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三“动”,轻松解决阅读时看了记不住的问题

今天,闺蜜打电话过来诉说跟先生的委屈,讲了大半天,我发现问题不在于他先生有多渣,而在于闺蜜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以及沟通的方式存在误区。

于是,我告诉闺蜜:“你可以看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如果你没有,我可以借给你。”闺蜜说这个我有啊,我都买了好几年啦。我又说你还可以看看《亲密关系》,“这个我也有啊!”


天啊,闺蜜的书比我的还全,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沟通的矛盾呢?是不是买回来当了装饰呢?闺蜜说:“我都看过了,就是记不住,你说起来我就有印象,但具体讲的什么,我又想不起来。”

很多人会认为是专注力不够,导致看书的时候沉不下心,无法运用思考脑来吸收理解知识。于是,买番茄钟、治疗拖延症、一天吃掉三只青蛙,甚至参加各种时间管理的课程,但是收效微乎其微。

看了记不住,这其实是因为看的次数少,没有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01

看了记不住,是因为看得次数少

有那么几年,我特别喜欢出去旅游,一次去一个地方,去了后就在地图上打个勾。前几天,跟儿子聊起我们一起去的湖北的九宫山,我儿子就记住了他在车上跟同行的小朋友分享零食的场景,我只朦胧记得那个地方有风力发电的设备,还有卡拉OK,其他的都不记得了。而我家小姑对那个地方就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我为什么记不住,就是因为我只去过一次,小姑为什么这么清楚,是因为小姑是导游,带团去九宫山去了不下十趟。同理,我们看书记不住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看的次数太少。

02

看了记不住,是因为知行没有合而为一

小敏是书院读书会的成员,特别看书,也喜欢跟人分享书。昨天书友在网上小聚,小敏就聊到她最近看了维泰利的《零极限》,其他的书友一听书名就很感兴趣,于是问小敏:“这是本什么书呢?”“他讲了些什么内容?”小敏说这本书就是好,但说不出来。有书友说到《小强升职记》里小强确立目标的故事,小敏连连回应:“就是这样的,我好像也看过,但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


小敏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看了没印象,因为看的时候没有把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

03

三个要决,助力解决记不住的阅读困惑

记得有一组漫画,说的是打井的问题。有的人,打到地下一米,离水源还很远的时候,就放弃了,然后再打第二口井,就这样继续下去,最终白白费了一生的力气,没有打出一口水来。而有的人,选定一个地方后,就一直坚持着,最终取得了源源不断的甘甜井水。


虽然是漫画故事,但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做一厘米的宽度,一万米的深度。我们阅读也应当如此,对阅读的书籍不要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应该坚守着一个知识点,反复看,吃透知识点,提高书本知识的致用性。

一是动动眼,来回看。对阅读的知识,第一遍,往往只能看热闹,看到三四遍,才能看出点门道。我见过一个讲《道德经》特牛的朋友,一聊到《道德经》,他信手牛来,旁征博引,后来详聊,我才知道这个大神他光看《道德经》这本书就看了不下百遍。他说每看一遍,就会对《道德经》的领悟更深了一层。这两天我在带拆书帮的训练营,我发现学员对书本原文片断的理解各有千秋。看一遍的,往往从东说到西去了。那些个能准确理解到原文的意思,并把他准确无误的复述出来的,是有反复阅读习惯的学员。

二是动动手,去践行。这是对阅读的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讲到,理论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一是验证它的正确性,二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这阵在看陈海贤的《了不起的自我》这本书中,看到书中关于挫折的这一章节,我就把它联系到我去年换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我是怎样度过迷茫期的,又是怎么重生的。然后把我自己的故事与书本的内容做比较,如果基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我能否顺利的度过我的那个挫折期,如果可以,与我没运用书上的知识点时,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三是动动嘴,讲出来。分享是学习的助动力,我现在的分享其实就是我的一次学习过程。但怎样分享却成了很多朋友的难题,一个网络大V告诉我分享有套路,掌握了这个套路,所向无敌。这个套路就是5W3H。

WHAT:是什么,用什么,讲的是什么

WHY:为什么我会很喜欢

WHO适合哪些人用

WHEN在什么时候用

WHERE在什么场合用

HOW怎么用

HOW MUCH多少数量或程度

HOW MANY多少钱,价值是多少

先秦的《淇奥》诗歌里头有一句很经典的诗词: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后来被引用到了论语里头。他说的就是有文化的君子,会对所学的知识像雕琢玉器钻石一样,反复的切磋打磨,不厌其烦,直至让知识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

虽然现在已经步入了速读时代,但要想学好读懂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通过动动眼来回看,通过动动手去实践,通过动动嘴来分享,把原本印在书本上的没有冰冷的文字,通过阅读,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作者:成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喜欢阅读,喜欢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