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巢湖散兵鎮


巢湖市散兵鎮位於市域南部,依山帶水,猶如一塊玉牒鑲嵌在巢湖南岸,是一處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歷史悠久的山水名鎮。



散兵古鎮很早前是湖邊的一個小漁村。清初李恩授著《巢湖志》雲:“散兵灣,在巢湖濱,相傳韓信追項羽,兵潰敗於此。”這裡,新中國初期曾設佛嶺、蓮塘、項山、大嶺及白雲等小鄉,屬銀屏區;1958年公社化後系銀屏大公社(由區改制)管轄,後單設散兵和銀屏兩小公社;1981年後,公社改為鄉,1985年起散兵設鎮,1992年撤區並鄉時原銀屏鄉整體劃入散兵鎮,2004年區劃調整時又將原高林鎮整體併入。現在之大散兵鎮,可謂昔日“散兵”今聚兵。


散兵鎮地理特點是狹長階梯狀地形。東部是山區,從北向南排列著銀屏山(大小嶺)、任、邵、董三山及沈家山、磨盤山和龍骨山(任山及沈山後劃給無為縣)。中部山區及丘陵,依次為項山諸嶺、楚歌嶺、姥山及尖山。西部是湖濱多灣窪地,由北向南是蓮塘咀、橋灣、散兵灣、姥塢咀、南灣及高林橋。這些典型地名,每處都可講述有豐富內涵的傳奇故事。散兵的山水既承載著古老歷史的傳說,也流淌過近代英雄人物的血液,更是當今建設與發展的美麗畫卷。



悲愴楚歌與傳奇仙韻


在巢湖市歷史典籍中,散兵鎮留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就是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大軍經過垓下兵敗,在漢將韓信的追擊下,又在散兵這裡經受“四面楚歌”的攻心戰,終於潰散。最後,這位功蓋一世的大將帶領二十八騎逃至和縣烏江邊,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留下千古絕筆。古代傳說使這個湖邊小漁村得名“散兵”而歷經滄桑,這附近的險峰峻嶺記為楚歌嶺而名傳至今。清代文人吳鼎雲曾作《散兵灣懷古》一首:“八千子弟起江東,猿鶴蟲沙一霎空。試過湖濱尋故壘,濤聲猶帶楚歌雄。”當年楚軍在散兵突圍後,部分將士留在楚歌嶺附近山間生息。現居住在這裡項山村的項姓村民近千人,他們自稱是項羽後代,建有項氏大祠堂,旁邊還建有項羽立馬挺槍之威武塑像。在楚歌嶺西面還有韓崗、上韓和下韓等村莊,多居住有韓姓村民,他們也自述為韓信後代。這些民間楚漢軼事,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散兵域內位於銀屏山東側的白雲庵古寺,又稱子房庵。傳說漢謀士張良(字子房)成就漢高祖劉邦基業後,又助力呂后承繼;但其借韓信功高被斬之鑑,以後即遠離朝廷在此歸隱。該寺庵經歷代風雨有廢有興。縣誌雲:“明萬曆間重修,後為真武殿,前為子房庵。國朝康熙四年再修。邑人陸龍騰雲:峰矗千尋,碧如黛,青如螺,應合帝子棲真,仙人學道;雲飛萬狀,白者衣,蒼者狗,信是人間玉府,天上瓊宮。”可見,散兵山水存有較久遠的楚漢遺蹟。


要說散兵的山水靈氣,當數銀屏山的煙雲峭壁與深澗巖洞。銀屏山是巢湖市域內的最高峰,海拔494.2米。這裡山巒起伏,森林茂密,九峰環抱,姿若雄獅,有“九獅抱銀屏”之美名。銀屏山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仙韻猶存。懸崖峭壁上的野牡丹傳說為洛陽仙女移居此地,風姿綽約,雖經千年而青春永駐,殊為舉世罕見。巨壁下黑白兩洞鍾乳紛呈,怪石嶙峋,曲徑通幽,令人目醉神迷,傳說是崔子顏、呂洞賓的修煉之地,稱為仙人洞。銀屏山正是有“怪石如龍盤古洞,好花掛壁隱神仙”,使得眾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來此遊覽,留有“野鶴倦飛為伴侶,名花含笑足勾留”的優美詩句。現在這裡是旅遊勝地,每年清明穀雨之時,中外遊客慕名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神花,觀奇洞,覓仙蹤,賞勝景,熱鬧非凡。


