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YES!主打生产力和游戏主力,极限风冷A4小钢炮装机体验

AMD这两年的表现确实比较强势,作为一枚AMD粉丝也是比较乐于见到这一幕的。

两年半前我装了一台一代锐龙R5 1600ITX+GTX 1060主机,不过受制于当时的场景,遗憾点颇多。

两年前的装机配置完成图。

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ITX机箱,银欣的ML08,垂直高度较高,侧向空间受限,导致散热器不容易挑选,高度超过50基本都用不了。

在我升级了两次桌面过后,机箱越发想更换高度偏低的,放置于桌面以下,解放桌面空间,以便腾出更多空间去放置更大的显示器,而且主机也从之前的游戏性能小钢炮转向偏图片视频剪辑这块。

配置清单

农企AMD 3800X CPU,8核16线程,处理多线程任务非常合适。

机箱也是和之前一样的思路,根据实际场地选择机箱,我选择的蜂鸟ESE这款A4规格ITX机箱,刚好能放置我预留在桌面下的一个位置。

电源从原先的银欣SFX换成ATX,蜂鸟ESE支持ATX电源,这次选择的是安钛克HCG650W,模组化电源模块,额定650W。

散热器可选择的不多,受制于ITX主机箱对高度的限制,我原先选择了下压式的乔思伯CR701,应该足够应付3800X的日常热量。不过装机时发现了主板散热马甲和散热器冲突,后来更换为利民的AXP-200R下压式散热器。

内存方面美商海盗船 DDR4 3200 16Gx2。

主板为技嘉X570 I AORUS PRO WIFI,主要看中双M2接口,以及尝鲜的wifi 6模组,原本我准备上华擎的雷电3接口主板,后来还是妥协为了双M2。

M2 SSD升级为西部数据M2黑盘SN750,相对原先的三星850EV基本上是速度的质变。

机械硬盘暂时没有升级,还是原先那块1T 2.5英寸 7200转机械硬盘,毕竟家里有专门备份存储数据的NAS可以映射网络驱动器。

显卡原先没有升级的想法,装机成功点亮后还是升级为蓝宝石5700XT。

显示器我已经提前添置了明基SW270C,一台专业的摄影27寸显示器,主打修图和视频,并且置换掉我原先其中一台PD2500Q,依旧组建双屏。

这套配置以图片处理视频剪辑为主,兼顾极限竞速地平线4和城市天际线这两款我主玩的游戏

上一张完成图。

多角度展示。

放置于桌下。

桌面彻底清爽了,只是抛弃原来明基SW270C优秀的底座有一些遗憾,还是希望明基能尽快出自己的双屏显示器支架。

单体展示&装机过程

最开始的配件图,后期置换了乔思伯散热器,增加了蓝宝5700XT。

主板为技嘉X570 I AORUS PRO WIFI,其实单独撇开来看配置,这块主板没有热别的亮点,原本有组建黑苹果的想法,所以初心是雷电接口,雷电接口X570产品并不多,华擎应该是属于雷电主板老牌选手了。

那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技嘉?

因为ITX主板拓展性不佳,考虑到一个功能就要舍去另一个功能,雷电接口的核心在于高传输,我没有万兆交换机,NAS组建的速度也很难达到万兆,所以舍弃不怎么用到的雷电,换来一个wifi6和双M2接口。

嘉技这块板子做工份量倒是十足,AM4接口,其中一个M2接口自带散热小风扇,Wifi6模组,其他方面表现倒是中规中矩。

加固版的PCI-E接口以及堆叠设计的M2散热模块。

这个M2接口我打算做主系统。

硕大无比的散热模块,也是采用了堆叠散热技术,但是这个散热马甲,直接导致了我原先选定的乔思伯散热器装不上去,最后不得不换利民散热器,所以类似这种自带散热马甲的ITX主板,建议水冷,或者热量不高的CPU,可以考虑超薄下压散热器。

