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人不敢面對的惡,德國人拍出來了,這片值得吹爆

不較勁,成年人求生守則NO.1。

無數社會老油條,包括親爹親媽,用扎心教訓告訴我們:

混跡成人世界,可以窮,可以蠢,但一定不能較勁。

在這個CD的世界,誰較勁誰傻X。

可今天叔要介紹的這部電影的男主,偏偏就是這樣一個“大傻X”,

他不僅較勁,他還跟所有人較勁,

所有人中包括他親爹,上司,女友,同事,鄰居……

那麼,他槓贏了嗎?——

《緘默的迷宮》

1958年,德國。

男主約翰,是一名剛入職的年輕檢察官。

剛剛從大學校園走出來的他,和每個職場新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憧憬成為正義化身的約翰,只被分配處理一些交通違規的案子。

這天,法院裡闖進了一個記者。

他手裡拿著一份檢舉材料,站在大廳憤怒的大喊:

“這世上還有天理,還有王法嗎?!一個殺人犯竟然跑到中學去當歷史老師!”

按理來說,出了這麼大一個案子,檢察官們肯定是一路小跑趕緊受理,

可奇怪的是,記者話音落下許久,也不見一個檢察官上前接過材料。

偌大的一個法蘭福檢察院,上百位檢察官,都對著這份材料搖了搖頭。

有的人乾脆直言,“別折騰了,整這些沒有用……”

看到眾人毫無反饋,記者氣憤的將材料團成一團,扔進垃圾桶。

待到人群散去,好奇的約翰,從垃圾桶中翻出了那份材料。

順著材料上的名字,約翰查到了被控訴老師的相關履歷。

約翰驚訝的發現,被控訴的老師,從1939年到1945年的記錄,竟然全是空白的。

為了弄清楚這個老師的來歷,他前往國家檔案館,並在那裡找到了空白的真相。

原來,這位老師之所以在入職前隱瞞了過去,

是因為他曾是一名納粹,還曾是納粹集中營的駐守。

而記者控訴的殺人行徑,指的正是他在集中營的過往。

二戰、納粹、集中營,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幾乎無人不知這段慘痛的過往。

但是,在當時的德國,卻是一段緘默的往事。

作為戰後成長的一代,約翰對於這段歷史知之甚少。

帶著一腔好奇,約翰找到了那名記者。

當記者告訴他,有將近600萬人死在集中營,約翰震驚了。

因為在約翰接受的教育裡,集中營只是猶太人的拘留營。

於是,這個充滿正義感的年輕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徹底調查奧斯維辛,將所有曾經在集中營裡殺過人的前納粹,告上法庭。

在約翰看來,這是他替國家堅持的正義;可在旁人看來,這是他自己在犯蠢。

因為這起調查幾乎沒有推進的可能——

在當時的德國,有個共同的認知——

罪惡是犯下了,但是罪責都是希特勒一個人的;

當時的納粹軍人不過是執行希特勒的命令而已。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是受害者。

而且,如果硬要究責,那麼顛覆的可能是整個國家。

因為整個政府內部系統,幾乎人人都當過納粹。

再退一步講,就算是反思過去,現在也顯然不是最好時機。

二戰剛剛結束,國家亟待的是發展,

人民尚且沒有過上正常的生活,何來精力反思過去。

於是,約翰身邊的所有人都勸他放棄,

有人勸他不要逞英雄,有人直接質疑他是在作秀。

尖銳的指責,並沒有讓約翰退縮。

他堅信自己是在伸張正義,越猛烈的抨擊,反倒讓他愈加堅定。

他不斷查閱資料,不斷走訪受害者,慢慢拼湊他心中正義的未來。

可承認錯誤,就如同揭開一個早已癒合的傷疤,

未曾受傷的旁觀者,當然可以一腔勇敢,

而受過傷的當事人,卻疼得不想提及。

約翰來拜訪畫家西蒙,一個曾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內待過的猶太藝術家。

當被問及在集中營慘死的雙胞胎兒女時,原本冷靜的西蒙突然崩潰了,

他傷心的大喊,“你要調查奧斯維辛,能改變什麼?什麼也改變不了。”

西蒙的反問,讓約翰迷茫了。

然而,這只是他迷茫的開始。

在漫長的調查中,約翰發現,許多納粹罪徒,本質並不壞。

他們中的很多人為人友善,性格爽朗。

會給路過的小女孩,遞上一根棒棒糖。

即便是不相識的路人,也會主動熱情分享新烤的麵包。

戰後的他們,都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把已經過上正常生活的人,重新揪出來問責,重新拆散一個個圓滿的家庭,這樣會不會太不近人情了?

而且,就如同西蒙所說,就算都問責了,可那些死去的生命也不會再復活了,這樣真的有意義嗎?

約翰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和迷茫中。

這是他第一次重新開始審視他堅持的正義。

好在,在正義的路上,他並非孤膽獨行。

有人告訴他:

我們期待的並不是清算式的復仇,而是讓歷史不被緘默淹沒。

之所以堅持,並非為了懲治,而是為了犧牲者和他們的故事——

曾有一對雙胞胎女孩,在集中營被拿去做了人體試驗。

所謂的“醫生”在毫無麻醉的情況下,對她們進行了活體解剖。

甚至還將她們的背縫在了一起。

曾有一位黨衛軍,把一位波蘭教授的帽子扔到籬笆外面,

在這位教授跨過籬笆撿帽子的時候,將其擊殺。

還有人在集中營裡失去了一隻眼睛,僅僅是因為,點名時沒有直視士兵。

最終,在約翰的努力下,這些慘絕人寰的虐殺故事,被成百上千萬德國人所聆聽。

約翰的堅持,並非是虛構,而是改編自一個真實事件——

德國曆史上著名的:法蘭克福審判。

“1963年,西德將19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駐紮過的黨衛隊成員送上法庭,把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的罪行公之於眾。


為了這次審判,檢察人員和法官參閱了4000多種文獻資料,動員了19個國家的359個證人到庭提供證詞,其中包括211個大屠殺的倖存者。”

這場長達兩個月的審判,吸引了兩萬多德國民眾的旁聽,成為德國曆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2017年,這場審判的相關檔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但是這場審判仍沒有結束,直到前幾年,德國仍在將前納粹送上法庭。

正如導演所說:法蘭克福審判的最大意義,不是復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於戰後繁榮的德國社會驚醒。

一個民族的良心並不是天然長成的,它需要不一定是約翰式的孤膽英雄,但一定需要發掘真相的勇氣。

一個敢於直面歷史的國家,才有可能無畏的走向未來。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不如點個贊再走吧~求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