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解读的“原生家庭”

“我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即使结婚了,我也会离婚!”

这是多年前一位女性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出的话,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她,那时我们都正青春,我正谈着一场甜蜜的恋爱,对婚姻还充满着期待。而我的这位朋友,对同龄的同学并不感兴趣,她喜欢的是三四十岁的大叔。所以我并不理解,一个女孩在她最好的年纪,为什么就给自己的婚姻定下了这样悲观的基调。

后来我们的交情深了,我才了解到,她的父母已经离婚多年了,在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出轨,母亲带着她独立生活。这时候我才明白,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会造成这么深刻的影响。

“原生家庭”真的那么可怕吗?

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的讨论度颇高,“原生家庭”的第一波热度,来源于2016年4月播出的《欢乐颂》中樊胜美这个角色。樊胜美不仅给哥哥付首付、还房贷,还要帮着哥哥养孩子,樊妈妈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哥哥一遇到困难,妈妈的求助电话就来了。樊胜美的遭遇,在网上引起了大量的共鸣。随着2019年3月《都挺好》播出,苏明玉的遭遇让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达到了顶峰。最近播出电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又让“原生家庭”回归了大家的视线。

然而原生家庭真的这么可怕吗?

在某网络平台上,有一个10万多成员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向大家倾诉自己的遭遇。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樊胜美、苏明玉妈妈这种重男轻女的妈妈,但是真的像电视剧中那般吃女儿肉喝女儿血的黑心母亲,现实中实则少之又少。

对于“原生家庭”的过度解读,慢慢让这个词语变成了负面词汇。电视剧这么夸张地写,无非是因为大家更喜欢看老巫婆和白雪公主的故事罢了。更有甚者,一些公众号写着“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这样的文章,来博取大家的眼球,让大家对家庭失去最基本的信心。

而我们最常见到“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主要是父母不和、争吵不断、分家离异,或者是父母控制欲太强,对自己要求太多。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也还是在家庭的吵吵闹闹中长大的。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家庭环境还是和睦的、温馨的。

尤其是我们最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80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认识,也在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所以说,我们不要被网络带节奏,不要被“原生家庭”这个词吓到。


当你觉得原生家庭还在困扰着你时,你还没有真正地走向独立

我们常说“破茧成蝶”,原生家庭对我们来说,就是那张茧。我们成长的过程,无论是处在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环境,我们都是在不断地寻找自我。我们从原生家庭长大,获得最初对情感、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在我们真正独立之前,我们通过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家庭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对于我们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对于步入成年的人来说,应该有能力、有很多方法做到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剥离出来,做到自我的独立。

孙俪就在采访中说过,自己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不会结婚,就打算和母亲两个人过一辈子。而碰到邓超之后,看到邓超的家庭幸福的样子,才慢慢卸下心防,组成幸福的家庭。

曾经坚持不婚的孙俪,也步入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其最初创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发泄情绪,而是通过倾诉找到与父母关系的出路。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应该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都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我们每个人,无论和父母关系好坏,都是要从原始家庭独立出来的,我们应该对自己拥有更多的认识。

如果你还在为父母子女关系感到绝望,不知所措,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做到独立。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所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宗旨不在于控诉差劲的父母双亲,重点是教给大家怎么对待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从和父母的负面关系中剥离出来,找到自信、自由和幸福。

别什么事都让“原生家庭”来背锅

近几年对“原生家庭”这个现象的讨论,也慢慢地让很多人找到了借口。自己过得不好,怪“原生家庭”,自己情商不高工作不顺利,也怪“原生家庭”。

慢慢地这些人一个个的变成了放大镜,开始细数那些年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并从这些细节中,仿佛找到了自己一事无成的原因

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深远,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把责任推到“原生家庭”的身上,这种行为也让我们为耻。父母优秀,我们不依赖;父母差劲,我们不拖沓。脚踏实地,走向独立,才是成年人的正确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