一体化主板后窗IO挡板我比较喜欢,显示输出口方面配备了三个。

USB接口6个,其中有一个是USB 3.2 gen2标准,另一个支持不开机更新BIOS。

最显眼的是无线模块,随主板附赠了一根无线天线,最近拿到了一款WiFi6无线路由器,刚好能顺带测试下。

这一代处理器包装要比第一代好看太多了,第一代我选择了不带X的1600,这一次我选择了带X的3800,8核心16线程,AM4接口再往上就是3900,不过3800已经是我当前阶段能承受的最高规格的处理器了。

除了考虑到多线程对图片和视频处理的优化,也因为城市天线这款游戏对于单核心的偏重而选择了3800X而不是3700X。

无论是AMD还是Intel,自带的散热器体积都是比较巨大的,组建ITX第一步就是要扔掉原装散热器,我原先的银欣机箱太窄,只能选择50mm以内的超薄散热器,这次升级到3800X,新机箱散热器限高85mm,原本乔思伯是最佳选择,但是因为主板散热马甲的冲突,被迫更换为利民的AXP-200R。

安钛克HC650W电源,全日系电容配置,十年质保,只换不修也是选择理由,ITX机箱拓展性有限,650W基本能应付过来,大功率反而有些资源浪费。

支持100v-240v宽幅输出。

久违的12cm规格,采用的是FDB轴承静音风扇,用过SFX电源都知道噪音普遍偏高,这次回归ATX也是重回静音怀抱。

独立电源开关和“Hybrid Mode”开关,也是中高端电源常见的配置了,后者主要是兼顾噪音和温度控制。

模块接口,相应的也给予了标识,一目了然方便模块化接线。

12V模组线材和扁平线材一览,做工都不错。

如果对线材没有自定义需求,原配线完全够用。

附赠的理线捆扎带。

M2.SSD是西部数据SN750,我原先用的是三星D的M2,不过型号是比较老旧的850EV。

读写速度提升应该非常明显。

原本没有计划升级这块SSD的,不过自从我体会过高速SSD后,这块850 EV 500MB左右的读写速度就有些太慢了。

美商海盗船DDR4 3200 16G两条,技嘉这块主板最高是支持DDR4 4400的。

蓝宝石5700XT超白金显卡,三风扇全尺寸,也算是圆了11年前装机想要蓝宝石HD4850毒药显卡未遂的愿望。

AXP-200R是六热管,14cm超大风扇,可以下压135W热功耗TDP的处理器,应付105W TDP的 3800X理论上是毫无压力的,但是也要看机箱和运行环境,在后续的烤机体验中,其实这台风冷主机表现并非是特别完美,温度会稍微有些偏高。

另外这散热器对内存高度也有限制,如果是带灯散热马甲的内存,很大程度上装不了,对于itx机箱主板也有一定要求,我这是200R可以装上,但是100系列利民散热器高度不够高,是装不了的。

蜂鸟ESE机箱,也是我这次装机的最初原因。

近期桌面大升级,除了因为原来机箱太高太窄的元素,原本机箱是全黑也不符合我的白色控缘由,白色机箱比较少,银色作为替代也可以,另外和我之前装ITX理由一致,我是根据空间来选择机箱的,蜂鸟ESE完美契合我预留的主机空间。

ESE尺寸是340MMx170mmx220mm,除了银色和尺寸外,我看中的是无螺丝设计和支持ATX大电源,以及支持标准显卡。

不过极简风格带来的是面板接口的精简,没有多余USB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侧面和顶部几乎全都是散热孔,均可轻松滑动拆卸,方便快速更换配件。

顶部只有一个电源按钮,再无多余元素,同样也是大量散热孔。

工艺水平方面也是属于比较优秀的范畴。

官宣板材3mm,实测为3.45mm,排除误差也是超过3mm。

背部一览,顶部一个小拨扭是方便拆卸顶盖设计的。

顶部俯瞰结构,左侧为显卡安装位置,ESE自带了个显卡转接延长线,右侧为电源和主板安装位置。

最后看个细节,做工相当不错,侧板抽出也特别顺畅,不涩。

对比原来的米罗8机箱,高度上大大降低,其实米罗8更适合做HTPC或者是中低性能的主机箱。

再来说说这款明基SW270C专业摄影显示器,硬件参数挺优秀的,对于我这种长期和图片视频打交道的半个摄影人而言,算得上是比较顶级的配置了。

之前使用的PD2500Q是设计师系列显示器,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无法满足摄影的需求,所以趁着这次来个全套升级。硬件参数2K,支持4k分辨率输出,10bit面板,出厂校色,色准值△E≤2,带硬件校准功能,自带遮光罩,USB Type-c接口,以及99%Adobe RGB色域都是我选择它的理由。

