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村史記:一個浙中山村的500年

家族和村莊,是承載中華5000年文明的最小單位,也是歷史和文化的縮影

——題記

位於浙江中部、原武義宣平交界處的安村,有近500年的歷史,主要有潘、陶兩姓,還有幾戶高姓、藍姓(畲族)、余姓聚居。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繁衍。隨著歲月流逝,一些潘氏後裔遷到三坑口、大萊、高丘後(現已下山脫貧到三角店)等村,陶氏部分後裔遷到大萊。

安村有個自然村——白水坑,歷史比安村還要悠久,有邱、龔等姓,基本是福建人後裔(非特別指出,本文所指安村不含白水坑)。

2000年後,隨著城市化、老齡化的加劇,加上2001年小學、2004年幼兒園停辦,常住安村的人口越來越少。1990年代高峰時有1100多人口的安村,戶籍人口僅剩七八百人,平時只有兩百來人居住,其中絕大部分是60歲以上老人。

過去5年,我的奶奶、爺爺、四奶、四爺先後去世,安村歷史上僅有的兩位百歲老人——同學潘正寅的奶奶李梅英(享年105歲,本文年齡都指虛歲)、同學陶榮軍的奶奶潘雲香(享年102歲)也告別人間。一晃我們都成了中年人,父輩則成了老人。

2013年、2015年、2017年重陽節,時任武義縣委書記鐘關華、張新宇曾三次看望安村百歲老人李梅英。老人100多歲還耳聰目明,常幫子孫幹活。

安村潘氏從1740年開始修譜,最後一次是1934年;陶氏從1753年開始(與荷樣、上陶合修),1946年結束。名字在宗譜上出現過的老人,在村裡已經所剩無幾——潘氏最年輕已經87歲,陶氏已經75歲。

伴隨農村空心化,197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幾乎都選擇在城裡工作和生活。再過20年,安村的人口勢必少之又少;再過50年,連神秘的安村話,也可能消失了……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這是最近一段時間,國人出行基本要被盤問的三個問題,也是人生的終極三問。因為文革十年浩劫,許多宗祠、宗譜都被破壞,大部分村莊的歷史已經渺不可尋。對於“客從何處來”的提問,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說清。

相比之下,安村無疑是幸運的,潘陶兩姓都有400年的詳細記錄。安村和安村人、安村話的故事,足可寫一本書。

為求簡練,本文以我小學班級為樣本,溯源各自不同的家族綿延,從側面映照安村的大歷史。

1987年春節後,安村小學和幼兒園從祠堂搬到新建的學校,當時我們正上幼兒園。幾個月後,在嶄新的學校,有了安村歷史上第一張幼兒班合影,也是絕大部分同學人生中第一張彩色照片——遺憾的是,我因為請假到外村喝喜酒,偏偏沒在裡面。

安村小學只有三個年級,因此有時兩年招一屆,有時一年招一屆。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年長3歲的大姐是四年級,年長1歲的二姐是三年級,因此我和大姐的班裡,都包含兩個年齡的人。等我們上四年級時,小我3歲的堂弟是二年級,未來的博士陶劉群,剛好上一年級。

我們班總共有35名同學,其中白水坑4位,兩位老師從大萊調來,帶來李洪波、藍君蘭兩位。本村是29位,一半1979年出生,一半1980年出生(曉東78年、美琴81年)。其中我和月香、美青都有兩位姐姐,偉亮有一位哥哥和姐姐,都是超生戶。從我們班後,安村再沒有三個孩子的家庭。而我二姐同學、1978年出生的連偉,成為村裡最後一個有3位姐姐的幸運兒。

從四年級開始,我們班配了語文、數學兩位老師,語文老師是校長洪章升,數學老師先是二年級就帶我們的陳佐芳、五年級後是尹雲海。三位老師都是教學能手,因此我們是安村史上教學質量最高的一屆——按照幼兒班老師高秋香的說法,我們班也是她帶過的最聰明的三個班之一。

