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平民中的“首负”与“负翁”

对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传统习惯都是攒钱。前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只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能够更好一些,借贷一说自古就有,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那是企业才干的事,离自己还很遥远,并且当时的金融机构面向个人的贷款产品也可以说基本没有。


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VISA和MasterCard两大国际卡组织才携信用卡进入中国,有人说信用卡不是银行发行的吗?卡组织和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点留到我下一主题再讲。当时随之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鸡汤文试图改变国人的意识型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见面了,大概意思就是中国这位省吃俭用几十年,去世之前才给孩子攒出来一套房子,而美国那位贷款买了房买了车,享受了大半生等等。“为什么当时主流声音这么提倡超前消费呢?好处很多,首先在社会层面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刺激经济,鼓励大家多消费,让货币流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跟降息降准的目的差不多,其次银行增加了巨大的零售市场,最后对于老百姓来说用明天的钱消费今天,总好过今天无钱可花连明天都见不着,我想最后这句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过度透支会造成后期的经济萎靡,银行坏账增多,如果这时候再赶上资金挤兑那是很可怕的事情,还会有一小部分人突然发现,昨天把今天的钱都花了,今天又挺不到明天了。


大家要知道一件事,零售金融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一开始只有银行借钱给个人还好说,因为银行有一整套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和严格的审批流程,我记得本世纪初,进入我们城市的第一张信用卡就是某商业银行的VISA卡,当时我有打过电话询问,清楚的记得申请条件的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是非事业单位员工,怎么样,拿到现在来说很不可思议吧,毕竟事业单位的人放到现在可都是优质客户,之后十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和想分食这块蛋糕的企事业越来越多,继信用卡之后个人抵押类贷款、个人信用类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小额贷款、个人定向消费额度、个人分期额度、网贷、P2P、714、套路贷、裸条等等正规不正规的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借钱的门槛越来越低,受众越来越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大部分人都能在几分钟之内借到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面对物质的需求个人的自控力是非常有限的。你想买房?换个大点的吧,没钱我借你。你想买车?换辆好点的吧,没钱我借你。你想去旅游?请假出去看看吧,没钱我借你。你想买奢侈品?同学聚会快到了吧,没钱我借你。找个女朋友舍不得去好的餐厅约会?放心花吧,没钱我借你。你借不借?我秒批,你借不借?我秒放款,你借不借?不借我降息,你借不借?我连征信都不看。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身边有一些多年未见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可能住着豪宅,可能开着豪车,可能穿戴着奢侈品出入各种高消费的场所,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你从来没有看见他们忙过工作,你也深知对方家庭并非大富大贵,在某个瞬间,“

负翁”的生活质量另你羡慕,你拿出了手机,点开了某个APP,把自己变成了“首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