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抄手和雲吞,據說90%的中國人都傻傻分不清?!

中國有八大菜系,風格、口味也截然不同,但細細審視,也總能發現那麼幾個長相相仿,叫法不同的美食,比如今兒要跟大家說的餛飩,在廣東叫雲吞,在福建叫扁食,在四川叫抄手...

想必有不少朋友,至今都搞不清這幾個長得很像的姐妹花吧?

雖說名字迥異,但是全國各地人民對它的喜愛卻是出奇的一致,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在路邊尋摸到一兩家賣餛飩的店鋪或小攤。


不管是寒冷天氣裡一碗熱乎的早餐,還是午休時分的一份午飯,亦或是忙碌加班後一碗落胃的夜宵...

一碗餛飩,總能治癒無數人的心和胃...今天就讓我就帶大家走近它們吧!

餛飩,挺玄乎的。

中國人吃餛飩,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甚至比吃餃子還要早。古人認為它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叫“混沌”,後來根據造字規則,改作“餛飩”。

究竟是什麼人發明餛飩?這事情誰都說不準。只要產麥子的地方,貌似都有這種用麵皮包著肉、連湯帶水吃下去的食物。

由於歷史悠久、地域廣泛,餛飩的暱稱多得讓人頭疼。

江浙滬一帶喜歡叫它本名“餛飩”,再往南到福建叫“扁食”,在四川叫“抄手”,在廣東叫“雲吞”。

你以為只有名字的差異嗎?那你太天真了。

上海餛飩

在上海,餛飩按個頭分大小,大餛飩重餡,小餛飩重皮。

這些年來,“老上海”和“千里香”從長三角南下至珠三角。如今,廣州城裡一條街就有兩家賣餛飩的。

第一次吃上海大餛飩,突然感到上海人也有豪氣的一面。以前聽說這座城市的人都精明得很,一塊錢能掰兩半花,但是大餛飩飽滿的餡料卻提供有力證明:人家才不小氣!

江浙滬大餛飩的包法。

大餛飩通常包成元寶狀,面皮厚,餡料喜歡葷素搭配。

上海餛飩鋪要是隻賣一種餛飩,那麼非薺菜肉餛飩莫屬。倆上海人碰面問一句“今朝吃餛飩好伐”,說的也肯定是它。


餛飩的老式湯底裡,經常加紫菜、蛋皮和蝦皮,美其名曰“三鮮”。一勺清湯衝下去,幾隻透明蝦皮浮上來,幾口餛飩滑溜進嘴裡,就開啟神清氣爽的精緻一天。

到夜裡,餛飩攤是加班族的深夜食堂。人們離開高大上的CBD,走近一盞昏黃小燈照著的攤子前。老闆一揭開鍋,水汽蒸騰上來,特別有人情味和煙火氣。

在眾多深夜餛飩攤裡,耳光餛飩是上海最早的草根網紅美食之一。

20多年前,它開在肇周路,店面破破爛爛。從傍晚營業到凌晨3點,總不缺捧場客。

後來得到明星開光,名聲不脛而走。老闆說,謝霆鋒、韓紅、鹿晗、黃曉明都去吃過,上海本土明星胡歌更是它的常客。

胡歌曾親自發微博認證這裡是“上海最好次滴餛飩”。

先不說它的麻醬冷餛飩夠不夠嗲,光吃個餛飩可能跟明星拼桌,這級別的夜宵恐怕全國唯有在魔都才會體驗到。


耳光餛飩後來搬遷到黃闕路,又陸續開了七八家直營店,原來破破爛爛的街邊小攤,升級為寬敞的店面。

蘇州餛飩

魔都的餛飩擁有明星光環護體,而蘇州餛飩,自己就天生一副小仙女模樣。

蘇州泡泡餛飩,是包郵區餛飩家族裡個頭最嬌小的,普通人單手一抓就十多個。

一碗泡泡餛飩,再加個鮮肉或芝麻湯圓,是很多老蘇州都愛的早午茶。

對於外地人來說,一頭豬究竟能包多少個泡泡餛飩?這一直是個謎。

這種小餛飩,吃的是一種氣韻。它的餡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細長的竹籤沾一下紅彤彤的肉醬,在皮子邊上飛快地一擦,手指捏合間使餛飩裡面形成氣囊,泡泡餛飩也因此得名。

