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花式”教学上线“云”课堂

电子屏幕代替了黑板,鼠标代替了粉笔,语音和画面代替了师生面对面,一个月来,韶关武江区各学校线上教育编排了花样繁多的特色课程,各种“花式”教学妙趣横生。

“云上”教研

课程编排巧心思

疫情放缓了校内学习的推进步伐,但现代教育技术让我们处处能学。武江区各学校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术科等科组通过通过微信视频语音教研、QQ视频语音教研、班小二网络教研、“云教学”网络教研等多渠道的线上教研方式,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有策略地实现家校合力共育。实时直播课堂,加强学生、家长、老师的线上交流与互动;微课+PPT学习,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了支撑,促进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线上集中答疑与一一解答相结合,对症下药,学生认真专注;课程设置突出兴趣,学生积极参与,饶有兴致。在教育“抗疫”分战场上,老师们正接受着实践的检验。

“特殊的时期,别样的教研,教师‘停课不停研’,帮助学生‘停课不停学”。云上教研这个新生事物,成为学校教研新常态,又为教师成长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交互的交流平台,对提升教育质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现在大家也渐渐地适应网络教学,课堂上的互动也越来越灵动。”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吴邓老师说。

“花式”教学

学生宅家练技能

当“云”课堂按下启动键那刻起,从文化课程到体育锻炼,从艺术创作到心理辅导,从家务劳动到课外阅读,从防疫知识到亲子互动……武江区老师们当起了新“主播”,绞尽脑汁带来的“花式”教学,让“宅在家”的孩子们在家里尝试了不同技能。

“陶”冶情操——陶艺是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艺术特色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在芙蓉第一小学,在梁思怡老师的陶艺美术课上,有的同学以“荷花”作为创作题材,盘成了一幅动人的“芙蓉图”;有的选择用泥条盘筑法创作了一盆生机勃勃的多肉盆栽;有的选用白绿两种简单的颜色盘筑了一套可爱的茶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轻粘土/橡皮泥“陶艺”作品。在陶醉于艺术创作的同时,追求美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小小“科学家”——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的卢伟伦老师以“水”为主题,带领孩子们上了一堂“神奇的水”科学类的云晨会。通过两位同学动手操作水的小实验,课堂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对平平无奇的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争着自己也动起手,仿佛也成了小小“科学家”。“通过科学小实验激发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我们还进行了课后延伸,开展了‘科学我能看’‘科学我能画’‘科学我能想’‘科学我能做’等一系列活动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卢伟伦老师说。

“巧手”来劳动——红星小学大队辅导员邱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小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劳动的益处和发现劳动的乐趣。居家学习期间,孩子们在“劳动清单”中参与劳动,每天两项家务劳动,完成了就在“劳动清单”上给自己画上小星星。学中做、做中学,星星越积越多,同学们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强:鞋带系出了漂亮的蝴蝶结、自己学习的书桌整洁有序、一个造型独特的水果拼盘、一盘香喷喷的手工饺子……劳动练就了一个个小巧手。

“在线上教学中,师生虽不能见面,但‘爱’把教师与学生时刻相连,‘责任’把教师与学生时刻相连。”“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孩子们消除了疲惫感和枯燥感,饶有兴趣参与线上学习。”“我们在线上也通过别样的教研,收获了不同的成长。”经过这一段以网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武江区的众多教师发出由衷的感慨。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杨长虹

【作者】 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