在人們陶醉於銀屏山仙人洞的無限風光之時,不能忘懷的是這裡還留下了傳奇的革命故事。在抗日戰爭那血與火的歲月裡,這裡是皖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3年春,日寇數次對巢南根據地進行掃蕩,妄圖消滅新四軍七師主力部隊與皖江根據地首腦機關。特別險要的是,這年3月17日,6000多名日軍多路圍剿根據地。在銀屏區委組織的民兵與群眾的支持下,新四軍主力突圍出去,轉戰到巢北與和含地區。可是,華東局領導曾山與新四軍七師政委曾希聖(稱兩曾)帶領少量幹部隱藏在仙人洞裡,面對敵人瘋狂搜山,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緊要關頭,銀屏區委書記李德友帶領董山村基幹民兵董兆福、董兆松、董兆成三兄弟於3月19日夜秘密潛進洞中,找到兩曾首長等人,為他們換上便裝,在人跡罕至的林間小道上摸黑行走,冒險翻越懸崖天澗,秘密穿過封鎖線,天亮時終於跳出到敵人包圍圈外,使幾位首長脫離了險境。事後,這一段“兩曾避險仙人洞”之驚險經歷在巢南根據地傳為佳話。當地群眾說,這是仙人顯靈搭救,部隊首長才在日本鬼子的鐵壁合籠中突圍出去的。




碧血丹心英雄花


在散兵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經迴旋著激盪的戰鬥風雲,也曾踏印下熱血的英雄足跡。


早在抗戰初期的1938年5月,新四軍四支隊就派部隊來到散兵和銀屏山區活動,並在蔣家河口伏擊了日寇的兩艘汽艇,殲滅了10多名日軍,取得了東進抗日首戰告捷的戰果,給全國軍民以極大鼓舞。1939年春至1940年期間,中共舒無地委派出林巖、張世榮、蔣天然等到巢南,秘密建立地方黨組織,改造銀屏山區的大刀會,爭取其中部分人員參加抗日,並將其改編為巢南獨立團,並任命任家山的任道濟為團長,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七師成立,在“巢南山區以董家山為中心,東到石澗埠,西到任家山;南到簸箕場,北到巢湖邊,寬約十多里”的地方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這裡成為皖江區黨委和七師師部的活動中心。


1941年5月間,巢南銀屏抗日區政府在銀屏山東側的大嶺周村正式成立,並先後設立8個鄉政府。其中,大嶺、佛嶺、蓮塘和高林四個鄉就在現在的散兵鎮區域內。根據地的抗日區、鄉政權建立後,主要任務是組建農抗、青抗和婦抗等群眾組織,發動團結民眾開展敵後抗日鬥爭;組織農民開展大生產運動,開荒種地、互助互耕,多種經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建立健全各鄉民兵組織,加強隊伍訓練。普通民兵站崗放哨,搞偵察送情報;基幹民兵在打仗時抬擔架、運糧草、埋地雷,配合主力部隊作戰。正是由於巢南根據地的建立,發動民眾參軍參戰,軍民團結一致,因此在日寇1943年4、5月間連續兩次糾集數千人對根據地瘋狂圍擊的情況下,主力部隊與皖江區黨政領導才安全突圍出去,粉碎了敵人的掃蕩企圖。其後的1944年至1945年間,在磨盤山、龍骨山與周家大山開展反擊國民黨桂系頑軍之自衛鬥爭的數次戰鬥中,根據地數千民工配合七師主力部隊建造防禦工事,運彈藥、抬擔架、送食糧,為反擊自衛戰的勝利和保護根據地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皖江地區黨政軍、七師幹部戰士與地方幹部從1945年9月下旬開始北撤,就是分批來到散兵的橋灣與蓮塘咀的湖邊灘地集結宿營,然後連續多個夜晚從這裡乘船北渡巢湖,再轉戰到蘇北與山東。其後,國民黨反動軍隊佔領了這裡,進行著殘酷統治,根據地人民處於白色恐怖之中。但是,革命老區人民亦配合地下黨組織和巢南遊擊隊與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直至解放大軍南下,散兵大地又獲得了新生。


在散兵這塊英雄的熱土上,在與日寇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堅貞不屈的戰鬥中,湧現了眾多的革命英烈。他們與敵人進行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史實為後代留下了威武雄壯的革命詩篇。在銀屏山老區被人民廣為頌揚的眾多英雄人物中,有勇闖大刀會陰森堂口、智取高林橋鬼子碉堡的孤膽英雄蔣天然,有走南闖北獻身革命、領導根據地游擊隊與反動派作殊死戰鬥的銀屏雄鷹楊傑,還有載入巢湖革命鬥爭史冊中的任、沈、董三山的沈輝勇、董照聰與董金福革命三烈士。銀屏山老區革命先烈的英勇鬥爭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塊歷史豐碑將永遠激勵散兵人民開拓進取,續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繼承革命傳統,再創老區輝煌


1949年元月,巢無地區全境獲得解放。1949年5月,巢南銀屏區由無為縣劃歸巢縣;湖東縣撤銷,所屬的槐林、壩鎮兩區也劃歸巢縣。至此,這塊紅色區域經過革命戰爭的洗禮,在巢縣統一管轄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現散兵鎮作為巢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著光榮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道上穩步前進。


解放後,曾在散兵戰鬥過的諸多革命前輩特別關注這裡的經濟發展與群眾的生活。在上海任職華東電管局局長的江流為高林的鄉村供電建設給予極大的幫助與支持。曾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楊傑,抗戰時在銀屏區委工作,解放戰爭時任巢無工委書記。他於20世紀60年代,多次來到銀屏山下的大嶺與後洞村,看望曾與他一道戰鬥過的鄉親們。這期間,他根據自己在巢南領導遊擊戰爭、與日偽及國民黨反動派英勇鬥爭的經歷創作出一部紀實體中篇小說《銀屏碧波》,再現了當年的戰鬥歲月與根據地人民的革命精神,在銀屏山區傳為美談。


