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道驚現潮汕鄭板橋木刻,文物現場細節看得心慌,也很扎心。

3月29日,重遊粵東通洋總彙之樟林古港遺址,南盛裡看"潮汕鄭板橋"蔡心儂墨竹石刻及木刻,大夫第石頭刻壁畫。及修繕中林氏義祖祠。

1、樟林古港南盛裡,錫慶堂埕

南盛裡由旅新(新加坡)僑胞藍金生獨資興建於1900年,1917年竣工。藍金生原為樟林南社人,他年輕時為求生存,離鄉背井,乘紅頭船飄洋過海,到新加坡、暹邏等地謀生。他憑著敢為人先的勇氣,艱苦拼搏,終於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經過多年奮鬥,成為富甲一方的鉅商。俗話說,“番畔錢銀唐山福”。藍金生也和其他海外赤子一樣,富了不忘反哺家鄉,他毅然返回故里,興建這座讓家鄉樟林古港增光增色的南盛裡。




南盛裡錫慶堂,由藍氏通祖祠及兩側兩座大夫第構成,是傳統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築,既充分體現四馬拖車的建築風格,又有推陳出新、洋為中用的獨到之處。大夫第的格局、建築藝術、嵌瓷泥塑等都充分顯示潮汕四點金民宅特色。




門樓內外側巧妙地採用多幅石刻詩賦、楹聯、法器並配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生機盎然的花木,豐富多彩的屋脊屋簷的漏花嵌瓷泥塑。

錫慶堂埕、左側 大夫第 石刻








錫慶堂埕、右側 大夫第 石刻







錫慶堂埕、藍氏通祖祠






然而這多幅石刻之中,竟然發現了"潮汕鄭板橋"心儂墨寶,如獲至寶。

2、"潮汕鄭板橋"墨竹石刻






蔡維田,又名蔡心儂,生於清咸豐年間(即1857年),曾用名蔡如意,渡亭耕夫等,澄海蓮下渡邊村人。他少年時隨父學畫,喜鄭板橋畫,研習至深,用功甚勤,佃耕田園,書架案上,常揣摩鄭板橋畫集,受其影響很深,擅長水墨竹畫,有"潮汕鄭板橋”之稱。汕頭市博物館現收藏的《墨竹四屏》,其畫法雖出自鄭板橋,但筆致趨於平和,沒有鄭氏之怪,堪稱雅俗共賞之作。

蓮上鎮盛洲村兩邊石匾“臨潭望族”、“北海名流”石刻和墨竹石刻皆系他的手跡。溪南鎮仙門村朱氏素榕公祠其墨竹石刻也系他的筆跡;東里鎮南盛裡藍氏通祖祠的墨竹石刻及大夫第的扇門墨竹木刻,也系他的筆跡,可見水墨竹畫對他影響極深。

大夫第,藏蔡心儂墨竹木刻扇門










引用:民間藝術是創作的種子 !許欽松,他是山水畫家,其實還是一位木刻版畫家。據許欽松回憶,在他最初始的幼年記憶裡, 潮汕祖屋裡面的木雕和大堂屏風上的絹畫,是植入內心的第一顆藝術種子。

在許欽松的藝術道路上,潮汕木雕後來發展成了木刻版畫,屏風畫發展出了嶺南山水畫。許欽松不由感慨:“潮汕地區的民間美術給了我最初的滋養”,藝術也成為他日後寄託與抒發內心性情的方式。




林氏義祖祠

林氏義祖祠,是嘉慶7年,由林五、林 六二兄弟所建的。林五,排行第五,本名林自提,族譜諱鹹惠。清康熙三年之前,南砂林氏十世祖憲錫公與十一世仲璵公父子從南砂移居樟林風伯廟一帶搭寮捕魚。歷經幾十年勤勞儉樸,到第十二世叔滋公、十三世萬達公父子時代,稍有積蓄。後來棄儒從商,家業到了林五手上,如日中天,成立“振發行”,擁有萬昌、萬盛、萬隆三艘大紅頭船。此時林五富甲一方,為了“光宗耀祖”、炫赫鄉鄰、紀念先祖和連結族人,於嘉慶初年興建“林氏義祖祠”。


這"林氏義祖祠"書法是否和新興街"紫氣東來"同出自林五之筆呢?




參考文獻:引用《間藝術如何發展出“聖潔山水”?從潮汕木雕絹畫到許欽松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