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援產口罩廠的汽車技術“大牛”

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全民戰疫,人人都是戰鬥者。

在一線醫護救治硬核戰場之外,還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大家戰疫中的生活服務,為復工復產的生產保障。雖然認為自己“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但他們卻像黑夜中的燭火,給人溫暖與光亮。

今天,我們就講講這些“普通人”的故事

登記、測體溫、穿好防護服、戴好防護帽、整理口罩、接受風簾洗禮。

2月21日一早,廣汽傳祺技術中心工藝規劃室部長袁昊博,與動力總成本部科長林尚芳、3位系長張偉堃、袁慶安、王家平組成的先遣隊來到廣汽零部件口罩生產無塵車間,這將是他們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戰場。

這並不是袁昊博第yi次到該車間,在此之前,他已經來過幾次。到達現場後,他立即與現場負責人瞭解情況,現場支援設備安裝、調試。

經過袁昊博和團隊的努力,正常需要3天時間完成的調試工作,支援團隊在1天內就達成了目標,5號機第yi件口罩樣品在12個小時後正式下線,再次展現了“廣汽速度”,目前正式投產後廣汽達成日均生產100萬個口罩的產能。

破解產能瓶頸和合格率低課題16個

2月4號晚上11點40,袁昊博突然接到通知,要前往東莞調研口罩設備廠家。沒有過多的言語和絲毫的猶豫,他立刻緊急上網搜設備原理、工藝流程,確定隨同出發的同事,“那時候我對口罩設備沒有任何概念,當接到任務時,立刻凌晨12點建群,和同事進行調研安排。”他說。

在支援口罩轉產中,袁昊博先後多次前往口罩設備廠家、口罩外部生產廠調研。2月7號,他再次到達一家口罩企業,查看廠家有無生產能力提升空間,提升後是否部分優先供應廣汽集團,“當時我看到廠家現場故障多,機器經常停止運行,品質問題不少,不得已限產,現場5S管理差,物資堆放混亂等等。”

為了提升生產效率,經過協商後, 2月9日,在接受完防疫和安全培訓後,袁昊博所在的廣汽傳祺技術支援隊火速趕到口罩廠,將過往成功經驗橫展到N95口罩的樣板線,挖掘產能瓶頸和合格率低的課題共16個,短時間內產能效率提升16.7%。

“2月10日,我們現場發現對本體設備與成品設備速度節拍不一致導致卡料、N95口罩生產線生產節拍未實現最大化、現場作業管理未最優化等問題。實地研討解決方案驗證後,當日口罩廠本體設備與成品設備節拍達到一致,解決卡料問題,生產節拍提升24%。”袁昊博表示,隨後,團隊鎖定降低油墨更換時間等問題,提升了生產效率,持續為口罩廠實現產能最大化、效率最優化、品質更高化貢獻自身的專業技術知識。

袁昊博在廣本做過8年設備擔當,目前負責整個廣汽乘用車工藝規劃工作,負責過廣乘宜昌工廠規劃建設、廣本第三工廠規劃建設等項目。這些項目經驗在本次口罩支援項目中也派上了用場。“經過兩週改善,口罩廠設備故障率下降一半、不良口罩減少60%、措施落實後,每日口罩產能提升16萬,形成48份指導文件。”他說。

1天完成1臺設備調試

在完成口罩工廠效率提升之後,2月21日,袁昊博再次接到要增援廣汽部件口罩生產設備調試任務,雖然有了之前經驗。但在實際調試中面對一臺臺陌生的機器,袁昊博和團隊在支援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

“當時時間非常趕,東莞廠家只提供零件設備加工圖紙,沒有設備調試圖紙,怎麼組裝,間隙、距離多少,都是沒有的,”袁昊博稱,“設備調試安裝都需要廣汽自己的人做,也走了一些彎路。剛開始大家沒留意基準定位問題,一測量發現兩個基準不一樣,後來測量出來之後,如何裝配設備部件,只能自己摸索,通過觀察已投產的樣機的運作,記錄設備動作流程,分析動作先後邏輯。”

一邊摸索、一邊學習,從送料機構、折邊機構、焊接模塊等等一步步通氣、確認、通電測試,調試工作迅速緊張有序地開展起來。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術基礎和實操經驗,在沒有圖紙可循、沒有人員可詢的情況下,團隊通過跟線排查,還及時發現設備出廠前電氣配線錯誤的問題,防止了元件燒燬、動作錯亂的潛在風險。

經過整整12小時,21點30分,袁昊博所在的支援團隊負責調試的5號機下線第yi件口罩樣品,正常需要3天時間完成的調試工作,支援團隊在1天內就達成了目標。

袁昊博一直強調,這些都是大家一起的功勞,“看到疫情中出現許多像醫護人員這樣的‘逆行者’,很感動,作為一名黨員,希望能做點什麼。”他說,“廣汽是有擔當的企業,在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精益生產經驗,支援口罩生產廠家。集團各單位高效協同,超常速度生產設備、製造口罩。”

目前,兩個小組齊發力,協助廣汽零部件開始新一輪的設備的安裝、調試,2月底完成30臺設備的自制,這些設備中一部分用於廣汽自己生產,剩餘設備將由廣州市安排給其他企業進行生產,正式投產後廣汽達成日均生產100萬個口罩的產能。

活動時間

2020年3月15日 至 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