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人群的自我消解

可以“敏感”,但别“过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依赖耳机了。


比起去酒吧感受激情体会别人的故事,我们更喜欢的是带着耳机享受旋律而体会自己的人生。


突然在某天带着耳机听歌,因为某句歌词而想起某段故事时,才明白了那句话:“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阶段看同一部电影,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在某个失眠夜里看起了文章,总能在句子找到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所以在成长路上所产生的故事,让我们活生生变成一个“敏感”的人:


别人不轻易的叹息,总以为在嫌弃自己;

同事们的闲聊八卦,总感觉在议论自己;

看某些人的朋友圈,也总是会对号入座;

甚至连过客投来异样的目光,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其实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敏感”就一定不好吗?


也不是吧,至少能轻易察觉出身边人的不愉快,而很好地保护好自己。


也能拥有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世间黑白,而避之锋芒做到扬长避短。


但“敏感”确实让我们丢失了很多机会,不管生活情感还是社会,都会让我们沦为“过敏”人群。


因为“敏感”所导致我们与别人接收的信息不一,而长期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就容易出现误解而产生矛盾,因矛盾产生的负面情绪也顺其自然地给“敏感”加了点肥料。


所以说为什么同样的“药”,别人安然无恙,而自己却红点泛泛被证实为“过敏”呢。


记得打破伤风针都要做皮试,而自己每次都不会过敏,可前几个月因为不小心被刀割到手了,医生表示需要打破伤风针,令人意外的是自己皮试结果为过敏


然后我很认真地医生:“为什么曾经不过敏,现在却过敏。”


医生说:“破伤风抗毒素是有很多公司可以生产的,你可能对这个公司的产品过敏,对其他公司的不过敏,也有可能你最近吃的东西,做的事让你体质发生变化而过敏。”


医生的话好像间接性让我明白了因“敏感”而“过敏”的由来。


也许是因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表达,会让我们敏感地树起羽翼去抵御。


也或许是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让我们变成了一个“敏感”的人。


而“敏感”的代价仅仅是接收不到别人的好意而已,但“过敏”却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去治愈。



某位情感达人曾说过:“治愈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后来新款耳机层出不穷,为了便携还出了蓝牙无线款,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天生“敏感”又不想“过敏”的人,能多听听自己的故事,少听些闲言绯语。


而会不会成为曲中人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开心了。


所以想舒坦应付别人对自己做法与看法的指指点点,就假装听不见,装作看不见。


毕竟少一些“在意”,会得到更多的阳光。


而是多一些“不在乎”,也能见到更多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