有網友說:“蘇州人包餛飩,豬隻受了點皮外傷。”

它的皮薄得不能再薄。機制的餛飩皮只不過是半成品,買回來得用空啤酒瓶來回壓,到了薄如紙的程度才算過得去。

有氣泡自重小,你以為自己在包餛飩,可能是在解物理浮力題。

吃小餛飩重湯。湯底一般用豬骨頭或雞架熬製,清而不濁。碗底放豬油、蔥花、細鹽,通常不加榨菜或蛋皮絲。

一碗合格的泡泡餛飩,顏值要求極高。上桌時需要個個鼓著漂在湯麵上,像透著嫩粉色的小水母。

別看它們外形可愛,內核卻是個狠角色。皮晶瑩剔透,一抿即破,透出濃郁的湯和肉的鮮美。


據說,沒有被泡泡餛飩燙到過的蘇州人,人生是不完整的。吃的時候,記得先吹一口,否則你肯定會被裡面的熱氣燙得花容失色。

福建扁食

如果說泡泡餛飩是軟萌妹子,那麼福建扁食則是錚錚硬漢。

扁食是福建版的餛飩。作為沙縣小吃“鎮店三寶”之一,扁食攜手拌麵,走南闖北,廣為人知。

它不僅深入福建人民的早餐回憶,而且深受全國省飯錢買球鞋的騷年喜愛。

跟包郵區的餛飩不一樣,傳統扁食的餡料不用刀剁。

在外賣還沒盛行的年代,逢年過節走進閩北古城,你能聽到“咣咣”的敲打聲,一陣緊接一陣,那是家家戶戶做扁肉餡的聲音。


一般先把肉絞碎,再捶打。

做扁食餡,得挑選上好的豬後腿瘦肉,用刀切成薄片,再用頭槌敲打,直至其爛如綿、粘如糊,呈肉醬狀。

這種歷經錘鍊的扁食,口感脆嫩,分外有嚼勁。


福建當地吃扁食會配上油豆腐。

扁食還可油炸。從滾油中撈出,淋上酸辣勾芡,外酥裡嫩,別有一番滋味。

在福州,有一種扁肉燕,不僅餡是豬肉,甚至連包餡的燕皮也是摻和瘦肉打出來的。

由於燕皮製作繁瑣,一般家庭會買現成的燕皮。到使用前,將乾的燕皮鋪開,撒上水,使它回潮變軟,再包餡下湯。

在莆仙的一家燕皮老字號裡,2斤精肉泥加入木薯粉,可製作出長6米寬1米多的燕皮。

扁肉燕又叫太平燕,是福州風俗的喜慶名菜。每逢婚宴喜酒,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有“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的說法。

太平燕經常跟整顆鴨蛋一起煮湯。在福州方言裡“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生活中的各種亂被壓下去了,也就太平了。

四川抄手

這種皮包肉的食物,在福建的地位比江浙滬的餛飩要高几級,但也夠不上它在四川人心中的分量。

在四川,大家都喊叫它“抄手”(cāo sǒu),因為包抄手的最後一步是兩邊往中間合攏,頗有包抄合攏的意思。

很多人心目中,抄手是一個四川美食icon,不管它帶湯還是乾的,不管它藏在哪條深邃的巷子,都會被吃貨發現。

《前任3》中一家藏在巷子裡的抄手店。

餛飩一入川,不僅換了名字,更是重獲新生。在愛吃辣的川人看來,那些叫“餛飩”的,大概是莫鹽莫味的麵皮裹肉,跟抄手壓根兒不是一個貨色。

紅油抄手是很多人的心頭好。抄手攤前的空氣,總是裹挾花椒、辣椒、蔥、姜、蒜的味道,聞著就流口水。抄手裹在香到想哭的紅油裡, 香辣中帶著絲絲甜味,拌勻了吃非常過癮。


做紅油抄手,調味是重頭戲。上鏡《早餐中國》的成都老五抄手,上午賣抄手,下午開麻將館。這麼有生意頭腦的老闆,給抄手調味時也有小心機。

餐桌掀開就是電動麻將桌。

老五在和餡時會加入花椒和生薑水,達到劈腥提味的效果。製作醬料他們用的是二荊條辣椒和朝天椒的粉末,保證七分辣三分香的風味。


將適量菜籽油加熱,直到表面有白煙冒出,再倒進混合好的醬料中,激發出麻辣鮮香之味,紅油就製成了。

老五的紅油抄手。

抄手皮通常比包郵區餛飩的皮要厚實有韌性,為的就是更好吸收香濃的紅油。

紅油抄手麻辣辛香,香濃味美。你是吃一碗啊,吃一碗啊,還是吃一碗啊?