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革命家劉伯承元帥於1964年5月由省委領導陪同視察巢湖時,在散兵碼頭上岸後曾來到散兵公社辦公室休息。劉帥對這裡的人文歷史與風土人情頗感興趣,聽取了公社黨委書記楊恆清對當地情況介紹,還自己付費囑公社為他定製一盤小石磨。在他走後第二天,公社就派人將制好的小石磨送至臨湖賓館。劉帥及夫人汪榮華非常高興,感謝散兵人民的好客,並祝願老區在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上取得更好的發展。


解放初期,經過醫治戰爭年代的創傷,散兵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在1958年至1968年十年間任職散兵公社黨委書記的楊恆清是抗戰時參加革命的老幹部,對老區充滿革命感情。他在這裡工作時牢記組織重託,勤政、親民、清廉,一心為散兵的建設與發展而貢獻力量。面對散兵的自然條件與生產實際,公社黨委帶領幹部群眾認真落實“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在山區抓植樹造林,種茶種蔴栽經果樹;在沿湖灘地種稻種麥種油菜。同時,有計劃地開闢部分礦山開採石料,組織沿湖的漁民捕撈水產,千方百計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使得散兵人民過上了穩定而平和的基本溫飽生活。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在1961年夏天,散兵公社湧現一位為保衛佛嶺水庫、戰洪水而犧牲的基幹民兵訾國旗同志。1961年9月29日,巢縣縣委、縣人委為此隆重召開追悼大會,表彰他的光輝事蹟和犧牲精神。訾國旗現在已被載入“巢湖鄉賢名人”的光榮史冊。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至本世紀初的三十多年期間,散兵的社會經濟發展也走過一條曲折之路,這就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艱難轉換,也面臨如何做好產業轉型與環境改善這篇大文章。


散兵鎮山水兼容、交通便捷,並以礦山開採與花炮生產兩大支柱產業而久負盛名。這裡蘊含豐富的石灰石礦產資源,過去相當長時間裡,沿湖從橋灣到南灣十多公里的公路沿線,無序炸石開礦,小水泥廠粉塵瀰漫,使得青山變成亂石坡,到處灰塵飛揚。而高林的沿湖、沿山生產花炮的草屋,也時常發生花炮爆炸的傷人事故。因此,在經濟發展、收入增加的同時,相伴而行的是安全生產事故的多發和環境的破壞。這些,給這裡留下了極其慘痛的教訓。


進入新世紀後,中央相繼發出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散兵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上級指示,堅持可持續發展指導方針,決定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



其一是產業轉型,經濟強鎮。十年間,有11家礦山企業和30多個石料開採宕口關閉,56家花炮企業有序退出,順利完成S316省道改道工程。7處廢棄礦區生態修復工程與鎮汙水處理廠等重點項目建成,併發揮環保效益。企業產業轉型穩步推進,以中材安徽水泥有限公司為龍頭,工業集中區為平臺,大力推進大型建材產業延伸。充分利用水泥、廢渣、廢料製造下游產品及建材相關產品,向高端建材行業進軍。……這樣,連續九年財政收入過億,去年全鎮稅收達3.8億元,在全市各鎮、鄉中名列前茅。


其二是挖掘資源,旅遊興鎮。散兵鎮人文旅遊資源豐富,銀屏山、楚歌嶺、仙人洞,千年白牡丹,龍興寺,高林橋,笑泉等名勝景觀可串珠成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楚漢相爭相關傳說及遺蹟引人入勝,愛國將軍丁汝昌與新四軍紅色根據地遺址深受歡迎。旅遊業發展可以讓這裡生機煥發。


其三是優化環境,生態立鎮。5年來,散兵鎮共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完成水利建設、道路修建、安全飲水、環境整治、植樹造林等民生工程44項,實現巢廬路西側讓地綠化1400畝,植樹造林近萬畝,村莊綠化39個。投入資金676萬元改造農村危房,上千個困難家庭喬遷新居。實施農村道路聯網延伸和暢通,修建村級水泥路25條長達80多公里,去年還修通了大嶺至無為響山公路,居民出外暢通無阻。同時,日臻完善基礎設施。5年來鎮投資900多萬元,先後對161個村民組進行環境整治,完善高林和散兵兩個農貿市場配套建設,並美化兩個社區街道,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近三年共投入專項資金2200多萬元,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程。


散兵鎮還堅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社會事業進步。近幾年來,抓好安全生產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通過合肥市的“平安鄉鎮”驗收。抓好精準扶貧和社會救助工作,發放惠農補貼資金5000多萬元。大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產業轉型讓散兵人民收穫春華秋實,旅遊興鎮讓千年古鎮生機迸發,生態立鎮讓散兵擁有藍天碧水,文明和諧讓人民群眾享受幸福安康。我們相信,散兵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老區的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