红、精美的羌绣、神秘的祭祀、神奇的羌碉……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蜀字,另一种“造型”,如一个有眼目巨大的立人。

眼目,代表日,但不是真日,是日晕。

日晕属于气象现象。金沙出土的头戴太阳帽的立人,太阳帽实为日冕。

日冕属于天文现象。金沙立人表现的是,在日食过程中祭祀太阳神的一种形象,与蜀字的造型十分相似。“蜀”字本身的造型,就是太阳神或是对太阳神的祭祀形象。

祖神蚕丛形象,应为太阳神。

金沙立人像和三星堆立人,确实像蜀王祭祀太阳神的形象。

前347年,等洪水消退后,擦干眼泪,开明九世重新聚集洪灾中幸存的的“古成都人”,将都城从西边的“金沙城”,迁移到西北边浅丘龙岗状台地的“武担山”—带,建起王城。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八)


模仿前贤的用意,称在“金沙”上再生的都府为成都。

为避水患,取周王迁岐之意,“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都”二字,蜀语的读音是“蜀都”。

“成都”,“成”者,毕也、终也,最后的都邑。

永久定都于此,不再播迁。

蚕丛、柏灌和鱼凫开创的古蜀王国,经历杜宇、鳖灵两代蜀王的开疆拓土、安民治水、不断迁徙、寻找,至开明九世始将国都定迁成都,结束先民2000多年寻找最佳居住地的漫漫旅程。

城市文化的发源,高雅和创新的城市精神。

见证三次迁移。古蜀“三都”的新都、广都、成都,为开明蜀国的都城所在,互为犄角,成相互依托扶助之势。广都最老,新都虽然挂“新”,却在成都之前,三星堆与金沙城之间的节点,串联起两个文明,形成文化走廊,成都城发展通道上的“中转站”。

成都、新都之名,沿袭至今。

“郫邑”与成都、临邛一并兴建,作为成都的副邑设立。

作者简介:易旭东,1986年前写小说,1986年后做新闻。多家报纸任副总编,出版、经营“两手抓”。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不忘初心,从新闻“回归”到文学。2012年辞职,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2019年10月“再现江湖”。现为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

经作者易旭东先生独家授权,“君伙库”自媒体作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发媒体,欢迎转载并注明出自“君伙库”。全文四万字,分别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营盘山酝酿实施

03 “古成都人”创造了“宝墩文明”

04 “海窝子”筚路蓝缕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

06 交流一直隐藏在几千年华夏记忆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09 国运被地震次生灾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历经千载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