廣東雲吞

你以為川渝吃貨對餛飩的改造就算徹底嗎?不,大吃省才是讓餛飩走得更遠的推手。

廣東人叫的雲吞,其實是“餛飩“的粵語發音。

清朝年間,外省官員帶來江南的麵食,廣東民間逐漸流行吃麵。

跟江浙前輩相似,廣東雲吞也是窮出身。師傅挑著雲吞擔穿街過巷,偶爾停在榕樹頭下,賣上幾碗雲吞,跟街坊吹水。

為了能快速煮熟,一張雲吞皮只在中間包一點肉,四邊自然散開。這樣子,熱湯中的雲吞都留著“金魚尾”,無意中增添幾許寫意。

最傳統的雲吞餡是三分肥七分痩的豬肉。鮮蝦雲吞是作為高配版產生的,用的是小河蝦,勝在增鮮。


時局變動,廣東師傅逃難去香港後,他們因地制宜開始用厚肉的大海蝦。

香港早年的雲吞麵檔。

廣東人吃雲吞,經常和麵一起吃。雲吞皮的做法,也就跟廣式鹼水面同出一門。北方做面不加蛋黃,面身潔白。廣東的面通常會加鹼水,加整顆蛋,面身澄黃透亮。

廣州許多面店都標榜所用的鹼水面是用竹竿壓出來的竹升面。

至今,一些雲吞麵老字號仍會標榜自己用全鴨蛋和麵不加水,連雲吞的接口抹的也是鴨蛋黃。

上海大餛飩皮肥厚鬆弛,蘇州小餛飩皮存在感弱,但加蛋的廣東雲吞皮則更緊緻筋道,久煮不爛。


廣東人愛喝湯,雲吞的湯底自然也經過改良。大地魚、蝦子和豬骨,是廣東雲吞湯底的基本修養。湯底色澤金黃清澈,鮮香濃郁,吃完雲吞喝乾湯底也不覺口渴,方為優秀。

大地魚在煮湯前會先烤一烤。

現在有面店在雲吞裡包入鮑魚、大蝦,單價動輒三四十元。但云吞面的精髓,並不在雲吞裡的蝦有多大,面有多大碗,而在於“恰到好處”這四個字。

北方面條是當飯吃的,雲吞麵最初是有錢公子哥的下午茶,當點心吃著玩的。一個飯碗底四顆雲吞,一兩面,湯不沒過面,這種分量叫“細蓉”,用來解饞剛剛好。

一碗講究的細蓉,上桌時是看不到雲吞的,勺子放在碗底。

每個老廣心中都住著一碗雲吞麵。雲吞麵不僅是一份風雨無改的早餐,更是廣東這方水土所養育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像我這樣的廣州人,不知道吃什麼的早中晚,只要遇到雲吞麵店,雙腳總會慣性地溜進去。

歲月流傳,小時候只期待雲吞裡的整隻蝦仁,長大了卻更懂欣賞雲吞、麵條和湯底的平衡滋味。

餛飩中千差萬別

綜上所述,整理出以下表格:

這個表格只是一些通常的情況,不能完全涵蓋全國吃貨的無限創意。

餛飩、扁食、抄手、雲吞,與各地飲食文化無縫銜接,隨時候命來填補吃貨胃裡的空虛。

無論是晨光初露,還是月黑風高,是與男友無聲分手,還是被客戶臨時鴿了,前面總會飄來一陣骨頭湯的香氣,攔住了必經之路,輕撫你疲憊的心情。

兩口餛飩入腸胃,再呷一口熱湯,邊吃邊冒汗,心中不暢也一併逼出來。

一張麵皮,有厚有薄,悉隨尊便;一點肉餡,可多可少,習慣就好;一段人生,或長或短,吃不慣餛飩,就嚐嚐雲吞。不一樣的除了它們的名字,還有你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