在我們之前,能考上重點中學嶺下湯中學的(當時還有新宅區,面向區內大田、新宅、宣武、明山4個鄉招生),一年最多一個,經常是一個沒有。比如我大姐班裡考上了月香的姐姐月芬,我二姐班則一個沒有。

因此,當我們班一下有14位同學(含大萊2位、白水坑1位,佔比剛好40%)考上嶺中時,震動了整個周邊。我考了195分,據說是全縣第一名。等我們初中畢業時,有4位考上了金華一中和武義一中(後來都考上重點線,白水坑的邱美琴此後成為大安村第一位研究生),杭法、仙嬌、登群、月香等同學也考上了中專。

嶺中95屆初三重點班71人,安村小學畢業的有8人

安村大歷史,就從我們班的29位安村同學說起——其中潘姓22人,陶姓5人,高姓2人(軍平、登如)。

安村潘氏始祖族敘六公到村裡時,據說村中央一帶水草豐美,覺得地方不錯,就此定居下來。經過幾代發展,人口慢慢多了起來。

1600左右,應字輩的應貞、應辰等人先後出生。從他們的下一代夢字輩開始,安村潘氏的生卒年詳細可考。

應貞之後在永字輩分成永信、永廣兩支,一支傳到外坑的友森(仁亮、順堂、小堂)、友海、友彬三兄弟,我同學登群是其後代;一支傳到志傑、志均、志本三兄弟,至今已有上百人,我同學

獻武、曉群榮良,都是老二志均的邦字輩後代。

安村邦字輩(志傑、志均玄孫):

邦長、邦洪、邦清、邦友、邦興、

獻平、獻金、武俊、邦勤、邦雲、

邦雨、勇文、勇武、邦吉、天德、

邦春、邦華、邦銀、邦金、邦法、

巧興、巧文、榮方、榮良、榮明、

獻軍、獻武、兵兵、獻飛、王俊……

應辰的後輩,佔了安村潘氏一半多人口。應辰兒子夢吉,1646年出生,此時清朝剛剛建立2年。夢吉二兒子兆惇(dun),1685年出生,過繼給1638年出生的伯父夢良做兒子。

兆惇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次女嫁給1709年出生的安村陶氏始祖、來自荷樣村的陶夢韜。從夢韜到茂文、金柱、銀祥四世,死後都回荷樣祖墳安葬。

兆惇三個兒子,分別叫子麒、子麟、子鳳,寓意麒麟、鳳凰。1721年出生的子麒,生了四個兒子:永東、永言、永盛、永忠,前三位分別是同學超英、飛琴+淑青、曉波(都是仁字輩)的先祖。

值得濃墨重彩的是子麒的小兒子永忠。

1758年出生的永忠,生了兩個兒子祥照(1791年生)、祥烈(1807年生),在小兒子5歲時去世。在哥哥的撫育下,祥照成為安村第一位秀才,他的兒子瑞桂(1854年生)也是秀才。祥烈的兒子瑞芝(1828年生)、孫子尚沂(1866年生)、曾孫志仁(1885年生),則是三代秀才。

志仁是我同學杭法、接富(正字輩)的太公。我同學巧芸(邦字輩)、正寅,是尚沂弟弟的後代。這4位同學,都是祥烈的後代。同學豔群,則是祥照的仁字輩後代。

一個班裡29位同學,永忠的後代就佔了5位,包含仁、正、邦三輩——豔群是巧芸的奶奶輩。而班裡同學按輩分命名的,只有正寅一人。

說完子麒,再說子麟。因為親哥哥兆愷(1680年生)沒有兒子,1724年出生的子麟,被過繼給伯父做兒子。我外公法友(1914年-2006,志字輩)三兄弟,同學偉亮、新景,都是子麟的後代。

