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后日本人报复扫荡,找不到八路军,执行“三光”11天

1940年8月20日彭德怀指挥20余万兵力发动了“百团大战”,旨在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矿山,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在“百团大战”中,太岳军区出动五个主力团的兵力与日军展开激战,沁源也派出一万多名民工或参加破路或运送武器弹药配合作战。这次战争破坏了日军大量的交通线路,毙伤日军两万多人,给华北地区的敌人以沉重打击。

由于在“百团大战”中遭到了八路军的打击,日军便于1940年11月18日实行报复性行动,出动第四十一师团、第三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各一部七千余人,以及伪军和敌占区被强拉参战的群众共约两万人的兵力,分十路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日军的这次“扫荡”表现为先分路合击随后进行分散清缴。

为避免与日军的正面冲突,太岳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党委、行署和军区组成了沁东支队,主力部队组成了沁西支队,在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的协助配合下,不断跳出包围,向外线转移作战。日军在对我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合击扑空之后,“1940年11月22日,敌清水师团高木部以残暴的‘三光政策’对我沁源扫荡十一天。”

期间在沁源地区制造了大量的集体屠杀惨案,有资料记载的有韩洪龙王庙惨案、上舍惨案、姚家大院惨案、王壁村惨案、高家沟惨案、东窑沟惨案、蔡西沟惨案、绵上村惨案、阎寨村惨案、伏贵村惨案、桥龙沟惨案、秦家庄惨案、孔家坡后沟则惨案、郭道惨案。日军在“扫荡”过程中,对沁源百姓的屠杀手段包括浇上汽油后放火焚烧、用刺刀剖肠破肚、机枪扫射、活埋等,残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扫荡”中的日军见人就杀,被抓获的老人、妇女、小孩也无一幸免。经历日军“扫荡”的地区尸横遍野,一片狼藉。日军在奉行“杀光”政策的同时,对其“扫荡”地区的财物能抢则抢,抢不走的全部烧光,不少村庄化为一片焦土。

面对日军对沁源的疯狂“扫荡”,沁源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对敌展开游击战,插入敌军背后不断袭扰。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太岳军民进行大小战斗23次,击毙日军500余人、伪军60余人。11月27日,我军收复沁源县城。在对日军的不断打击下,12月5日,对太岳区进行“扫荡”的日军退回到同蒲、白晋沿线各据点,反“扫荡”斗争终于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扫荡”中,日军在沁源全县“烧毁房屋十一万二千三百间,烧毁粮食十万零六百五十石,残杀群众两千六百九十人,牲口被拉一千八百一十头。”敌人的这次报复“扫荡”,使沁源的大量房屋与名胜古迹被毁,牲畜财物被洗劫一空,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大量物资惨遭破坏。


【1】高玉峰、郭天红:《喋血的记忆:日军暴行亲见亲闻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