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孤独:真正孤独的人才不会孤独

第一篇:

“孤独”与“孤单”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孤独”便是“孤单”,这是人们的一个普遍谬论。“孤独”的人与“孤单”的人,咋一看,没什么区别。从外象上看:“孤独”的人与“孤单”的人都是“对影成三人”。但“孤独”与“孤单”有本质上的差别,甚至可以形象地说:这一对词语是“南辕北辙”的关系。“孤独”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并非“形字”上的“孤”可以概括。而“孤单”却可以用形字上的“孤”字概括。“孤单”是沾乏一些心理的形容词,只有我们“表字”上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个人,寂寞,忧伤”的意思。

历史上有真正“孤独”的人吗?

Ⅰ.陶渊明篇

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被误认为是“孤独”的人。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我看来,陶渊明顶多算是一位才富高斗的诗人,文人。虽然他在诗中表露出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但他并非是“孤独人”。

当时,陶渊明的诗会时不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就像今日的明星,时不时有影视作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而陶渊明仅仅是一个“才富高斗”明星。陶渊明并不“孤独”,他时常沉浸在作品所带来成功的喜悦之中。他的诗中,很少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忧愁,除少量的“亲友离世”和“抨击官场昏暗”外。陶渊明也有他的豁达和开朗,然而,他的功名利禄心终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独人。”


Ⅱ.林和靖篇

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隐者――林甫。“梅妻鹤子”林甫。他被世人所推崇,认为他是“孤独”的化身,是灵魂深层的隐匿者。其实不然,他的传说“梅妻鹤子”为什么会被世人所知道,被后人所赞叹呢?难道一个人真的认“梅”为妻,会每天都“妻子,妻子”的唤“它吗?”当然不会,一个人要是真的推“梅”为妻,会发自内心的去喜爱“她,”真情的流露不会在于言表,真正的情感是发自内心之中的。更何况是“孤独”的人,更不会将情感流于言表。

一个认“鹤”为子的人,也不会整天“儿子,儿子”的叫唤“鹤”道理同推“梅”为妻是一回事。如果这个故事是:有人亲眼见到隐居的林甫,非常喜欢“梅,”非常喜欢“鹤。”后用“梅妻鹤子”来比作的话。那这又必须是一个洞察力不错的人。且放下这一层,林甫曾经说过“甫世间之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林甫想在这句话中表现自己的能力。这种骄傲,横重岂是一个隐者能说出的话?

再看下半句,“唯不能担粪与着棋,”着棋不会可以理解。而“担粪”不会,则是一种对职业的挑剔,对“担粪”者的蔑视。虽然那时是古代,但一个“孤独者”是对这个世界一视同仁的。试问一个“孤独者”怎会说出这样的话语?

林甫一生做诗无数,虽然他随写随丢,却还是留下300余篇传于后世。可想而知,若真想丢弃诗文,怎会留下300余篇,这样庞大的数字呢?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不会闻名于天下的。林甫也可以算是领悟到了“孤独”二字的宗旨,但却未体味到“孤独的真正内涵。”

3.曼德拉篇

在南非,有位黑人叫“纳尔逊-曼德拉。”年轻时的他为南非的种族斗争奋斗着。后来入狱28年。

狭小的监狱禁固住他的怒火;冷清的狱间沉淀他的心灵;黑夜的孤独叮咬着他的灵魂。他在“喧闹”和“孤独”中选择了“孤独。”他在“孤独”中塑造自己新的灵魂。他无数默念着自己的信念:“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曼德拉的英文励志诗

励志诗歌

曼德拉的励志诗篇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william ernest henley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

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

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

under the bludgeonings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

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

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s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透过覆盖我的夜色,我看见黑暗层层叠叠。

感谢上帝赐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

就算被地狱紧紧拽住,我,不会畏惧,也决不叫屈。

遭受命运的重重打击,我满头鲜血,却头颅昂起。

在愤怒和悲伤的天地之外,耸立的不只是恐怖的影子,

还有,面对未来的威胁,你会发现,我无所畏惧。

无论命运之门多么狭窄,也无论承受怎样的惩罚。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他在监狱中转变着自己的观念,他在监狱中反思着自己的行为。他把“敌人”当作“家人”;他用“和平”替换“战争”;他把“鲜血”变成“鲜花”;他把“爱人”替换了“仇恨”。最后,他用“统一”替换了“争端”。他用爱带来了,种族斗争的胜利。

虽然曼德拉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但他却从“平凡”中悟到了“孤独”的意义,在“孤独”中强化自己,在“孤独”中用“爱”武装自己。“孤独”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艾米莉-狄金森篇

美国也有一位步入“孤独”的人。她叫:“艾米莉-狄金森。”她说过:“世界如此喧闹不安,我要远离开它,逃避到用灵魂建造的小天地里。”

她留下的诗歌达1700余首。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其余的都是她生后被人发挖的。“艾米莉-狄金森”从25岁开始杜绝社交,在“孤独”中创造诗文,她的诗文以“情趣,自然,生命,孤独,信仰”为主。

她是在“孤独”中享受着“孤独”的友谊和爱情。25岁时,她和“孤独”真正交上了朋友,与“孤独”相爱40余年。她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孤独,”“孤独”也爱了她一生。她是“孤独”中的前行者,但却不能具体确定她是不是“孤独者。”因为“孤独者”存在与不存在是近似一致的。


“孤独者”的存在和“谁是孤独者”也是无法判断的。“孤独”的最高境界是不会显露任何痕迹的。很多人都向着“孤独”前进,但真正的孤独却是“未知”。

孤独的房子

艾米莉 · 狄金森

翻译工作者 译

我知道一些远离道路的独屋

盗贼会去偷窥,——

木栅栏,

窗子开得低矮

诱导到一个门廊,

那里两个人可以蹑行:

一个手持工具,

另一个偷窥

屋里人是不是都睡了。

老道的眼光,

不轻易大惊小怪!

夜里看那厨房多么井井有条,

只有一只钟,——

不过他们能捂住那滴答声,

老鼠可不会汪汪叫;

还有那墙也不会告密,

什么也不会。

一副 眼镜碰巧惹出一点 ...... ——

一本台历是知道的。

那是垫子眨了一下眼睛

还是一颗星星发神经病?

月光顺着楼梯溜下来,

想看看谁在那儿。

有赃物?——在哪儿?

长柄大酒杯,或是汤匙,

耳环,或是钻石,

一块表,几枚古老的胸饰,

正配老奶奶,

她在那儿睡得正香。

天也吱吱嘎嘎地破晓,

偷偷摸摸都快不了;

太阳正照到第三棵梧桐树,

香啼克利尔1正报晓,

“谁在喔里?”

一连串回声依次传开去,

冷笑着——“喔喔里?”

那对老夫妻,刚刚起床,

奇怪,日出竟会让门虚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