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孩子数学差,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头疼孩子的数学。

平时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子,一谈到数学,脑袋就好像瞬间木掉一样,怎么都不开窍。

给孩子报了不少补习班补习数学。一开始也许略有效果,但时间一长,成绩还是上不去。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曾经有“专家”指出,孩子数学不好,也许是语文出了问题。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审题”——也就是说,这些专家们认为,孩子数学不好是因为审题时没有理解题意。不尽然。

小学的数学题目,很少有“玩文字游戏”的。即使有,占比也不多。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到了“差”的地步,那恐怕根本就不是理解题意的问题。而是数学学习本身出了问题。

其实,在学习“1+1=2”这样的数学运算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铺垫”,叫做“数前知识”。如上图。

什么是“数前知识”?就是在学习数学之前,必须要懂的知识。这些知识看似简单,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略,但数前知识不足,却是很多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数学不好的重要原因。

数前知识包括:多少,大小,长短(包括高矮)以及方位(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

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前知识”中,隐含着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应。

我们来看上图:通过看图,我们可以得出:猪比木头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仔细分析人们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我们所说的“多与少的比较”,其实是通过 “对应”来实现的。只是我们的大脑对“对应”的过程过于熟悉,以至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但对于初学数学的小朋友,如果不懂什么是对应,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在和许多幼儿园大班或刚上学的小朋友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能从一数到一百,甚至知道“1+1=2”……但让他去数木棒或比较两把木棒的多少时,却频频出错。为什么?

因为他无法将他所数的数和眼前的木棒一 一对应起来。

这,其实就是孩子数学差的根本原因所在:脑子里没有“对应”这个概念。家长(或老师)教会了孩子数数,教会了孩子加减法,却没有教孩子明白什么是“对应”,其实就是没有建立起“知识”和“思维”之间的联系,知识和思维之间是断裂的。这就等于说,孩子是在“背数”而不是“数数”,是在“背数学算式”而不是在“进行数学运算”。于是,随着“超前学习”学到的“存量知识”耗尽,孩子的学习问题也就突显了出来。

这才是孩子数学差的根本原因。不把“数前知识”理顺,上多少补习班都没用。

读者朋友也许认为大与小,是两个司空见惯、非常简单的概念。但事实上,当大与小和数学建立联系时,它还有一个“抽象化”的过程。

但在抽象化之前,孩子要先知道大与小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简单,非常基础。但正因为它太简单、太基础,却非常难于解释。甚至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信,读者朋友可以想像一下,你不用实物,不用动作,如何跟一个根本不懂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的人解释大与小的概念?

我们不妨查一查字典,您可以看到,甚至连字典都无法很好地解释大与小的概念。

理解这样的基础概念,只能通过生活实践来“意会”。

那些幼儿园就慌着让孩子学习小学数学、加减乘除、甚至英语的家长朋友,您可曾想过,孩子是否对一些基础概念已经理解到位了?在基础概念都没有建立完美的基础上,忙于让孩子“超前学习”,其实是在为以后的学习“埋雷”。

在理解了生活中的大与小概念之后,就要转移到数学中的大与小了。这是一次抽象的过程。通过这次抽象,孩子会建立大小与多少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生活中的多少与大小,在数学中是可以“对应一致”的。

在理解了大小与多少的对应关系之后,还要进一步抽象,建立长短与多少、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上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数的大小或多少。这使得思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抽象水平更高了一层。

让长短、大小与多少、数字之间建立联系,看似简单,却经历了两次抽象过程。如果家长忽略了这些数前知识,那么孩子数学成绩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不建立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孩子根本无法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知识与思维之间是割裂的。

数前知识的另一类概念,就是方位。方位也是数学研究的基础。如上图所示,这类题目在小学一二年级数学中,是常见题目。

这些题目的意义并不在于通过左右上下……这类互为反向的方位来“迷惑”孩子,而是将方位和数字相结合,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事实上,如上图所示,可以将排成一排的人,看成是数轴上的数字,这其实是将思维又向纵深发展了一个层次。

所以,朋友们,数学是通过不断抽象发展的。最开始的概念来源于生活,随后通过不断地抽象而转化为知识。这些知识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您忽略了最基础的知识,那么后面的知识学得越多,就越成为一种负担,当孩子无法承受这种负担时,成绩差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如果您的孩子在上小学,如果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那么,也许你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该给孩子停掉超前学习数学知识的所谓“补习”班,来补一补数前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