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青春日記:甘當賠本“經銷商”,簽下只賠不賺的借條

劉海川

四川在線記者 陳碧紅

6414公里——這是劉海川防疫期間私家車裡程表的公里數,也是他44天奔波的見證。

劉海川今年25歲,但這已經是被成都軌道集團派駐到簡陽市雷家鎮石巖寺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第二個年頭。 2019年,他牽頭建成了村級農業產業園,帶領貧困戶種上了高品質大棚草莓,可疫情來襲,村民出不去,經銷商進不來,眼看上千斤草莓就要爛到了棚裡,“致富果”要變成“賠錢果”, 劉海川充當起了園區草莓的“銷售員”、“快遞員”和“售後員”。

石巖寺村草莓滯銷時的畫面

既當銷售員又當快遞員

朋友圈帶貨 一天送67個小區

“草莓賣不出,關鍵是沒有銷售渠道”。前不久,一直在負責園區草莓銷售的劉海川從巴中老家急急忙忙開車回到村裡,一邊組織防疫工作,一邊當起了全村草莓的“銷售員”。

送貨訂單

他發揮特長,把草莓銷售信息製作成精美海報,發到朋友圈、微信群、QQ群,並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擴散,吸引廣大網友關注。線上下單付款,線下他逐一進行“無接觸”配送。

劉海川針對質量問題進行售後

由於前期草莓銷售積累了良好的口碑,這次線上帶貨效果出奇的好,訂單刷刷地不斷增長。

銷路打開了,但如果請人配送,不僅成本高,也不利於疫情防控,於是劉海川乾脆充當起“快遞員”,每天奔波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白天收單,晚上整理訂單,第二天凌晨摘草莓裝箱,上午從石巖寺村(靠近資陽市)開車到成都,一直送貨到晚上,再整理訂單、處理售後,每天只睡上四五個小時……那段時間,劉海川真切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快遞員”的不容易。

辛苦,但值得。看著一摞摞訂單紛紛而來,劉海川算賬後被自己“嚇”了一跳:44天行駛6414公里,相當於繞成都三環126圈,最多的一天送了67個小區,最終幫助村民銷售草莓4020斤,村民直接收益達12萬元。

#SplitPageHere#

讓種植戶籤的“借條”

當一個賠本的“經銷商”

簽下一張“只賠不賺”的借條

在種植過程中,為了把控草莓質量,實現售後管理,劉海川給每戶種植戶都建立了“溯源系統”,並形成了二維碼,收購草莓時,哪一戶交草莓給他,他就貼哪戶的“碼”,實現質量可追溯。然而,他還是賠了不少草莓。

按照售後原則,1箱質量有問題,要賠償2箱,草莓質量有問題,他一方面教育種植戶要“珍惜愛心,把控質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為了學習種植技術而種的3棚草莓拿去賠償。目前其他種植戶每個棚至少賺了5000元,他則虧了本。

草莓種植初期,種植戶大多都是貧困戶,一時拿不出錢買草莓苗和肥料,此時劉海川的母親剛做完肝臟移植手術,吃抗排異藥物需要很大一筆錢,家裡房子已經抵押了,車子扶貧工作還需要用,都不能賣……他的手裡也捉襟見肘。

“那段時間一模腦袋,手上全是掉的頭髮!”劉海出回憶說。最後,他把東拼西湊借來的11萬,全部轉手借給種植戶拿來買了種苗、營養土和肥料。為了讓貧困戶安心種植草莓,他還和貧困戶簽了“只賠不賺”的借條。

在劉海川心裡,貧困戶掙錢太難了,大家信任他才跟著種,如果賣草莓沒掙錢,那就是他的責任,應該承擔損失……“我後面幾年只是苦一點,但是心裡要好過一些。”

在他駐村的兩年間,爭取扶貧資金1000萬餘元,硬化村組道路32.8公里,新建蓄水池101口,建成了現代農業示範園、現代化村小學和提灌泵站,讓 “交通不便、靠天吃飯”的石巖寺村蛻變為全鎮產業強村;他志願奉獻,在村小學長期支教,並設立獎學金、建設圖書室、開展公益遊學,竭盡所能的帶領孩子們健康成長。

2020年,劉海川所在的石巖寺村將同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也許下了下一個心願:讓村裡的人們日子越過越好。

圖片由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