兆惇的三兒子子鳳(1727年生),曾孫瑞川(1813年生)、瑞濱(1829年生),分別考上秀才。瑞濱的兒子尚澄(1849年生)也是秀才,安村第一位大學生正鋒,正是他的後代。同學偉東、偉娥,都是子鳳的後裔。

諸如此類,同班同學東武、軍強、菊紅是一支,曉東、美清是一支,還有月香等人,都能在祖譜中找到自己的座標和位置。

安村潘氏從1740年、十七世永字輩、十八世祥字輩開始修家譜。按家譜記載——

兆字輩:16人

子字輩:34人

永字輩:44人

祥字輩:94人

瑞字輩:115人

尚字輩:163人

志字輩:184人(截止1934年,還有一些未出生)

這些數字,大體可以反映安村人口的增長情況。1949年後,醫療條件改善,加上有“人多力量大”的理論基礎,安村人口加速增長。1969年最高時一年出生40多人,其中有4對同學成了夫妻。

如今,安村潘氏以友字輩、仁字輩、正字輩、邦字輩為主,這四輩在世的大概有三四百人。

再說安村陶氏,自從氏族陶夢韜以來,至今已經傳到第11世,五世同村。潘氏自同輩子麒至今12世,七世同村。

夢韜的曾孫銀祥,生了6個兒子,其中四支傳承至今。我的同學仙鶴(其姐仙鴻是安村第一位女大學生)、仙嬌,博士劉群、碩士劉婷兄妹,是老二的後代。我、同學榮軍、武興,分別是老四、老五、老六的後代。

5位同姓同學中,我和武興是同輩,出生相差1天;榮軍長一輩,仙鶴、仙嬌低一輩。

1993年,陶氏老二、老四兩房生了劉婷、賓斌、宇昂、宇俊、朝鑫、飛桃6位後輩,成為陶氏在安村繁衍最快一年(下圖左一、二、四、五為他們的父輩)。

安村部分秀才、中專、大學生名錄

(按考取時間排序。篇幅所限,1999年大學擴招後只收錄本科以上學生)

祥照:1827

瑞川:1842

瑞芝:1850

瑞淮:1865

瑞濱:1867

瑞桂:1877

志均:1877

尚沂:1886

尚澄:1887

友德:1895

友陸:1896

志仁:1905

注:

祥照、瑞桂系父子

瑞芝、尚沂、志仁系祖孫三代

瑞濱、尚澄系父子

志均、友德、友陸系父子、兄弟

秀才瑞桂和兒子李珍、孫子志禹

瑞桂的父親是安村第一位秀才,志禹是如今安村唯一一位志字輩的男性

潘友澤,1933年,浙江測量講習所畢業,志仁兒子

潘友勝(祿勳),1933年,浙江測量講習所畢業

潘邦銀,正成之子,1978年,金華師範學校

潘祖華,友信之子,1984年,金華農業學校

潘正鋒,壽雲之子,1986年,杭州大學

潘學東,友喜之子,1987年,杭州大學

潘連祥,雙清之子,1987年,空軍電訊工程學院

潘邦軍,正章之子,1990年,浙江林學院

龔玉仙,金泉之女,1990年,浙江會計學校

潘衛星,水榮之子,1991年,浙江農業大學

潘方偉,友長之子,1992年,浙江省公路技校

龔恆建,金泉之子,1994年,上海鐵道學院

邱建平,土興之子,1994年,浙江農業機械學校

潘躍星,正獻之子,1995年,舟山師範學院

陶仙鴻,江林之女,1996年,瀋陽藥科大學

邱建豐,堂興之子,1996年,浙江財政學校

陶喜年,順華之子,1998年,西北工業大學

邱美琴,惠興之女,1998年,河海大學,本碩

潘超英,法銀之女,1998年,浙江工業大學

潘武琴,春生之女,1999年,浙江大學

陶劉群,江平之子,2002年,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博士

潘牡剛,邦銀之子,2003年,復旦大學,本碩

邱美平,惠興之子,2004年,海南大學

潘賀潔,偉平之女,2005年,北京林業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碩士

陶宇芳,順法之女,2006年,浙江海洋學院

潘鵬勝,奎明之子,2007年,杭州廣播電視大學

潘衎衎,友土之女,2008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潘戈, 正亮之女,200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國德州大學碩士

