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谢菲尔德号因无法解决“电磁兼容”性,被飞鱼导弹击沉

“军舰”是世界强国宣扬海权,守卫海疆不可缺少的军事武器,但是制造军舰却有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电磁兼容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世界各国专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没想到,最后的解决方案竟被我国专家提出。你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马岛海战中发生过极为惨痛的一幕——英国海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是先进的防空型驱逐舰,但它仍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号导弹击沉了。要知道,这个时期的英国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可以被称为世界强国,而“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也是英国军事力量的里程碑,曾经震撼过全世界,但这艘军舰电磁兼容性没有解决好,在战斗时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击毁,怎能不让人心惊?

不过这次事件也给世界留下一个启示:驱逐舰的电磁兼容性必须解决,因为军舰在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就干扰通信,这将给敌人的导弹留下可以趁虚而入的破绽。所以我国军方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想制造一艘更加先进的导弹驱逐舰。

虽然上个世纪我国生产力落后,并和发达国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是有关决策者仍然在科技力量上加大投入,也有很多先驱为了我国军舰的建造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71年,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舰正式服役,到1982年发生了英国军舰的教训后,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由一位姓潘的专家担任总设计师。

潘专家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军舰的动力来源问题。所谓“动力装置”就是导弹驱逐舰的“心脏”。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很多科研力量都跟不上,但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采用的是“蒸汽动力”,而国外先进的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燃气轮机”,很明显,“燃气轮机”会让军舰更有灵活性,所以潘专家下定决心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上引用国外设备。

可惜这种“中西结合”的想法却让很多人不满意,也有人嘲讽他:“如果设备出问题了,难道让外国人来解决吗?”但是潘专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项引进可以弥补我国军舰技术上的短板,而这些国外的设备,国内经过技术消化后,已经都能够仿制生产,大家的眼光要更长远,更广阔,既然造都可以造了,难道修还不会修。他的引进想法,得到了研究所领导的认同。

潘专家解决了军舰动力方面的问题后,紧接着,就要面对装舰后的第一次调试,在接下来的调试中,就发现他们设计的军舰在雷达和卫星通信方面,也出现了互相干扰的问题,也就是谢菲尔德号出现的电磁兼容性的“百年”难题。这种世界性的难题,在当时的各大军事强国都没有被完美解决,我国要想攻克此关,是何等的困难?潘专家也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他整晚都睡不着觉,醒来后又在全国各大科研基地奔走,想要找到解决办法。但是结果很不理想,连番的失败,让很多专家都想放弃了。

但是潘专家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他放下了手边所有的工作,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寻找“电磁兼容性”的难题上,他组织攻关小组,分析军舰通信“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原因,然后一条条测试,最后在数百种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互相影响最大的两条干扰源。潘专家随后和我国其他科研工作者,展开了联合调试,随着通信频道的相互回避,不仅解决了干扰源的相互干扰,接下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竟让它们兼容,即使军舰上的通信设备一起开机,电磁信号和卫星通信信号,也能不互相影响了,随着新设备的装舰成功,电磁兼容性的世纪难题终于被克服了。

经过数位工作者十几年的努力,由潘专家主持设计的“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分别于1994年交付人民海军。该型舰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舰的先进水平,令我海军的作战效能大大提高。2017年,我国首艘万吨级驱逐舰在江南造船厂成功下水,可以预见,新中国的水面舰艇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