单显示器的时候还可以轻松使用侧边的USB接口和读卡器,方便摄影师摄像师去拷贝数据。

ITX机箱,部分机箱会采用二次转接电源线的方式供电,好在蜂鸟ESE机箱开启顶盖方式非常简单,不会耽误开启Hybrid Mode模式。

AXP-200R可以四个方向安装,但是最佳散热方向还是固定的,这里也可以看到作为一台14cm风扇的散热器,itx主板基本都被覆盖满了,而且必须先安装内存和M2.SSD,装机后才可以入主机箱。

只预留了一个安装槽,看这台机箱空间,是可以装下两个2.5寸机械硬盘的,当然也是可以安装一个3.5寸机械硬盘,位置蛮自由。

安钛克HC650W是ATX电源,所以预留的电源线比较长,用自带的捆扎魔术带整理了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基本上空间被填的满满的,这也是ITX折腾的地方之一,你无法预料到哪一步会翻车,而且选购配件需要深思熟虑,比如我这台主机,如果不是转接显卡延长线,利民这款散热器根本用不了。

支持全尺寸显卡,但是这个机箱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细节可以提升,比如显卡延长线插糟位置可以调整下,总体来说有些显卡是没有问题的,有些显卡会稍微有些偏位置,但都不影响使用。

这里要提一下注意事项,就是用显卡延长线的5700XT和5700系列,一定要在装驱动之前在BIOS中设置PCI-E的速度为gen3,不然就是几秒钟一蓝屏。

原因也很简单,显卡延长线都是gen3规格,而5700和5700XT都是gen4规格。

寸土寸金的ESE机箱空间被填的满满的,显卡延长线需要自己去精细调整,还好整体偏软,搞得OK后顶盖可以轻松盖上。


跑分测试

娱乐大师给出了616616的跑分,挺多6的,不过就参考下好了。

磁盘性能不知道被机械硬盘拖累了,SN750读写速度也是可以的。

CPU-Z中,单核成绩541.3,多核成绩5639.5,多线程倍率10.42。

内存测试,AIDA64中的成绩没有什么问题,延迟可能会略高一些。

AS SSD测试西部数据SN750黑盘,读取速度2700MB每秒,写入速度1147MB每秒。

IsMyHdok中测试成绩达到了官方写入水平,连续读取速度为2078每秒,写入速度为1500MB每秒。

这块SSD是暂时定为win的系统盘,后期会有考虑第二个M2接口上更大的SSD,做黑苹果。

3D mark跑分测试,Time spy分数为9595分,Extreme极限分数为4329分。

File Strike Extreme和Ultra成绩分别是12303和6664分。

4K分辨率下还是很吃力的。

PC mark基准场景下测试分数为6820,在数位创作中照片编辑分数最高,作为生产力已经满足了我至少50%的需求。

CINEBENCH Release渲染测试,单核512,多核4963,多核心多线程的效率还是提升非常明显的。

最后是拷机分数,说实话,对于ITX机箱这个成绩,还是有点高了,毕竟风冷要看风道,受其他因素影响比较多。

核心频率4G多一些,拷机时间6分钟左右,核心温度88度,一度怀疑是不是散热器没装好,后来看了看主机所在位置,以及被塞得严严实实的ITX主机箱,加上3800X本身热量也高,这个成绩还算是能接受,日常使用中不会这么高负荷运行,另外电风扇和可轻松拆卸的外壳,都可以有效降低高负荷时候的温度。

同样拷机6分钟左右,显卡温度79度,核心温度100度,不过风扇速度只有57%,风扇速度也不算太高。

游戏、图片、视频测试

作为偶尔喜欢游戏的玩家,我常玩的城市天际线和纪元2205都不能发挥这个显卡的水平,而极限地平线4其实对显卡要求也不是特别夸张,何况对于A卡进行了优化,所以测试成绩非常优秀。

