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真香”,数字经济真火

3月以来,“疫”后的经济、生活渐次复苏,一大波消费券款款而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9日,全国已有30余个地区发布了消费券相关政策,“红包雨”的总金额高达百亿元。(3月30日中国新闻网)

春满山河,人间烟火。今时今日,大概没有什么比蓬勃强劲的内需,更能坚定地方“双胜利”的信心了。

抗疫情、促生产、稳就业,道阻且长。不过,说千道万,拨云见日,“能带货”才是硬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抄作业”般的消费券发放之风,不仅暖、还很“香”。就像网友说的,“感谢政府给了我报复性消费的机会”、“政府补发压岁钱,年前的快乐要续上了!”事实上,这份快乐,确是真金白银的多赢。比如最新数据显示:杭州发放的消费券,仅2.5天就拉动消费4.53亿元。

很多时候,生意难做,不在于“买不起”,而是因“不想买”。相较于直接的“撒钱”,消费券显然更重在带动与转化。短期来看,消费券的刺激效应还是非常明显的。早在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德国就以消费券来提振消费信心。今天的消费券,当然早就今非昔比。它是电子凭证,是平台经济赋能之下打通线上线下场景的“点金之器”。可以预言的一个变化是:正如17年前的非典加速了中国零售业的数字化进程一样,新冠肺炎疫情或许也将为中国服务业的数字化按下“快进键”。

发券是个技术活。细心观察便可发现,本轮消费券可谓“语出多门”,各有各的偏好、各有各的选择。比如广西、南京、杭州等多地政府通过支付宝发放消费券,而湖南、重庆、济南等则选择了微信小程序,这是地方结合当地实情的“自由发挥”,也提升了公共事务的办事效率。不过,时下仍有吹毛求疵的声音,认为在平台选择上过于集中。但是,平台经济本就有自己的汰选逻辑,就像我们选择共享单车或网络约车时总是想起熟悉的平台一样,职能部门在健康码或消费券的发放操作中,也是基于市场的逻辑。 选择靠谱平台,减少操作风险。

反之,如果非要逼着地方部门选择不靠谱的APP发消费券、或者大包大揽自己研发平台去发券,这恐怕才是最悖逆效率又戕害公平的行为。再说,在“中国之治”的视野之下,政府、平台、商家良性互动,既恪守边界又互为补益,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再寻常不过的作为。

消费券当然不是“万能神器”,数字化服务业也有自己的“涅槃之旅”。不过,借着提振经济的东风、珍视疫情防控的努力,以数字新基建推动产业变革,将平台视为撬动疫后反弹的支点,地方经济逆风翻盘未必就是小概率。时下而言,“和政府AA”的消费券重点不在于选择哪个平台来派发,也不在于是否有区块链等新技术加持,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有效、如何普惠公平。

在居民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背景之下——相信这张小小的电子消费券,定能吹皱2020内需市场的一池春水。(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