潘鵬錦,杭俊之子,2008年,河南師範大學

潘英年,連躍之子,2010年,溫州醫學院

潘向安,正益之子,2010年,徐州工程學院

陶劉婷,江平之女,2011年,安徽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碩士

藍曉玲,順和之女,2012年,浙江師範大學

潘楊春,邦平之子,2012年,杭州師範大學

潘盼, 躍軍之女,2012年,青島工學院

潘飛玲,正陽之女,2012年,浙江中醫藥大學

潘衛軍,正宇之子,2012年,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

潘偉林,正武之子,2013年,嘉興學院

潘明亮,仁海之子,2013年,浙江工業大學

潘藍菁,正鋒之女,2014年,浙江大學,日本筑波大學碩士在讀

邱曉晶,銀旺之女, 2017年,江西科技學院

潘劉婧,邦法之女,2019年,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其中,

潘邦銀、潘牡剛系父子,

潘正鋒、潘藍菁系父女,

龔玉仙、龔恆建系姐弟,

邱美琴、邱美平系姐弟,

陶劉群、陶劉婷系兄妹,陶仙鴻系堂姐。

潘牡剛、潘劉婧系堂兄妹,藍曉玲系表妹。

求學只是打開世界之窗的一把鑰匙,讓未來之路多了一種可能。許多沒有上大學的安村人,發展一樣不錯。比如我的同學潘正東、東武兄弟,潘豔群、軍委姐弟等,照樣在各行各業做出自己的成績。

安村潘氏,有人做過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教官,有人做過舟山武警支隊副支隊長;有人在浙江省教育廳擔任處級幹部,有人是衢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

軍官出身的潘增祿,多年前攜兒子、兒媳(師級)回安村

安村還有許多多才多藝的民間人士,有的書法精湛,有的會多種樂器,民間活動一度豐富多彩,只是這些年近乎銷聲匿跡了。

安村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90歲以上的老人層出不窮。我外公、爺爺、四爺,都活到了90多歲。目前安村最年長的老人,是94歲的志炳奶奶孫梅女。老奶奶出身大戶人家,民國高小畢業,1958年三年困難時期經人介紹嫁到深山裡的安村。她一輩子知書達理,和善待人,如今身體健康,四世同堂。

附:安村幼兒班部分畢業照

安村小學部分畢業照

安村黨員錄

安村參軍錄

感謝潘友土、高秋香夫婦及潘躍軍等提供熱心幫助。高秋香從1982年到2004年一直擔任安村幼兒班的老師,見證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其父高松金是安村第一任黨組織負責人,父女兩人是安村高氏的優秀代表。

友土曾經做過安村初中老師、村會計、村主任,躍軍現在是安村村主任。兩人都熱心文化事業,堪稱安村潘氏最重要兩支的代表人物——友土是躍軍的舅舅,按輩分卻是太太公:)

後記

安村是浙江中部一個普通的山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大體以我們一批初中畢業的1995年為界,此前的安村領風氣之先——1976蓋好的大會堂迄今沒被超越;1986年到1991年,村委會新大樓、新小學、有線電視、水庫等先後建成或開通。此後幾年,安村連續三次被評為“金華市文明村”,村民的自豪感都寫在臉上。

此後的25年,因為各種原因,安村徹底沒落。鄉村建設幾無進展,當年的明星村變得默默無聞,讓許多安村人扼腕嘆息。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陶氏先祖描寫的,正是過去500年安村的圖景。

如今,生生不息500年的安村,正處在急劇轉型的歷史進程當中。安村人已經遍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等天南地北,有的在海外學習。安村會不會消亡,全看安村人如何作為。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新的20年,這片養育我們500年的土地,一定可以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