极限竞速地平线4在最高画质下(所有特效全开),2k分辨率,可以跑到平均86帧的优秀成绩。

因为本身不是一个狂热的游戏爱好者,游戏方面我没有过多测试,反倒是对图片和视频进行了更多测试。

比如这个24.6GB的PSD文件,内存少于32GB的基本不用想了,打不开也无法操作。

对于这台小钢炮来说,除了内存有一点压力,峰值80%,后期稳定在78%左右,对这张图片进行各种单PS处理,CPU压力很低。

另一个非常吃内存和处理器的应用是Lightroom进行批量RAW图片处理,就算是3950X,在批量处理RAW的时候CPU也会飙升到100%,但是和拷机不同的是,每个核心并不是一直维持在100%,所以你导出照片批处理的时候还是可以进行其他程序的。

我批量导出了130多张2200W像素的RAW文件,并且对RAW都进行了调色处理,从任务管理器中可以看到此刻CPU主频已经上到4.16Ghz了。

时间上大约只需要2分钟,这是8核16线程带来的优势,要比我目前手头的Macbook Pro 6核i9更快。

视频上的优势也是更加明显。

我将4个4k H265 码率100m的视频素材叠加,在视频预览的时候cpu负载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进行渲染操作的时候,CPU立马满负荷运行,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四个4k素材同时进行渲染,不过这和lightroom一样,虽然峰值是100%,很快就会掉下去,而且依旧可以进行其他常规程序的运行,不会完全卡死。

渲染输出为4k视频,CPU不会满负荷运行,一段1分30秒的素材输出时间为3分钟不到。

我还极限尝试了一下16个4k素材预览……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视频预览CPU都是100%满负荷运行了,更不用说渲染和操作了,这个级别的估计3950X都搞不定,需要线程撕裂者了。

不过日常中剪辑,4个4k同时渲染都很少见,对于我来说,4k素材剪辑3800X是绰绰有余的。

图片视频处理除了主机性能外,显示器自己的硬件参数也是影响体验之一,我这次用过SW270修图过后,再也回不去了,就简单的放两张对比,差距很明显。

左图为PD2500Q 右图为明基SW270C,左侧开启了标准显示模式,而右侧的SW270C开启了Adobe RGB模式。

Adobe RGB下隐藏的颜色信息被释放了,虽然对于12位的RAW格式而言,10bit的显示器依旧不能完全显示所有信息,但是这已经最佳选择之一了。

我和一个做商拍的视频小哥聊过这个问题,他们专业商拍的工作室除了艺卓,还配备了一台明基SW270C,平时处理视频基本上调色都是用在艺卓和SW270C上,剪辑和输出另有其他显示器,专业度上SW270C已经能基本满足商拍的需求。

总结

没事不要捣鼓ITX性能小钢炮,如果加一档,换成M-ATX,装机过程会顺利很多。

虽然ITX装机比较折磨人,但是成就感还是不错的,后期修改定制线,散热问题也会解决一些。

这台12.7升A4风冷小钢炮,最终还是达成了我的基本目标,不过也是ITX风冷的极限了,热功耗135W往上的CPU,如果搞不定利民或者同级别的下压式散热器,还是强烈建议水冷。

作为生产力这套配置没有任何短板,包括650W的安钛克电源,不超频刚刚好;5700XT虽然不是顶级显卡,对我这种日常打打极限地平线4这个级别的游戏也是完全够用了,3800X搭配X570也是常见配置,当然还有27英寸的明基SW270专业显示器,修图、剪辑全部搞定。

如果桌面足够大,还是想添置一块120hz的电竞显示器,不过目前条件不允许下只能搁置了。

最后聊聊蜂鸟ESE这款机箱,做工方面不错,尤其是不需要拧螺丝的机箱设计,说到底还是很对我胃口,简约、有范,有格调。

要说唯一不足可能就是不具备水冷安装条件了,不过你只要不上至强性能的CPU,下压风冷还是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