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春光不誤時

不負春光不誤時

——西和縣脫貧一線見聞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行走在西和縣的山山水水間,漫山遍野綻放的杏花和油菜花將這裡裝點的如同一幅水墨畫。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近日,本報記者在西和縣採訪時看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西和縣春耕備耕、復工復產也在有序進行,全縣上下正加足“馬力”確保實現今年脫貧摘帽目標。

不誤農時抓春耕

三月,春風豔陽如期而至。在西漢水河畔蒿林鄉的川壩地裡,村民們撒化肥、覆地膜,抓緊一切時間投入生產勞作,為增產增收打好基礎。在何山村理紅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在大棚裡看到,一株株綠油油的辣椒種苗破土而出,長勢喜人。“去年育苗200萬株,今年計劃再增加100萬株,達到育苗300萬株。”合作社負責人李應紅喜滋滋地說。“去年試種了1畝多辣椒,沒想到秋收的時候賣了5000多元,今年我準備再擴大種植面積,現在前期準備工作都差不多了,就等種苗下地了。” 說起種辣椒,一位在地裡勞作的村民掩不住地高興。

位於縣城南部山區的蒿林鄉是全省深度貧困鄉鎮,2019年,全鄉12個行政村都是貧困村。蒿林鄉黨委書記藺東旭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政府免費供苗、免費供應農資、公司保底收購”的方式,在蒿林鄉建設育苗基地1處,在適宜區創建種植示範點,帶動全鄉群眾在川壩河谷地帶大力發展訂單辣椒。2020年,全鄉育苗350萬株,種植辣椒2154畝。預計總產量3700餘噸,產值1100餘萬元。合作社種植897畝,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及分紅的方式,帶動貧困戶547戶,預計戶均增收2300元;456戶貧困戶種植1257畝,預計戶均增收1.2萬餘元。

記者瞭解到,連日來,西和縣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緊抓春耕備耕工作,按“八區一帶一中心”的總體佈局,紮實推進中藥材、八盤梨、訂單辣椒、畜禽養殖、農資保障供應等各項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目前,該縣春耕備耕各項工作已由南向北陸續展開。

全面復工復產有力保障脫貧攻堅

走進西和縣石堡鎮循環經濟園區,伴隨著機器作業的轟隆聲,當地群眾正在忙著加工雜糧掛麵。西和縣盛產蕎麥、苦蕎麥、豌豆、玉米等各類高品質雜糧,石堡鎮工業循環經濟園區建有年產一萬噸規模的雜糧系列特色營養保健食品生產線,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80個,既促進了當地小雜糧農作物的種植規模,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樣入駐園區內的中國中藥西和半夏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目前也已全部復工復產。

在西峪鎮河壩村的西和榮益達服裝扶貧工廠,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趕製著西和縣漢源鎮北關小學的1680套校服訂單,伴隨著縫紉機噠噠噠的響聲,每天都有30餘名工人在車間忙碌著,附近不少村民、貧困戶也陸續加入到車間務工隊伍,車間裡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受疫情影響,今年廠裡開工遲,待在家裡很著急,不過現在已經正式復工了,我們在家門口上班很放心,都積極加班加點,希望把前面耽誤的收入補回來。”今年43歲的呂蘭草是最早進入西和縣榮益達扶貧工廠的工人之一,去年在該廠一年的工資收入超過3萬元,增加了經濟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狀況,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該廠負責人介紹說,“今年還將增加部分手工類的產品,從產量、質量上都將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同時將進一步吸納殘疾人、聾啞人、年齡稍大人群進廠,吸納更多當地群眾就地就業。”記者瞭解到,目前西和縣已有28家扶貧工廠復工復產,盡力吸納當地勞動力就近就業,做到了防疫、生產兩不誤,群眾穩定增收有保障。

企業“一幫兩兜”助村脫貧

3月10日一早,西和縣森美商貿公司負責人翟宗年帶領兩名脫貧幫建成員來到幫建貧困村蘇合鎮陳地村,對陳地村目前脫貧工作進行了全面瞭解對接。經過與當地幹部的交流與溝通,針對陳地村目前的脫貧問題,雙方達成幫扶意向,由森美公司出資承擔陳地村待拆除、修繕、重建的房屋所需資金,並安排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這是西和縣組織企業創新開展“一幫兩兜”助力整縣脫貧的一個縮影。今年初,西和縣緊盯脫貧攻堅短板,通過建立“一村一企”幫扶機制,篩選確定了34家企業幫建全縣48個未脫貧村。

“針對疫情對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和農產品銷售帶來的影響,經過與企業充分對接協調,我們在全縣企業中篩選出綜合實力好、社會責任心強和在脫貧攻堅帶動方面有顯著優勢的34家企業對口幫建全縣48個未脫貧村。”掛職西和縣委副書記的省政協幫扶幹部杜宏程告訴記者,各幫建企業將立足貧困村所需和自己所能,聚焦整縣脫貧短板弱項,圍繞“3+1”衝刺清零後續行動和“5+1”專項提升行動等政策資金不能覆蓋的方面,對幫建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貧困村環境衛生整治等部分環節積極進行幫扶共建,紮實推行“一幫兩兜”,即:幫助貧困村整治環境衛生,配合鄉村兩級解決困難和問題;通過吸納貧困人口到企業務工,兜底解決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通過購買貧困戶農特產品,兜底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