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课程目标一共有4种!你知道吗?

舒伯特的课程目标一共有四种: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考生们需要掌握每个目标的概念、表现等。它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的难点,题型多为客观题。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归结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领域,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关键词语“笼统的、一般性概括”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

(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关键词语“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比如“能说出,能写出……”。

(3)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关键词“关注过程”,比如“上课中自然生成……”。

(4)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关键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比如“谈感受,读后感,尝试制作绘画演奏”。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属于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中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性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答案】A。解析: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我们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学校的校训都是普遍性目标。《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属于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中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2.在教师对《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一个预设学习目标是“描述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学习目标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积极性被教师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非常愿意尝试这种类型的写作,于是,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仅可以“描述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生成了新的更高级别的认知技能目标,即“运用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此教学目标是( )。

A.普遍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行为性目标

2.【答案】C。解析: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还生成了新的更高级别的认知技能目标,体现了生成性目标。

3.王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馆,回到学校后,王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感悟日记,这种关注学生首创性反应形式的目标是( )。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普遍性目标

3.【答案】C。解析:表现性目标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评价、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综上,从常考试题和历年试题中可以看出,关于舒伯特的课程目标比较难以区分,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最后预祝同学们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