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 環保 美麗 宜居——太原市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掃描

“以前自己燒鍋爐,家裡身上都是灰。現在村子裡越來越乾淨,又是煤改電,又是清理‘四堆’,新蓋的房子上的地暖,做飯用的是天然氣。”12月8日,在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晉陽堡村,村民趙吉仙給記者講述晉陽堡村的華麗蛻變和自己生活的變化。

道路乾乾淨淨、小院錯落有致、文化牆多姿多彩、垃圾桶擺放整齊……連日來,記者在太原市農村的大街小巷穿梭而行,看到的情景讓人難忘。太原市以“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為載體,選樹了100個城郊融合型、產業帶動型、生態提質型、特色保護型、移民搬遷型等不同特點和發展模式的美麗鄉村,打造了一批美麗宜居精品村、樣板村、示範村,將歷史、傳統文化上牆,形成了具有唐風晉韻特色的太原風貌。聚焦農民群眾最關心的衛生廁所改造、垃圾回收、汙水處理等,加快補齊農村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短板,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尬廁”變“靚廁” 中看中用衛生方便

“您家廁所用得滿意嗎?自己花錢了嗎?”

“我家改的是水衝式,蓋房子的時候就留好了下水管,老伴今年71歲,對新廁所可滿意呢。政府投了不少錢,家裡也花了一點。”

李鳳英老人今年67歲,是婁煩縣天池店鄉孔河溝村人,12月10日,記者在村裡偶遇她的時候,她高興地領著記者去她家參觀廁所。

小廁所,大民生。婁煩縣根據自然條件和農民意願,這次在改廁上下足了功夫,紮紮實實地解決好了“誰做主”“誰來幹”“怎麼幹”的問題,切切實實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57歲的村民張玉明是孔河溝村的第一個改廁戶,他家的廁所是今年6月開始改的,在原來廁所的基礎上加了頂,換了坐便器、鋪了瓷磚、裝了廁紙盒,一個星期改造完畢。改造後的廁所雖然還是旱廁,但是比原來衛生、乾淨、方便,也沒有臭味。

婁煩縣是汾河流域流經縣,在改廁分類中屬“條件一般”的三類縣,今年完成1222座農村戶廁的改造,同時進行了糞汙集中無害化處理。天池店鄉建了兩個“大三格”化糞池,一個在南岔村的土豆基地,滿足土豆種植戶對農家肥的需求;另一個在芙蓉種植基地。

一場“廁所革命”,讓各級幹部下鄉調研的次數更多了,不少村民納悶,“幹部們咋就跟老百姓上廁所的事兒較上了勁兒?進門直奔廁所,看了之後還要在裡面研究半天。”婁煩縣副縣長張萬生說:“我們的改廁現場會多次在廁所開,根據實際情況現場研究解決問題。我們吸取以往的教訓,結合實際、一戶一策,現在老百姓滿意了。”

截至11月底,太原市共完成戶廁改造41599座,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的155.89%。

垃圾細處理 美麗鄉村風景宜人

為了讓農村人居環境美得實在徹底,幹部們較上“勁”兒的不只是廁所,還有其他髒亂臭的場所,比如糞汙處理場、垃圾轉運站等等。

“垃圾收上來,下一步如何處理?”

“保潔員把垃圾運到地埋桶,每個桶都有編號和管理員,保證及時清運。”

11月26日至12月4日,國務院組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在陽曲縣黃寨鎮宋莊村,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第六檢查組向村民認真仔細瞭解相關情況。現場一輛吊桶車將地埋桶裡的垃圾進行吊裝壓縮,4分鐘後,一桶1噸重的垃圾完成裝車。目前,陽曲縣已設置71個這樣的地埋桶式垃圾轉運點。

“我們錄古咀村是全省的美麗鄉村,我們村的生活垃圾使用兩種車輛分別上門收集,渣土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是不放在一起的,保障垃圾分類有效落實,村民們現在都習慣了,早早地在家裡就分好了。”12月10日,錄古咀村80後小夥兒徐寧告訴記者。

陽曲縣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實行的是PPP模式,總投資9604.33萬元,其中縣政府出資5%,社會資本出資95%,以縣為責任主體、項目公司為服務主體、村民為受益主體,打造成了“三位一體”的治理機制,目前項目已穩定運行一年。

在陽曲縣黃寨鎮南留南村,記者看到了“土壤覆蓋型微生物氧化汙水處理項目”。這個項目是與黑龍江土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是一箇中外合資項目,引進的是韓國技術,針對農村改廁中具有完整上下水的水衝式廁所產生的汙水進行處理。陽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建寶介紹:“這個汙水處理設備以土壤微生物為主,一次性投入微生物可永久維持相互依存供應。投入12萬元左右,日處理量為12噸,投資少、費用低、高效率,無需專人看守,沒有二次汙染。”

“現在我們村可紅火了,有城裡來體驗生活的,有來採摘的,還有老師領著學生來研學的。村裡有十幾家‘農家樂’,還有‘鄉村客棧’,旺季的時候還供不應求呢。”南留南村村民小組長康先紅說起村裡的好生活喜上眉梢。

陽曲縣還在上安村示範“汙水處理生態模式”;投資200餘萬元選定錄古咀村、鄯都村、西郭湫村等6個村安裝了地埋式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設備。

管網都入地 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以前一進村就是臭水渠,誰家掏廁所就倒進去了,周圍都堆著糞,夏天蚊蠅亂飛,既影響美觀又傳播疾病。現在這裡是村委會所在的位置。”12月8日,在小店區北格鎮梁家莊村,村黨支部書記任永虎指著眼前的健身廣場和健身器材告訴記者,“現在可好了,雨水、汙水、給水、弱電‘四網’都入了地。”

任永虎介紹的“四網入地”在小店區農村已經實現了全覆蓋,涵蓋了農村所有隱蔽工程、終端工程和接戶工程,將農村的人糞尿、洗滌、洗浴和廚用廢水等應納盡納、應集盡集、應治盡治,實現了雨汙徹底分流,達標排放。晉源區目前也啟動實施了30個村的給水、汙水、雨水、供暖管網鋪設,建成汙水處理站5座。清徐縣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煥然一新。

梁家莊村村民張拖喜今年65歲,在村裡開著小賣鋪:“村裡以前的土路現在鋪上了瀝青和花磚,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啦。”小店街道杜家寨村村民趙海平和他有同樣的感受:“以前我們雨天走的是‘水’‘泥’路,晴天走的是‘揚灰’路,現在沒有路的地方都有了路,都是柏油路。天然氣取暖做飯,通到家家戶戶。原來垃圾圍村,現在有了專供垃圾桶,日子好得不得了啦!”

地下管網改造的完成標誌著這些村的綜合治理水平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2018年,晉源區對轄區農村確定了“城市化一批,城鎮化一批,產業化一批,生態化一批”的“四個一批”改造模式,擬用3年時間,實施“百村景區化、三年大變樣”工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如今,晉陽湖片區、店頭等歷史文化名村人氣與日俱增。

在近日農業農村部公佈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候選名單中,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晉源區晉源街道趙家山村、陽曲縣黃寨鎮錄古咀村光榮入選,太原市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正在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