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28个小组讨论课堂同时搬网上,拢共分几步?

2月24日下午1点,随着28个视频会议室逐步开放,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365名同学陆续进入相应的空中学习小组,开始了既熟悉又新鲜的线上PBL讨论课学习。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声声热情的问候,满屏的笑脸,久违的课堂,期待的相聚。只是,2020年的课程,是在屏幕中开始了暖场。

来自全国26个省、144个城市的同学们,热烈的交流着疫情下各自的生活情况。当小组里有湖北的同学时,大家更是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对他/她的关切。很多同学都说,这是一个多月来,第一次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看见同学们的面孔,感到分外亲切。

看到第一次的空中讨论课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进行,PBL中心主任、基础医学院教学副院长王韵教授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暖场环节(第一排左二为指导教师)

28个小组讨论课堂,同时搬网上,可行吗?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疫情席卷全国。遏制病毒扩散,护佑人民健康,全民抗击疫情,成为庚子鼠年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使命。特殊时期,作为医学部特色教学模式的PBL教学,是否如期开课?应该如何开展?上课效果如何保证?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涉及基础医学院360余名学生、120余名教师。往常,每12~14名同学和1位指导教师,在PBL专用教室中,通过3次讨论课,就案例学习材料进行研读、分析、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享学习内容及反思学习过程。讨论课上及课后,学生自行或者通过合作形式查阅文献,整理学习笔记,归纳总结,凝练和提升。每个案例讨论结束后,还配有一次专题讲座,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就同学们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反馈。案例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专用网站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

同学们延迟返校,PBL能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吗?

经过反复研讨,2月4日,基础医学院PBL中心决定,作为第三学年临床和基础医学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PBL如期开展!

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的PBL场景,结合小组(约15人)、实时交流和多向反馈(师与生、生与生)等PBL特点,PBL中心多方探索,制定了“线上PBL实施方案”,即:“视频会议进行课堂讨论+微信群辅助和加强沟通+PBL网站作业提交与批阅+PBL网站进行教学评估”。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培训(集体备课)和案例总结等,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完成;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课,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同时加强微信群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上传和教师批阅作业以及案例教学评估,仍然通过学院PBL专用网站进行;案例专题讲座,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直播形式完成。



全方位师生动员

学生和指导教师是PBL中的两大主体,是PBL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提前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意愿与学习条件,有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和教师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学生的调研相当于第一轮的动员,79%的同学完成了反馈。通过调研了解到,约97%的同学具备电脑,可以查阅文献,完成作业,能够在上课时间参加在线讨论;约84%的同学可通过wifi在线学习。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在线讨论网速是否流畅、掉线卡顿是否影响对自己的评价、文献查询困难是否有补充学习资料等,PBL中心逐一进行了解答,随后发布本学期PBL课表,启动了第二轮的动员。

第三轮的动员以视频会议软件的使用指南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了PBL的实施方案,同时PBL中心为每个讨论小组建立了微信群,帮助同学和指导教师相互熟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部分小组的指导教师主动组织小组同学进行软件测试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测试效果也为大规模实施PBL线上讨论提供了借鉴。

视频系统测试会

2月17日为开学第一个工作日,指导教师案例培训会开始,正式拉开线上PBL的序幕。教师们面对新的线上PBL模式,摩拳擦掌之余也忐忑不安,线上PBL,应当如何有效的组织讨论?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如何帮助不善发言的学生?线上讨论环境下,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培训会上,王韵教授介绍了本学期学院本科生教学的总体安排,以及PBL调整后的教学形式。教师们温习了案例的相关知识,实际操作并熟悉了软件功能,也就新模式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案例培训会

大范围运行平稳,2月24日,实战考验如期来临。

暖场过后,28个小组分发第一幕学习材料。本案例是一个孤独症主题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以及他们父母17年艰难的生活经历,经历冲击、渐渐适应又对未来充满无助。同学们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主席张弛有度,记录员聚精会神,同学们发言踊跃,指导教师细心观察,时不时的进行提问和点评……

一切有条不紊,踏实了。

讨论课现场(上一为指导教师,上二为正在发言的学生)


记录员展示记录内容


同学们通过聊天功能进行交流

下课后,PBL中心马上对第一次线上讨论的效果进行了简单的匿名问卷调查。根据280余名同学(77%)提交的数据,91.16%的同学认为网络效果还行,对“开启视频能够促使研讨氛围更为亲切和真实”,53.36%表示赞同。84%以上的同学认为,线上PBL讨论与常规课堂效果类似,学生主席、记录员和带教教师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71.73%的同学认为达到了PBL课堂的预期效果。当然部分同学也反映,由于网络速度的原因,课堂体验欠佳,而且线上视频形式的交流,确实不及面对面的沟通更为便利和畅通。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属不易。


速反馈 促提升

2月25日,第一次线上PBL的第二天,PBL导论课(对学生实施全程指导和培训)使用腾讯视频会议系统在线实时跟进指导学生。王韵教授回顾了PBL的理念及强调了大健康背景和“医学+X”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下PBL开展的必要性,反思了基于基础医学阶段第一学年的入门案例和第二学年的正式案例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本学期PBL学习效果进一步的提升方法和技巧,同时将同学们第一次线上PBL讨论的感受、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了反馈和分享,对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如更有效的使用软件的功能、加强各小组学习成果分享、加强微信群沟通及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参与度等,也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解答。PBL中心同时将学生的反馈向指导教师进行了转达,帮助线上PBL不断改进和提升,充分发挥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PBL中心主任王韵教授讲授导论课


PBL导论课中课堂互动

与此同时,PBL中心启动了第二个案例的案例培训(集体备课),为下一个案例在线学习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至此,传统的讨论课程,终于顺利切换成了在线课堂。

未来教学新思考

疫情肆虐下,传统课堂突如其来地被空中课堂替代。在线PBL作为一种新型的依托于互联网强大优势的小组讨论模式,因其易于组织、不受教学环境限制,小组同学可通过实时的聊天板块、举手发言、共享屏幕等多种促进互动讨论的形式,可以作为一种更为常态化的学习模式与线下PBL互为补充。

未来,线上线下混合式PBL学习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来源: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PBL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