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战壕里拉大栓火力不够,指挥官:给你一把花机关

一战那会儿,人们还在堑壕里拉大栓对射,这个长长的战壕极大程度的限制住了各国军队的进攻速度,战争往往会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局面,人们一直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士兵手里的枪恰恰又是一个关键因素,那会儿士兵通常用的都是长长的栓动步枪,射速慢,拉一下打一枪的,冲到战壕里以后非常吃亏。

1915年底,德国人认为,开发一种在最后200米内进行交火的高射速的武器势在必行,而这种武器就是冲锋枪。很好理解,等你冲到对方近距离的时候,你栓动步枪的射程和精度什么的都没什么意义了,这些优点发挥不出来,这个距离要的就是射速。开发一种短小、射速快的武器,在堑壕里、近距离交火的优势非常大。

最开始呢,德国人将鲁格尔手枪改成了全自动,加上了弹鼓,但是这种方式让枪的可靠性降低,效果也不好。等到1917年的时候,雨果·施迈瑟开发了一款冲锋枪,就是大名鼎鼎的MP-18冲锋枪,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花机关,而这把枪也被德国军队所接受,开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这把枪最主要的战场是在西线,当年法军也是被锤的够呛。

MP-18这把枪用的是自由枪机式原理,这点也是深深地影响着后面的冲锋枪,比如波波沙、索米等,都和MP-18沾亲带故的。其用的开膛待击方式,也比鲁格手枪的闭膛要好得多,鲁格手枪打全自动的时候,枪小,零件小,闭膛很容易过热出故障。

最开始,德军这个MP-18冲锋枪用的其实是弹匣供弹,但是这种弹匣供弹的问题也是比较多,德国军方也是否定了弹匣供弹的方式,要求伯格曼公司将枪改成蜗式弹鼓供弹,就是他们给鲁格手枪上加的那个弹鼓,这就直接导致这把枪外形非常奇怪。

他这个弹鼓,更加类似于是在原本的弹匣上面,再加一个附加的弹鼓,相当于是一个弹鼓和一个弹匣连接在一起。原本是为了适应鲁格手枪倾斜的握把的,德军要求直接放在MP-18上面,最后MP-18为了使用这个蜗式弹鼓,将弹匣井改成和枪身是呈55度角的,不是垂直于枪身的。而像MP-28、斯登等,弹匣和枪身都是垂直的

而且,这个蜗式弹鼓呢,并不是像波波沙那样可以直接打开装弹,而是要从口那里一发一发的将子弹压进去,比较繁琐,好在这个弹鼓的容弹量也只有32发。他这个弹鼓也并不是里面塞满了子弹,而是只有最外围一圈可以装子弹。

他这个弹鼓上,是带有一个发条,还有数字指示,从12到32,可以提示你弹鼓里面还有多少子弹。当指示到了12那里,就意味着弹鼓里面没子弹了,只剩下弹匣里面那12发了。虽然是个弹鼓,但是装弹也是比较少,只有32发9*19mm子弹,没有波波沙、索米、汤姆逊那样大几十发的。但是好在,MP-18的射速并不是很快,只有500发每分钟

,和美军后来的注油枪M-3冲锋枪差不太多。

弹鼓上的标记数字

而且,MP-18没有快慢机,不能切换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方式,只能全自动射击。如果是波波沙那个射速,全自动射击的状态下,这32发子弹扣动几次扳机,一下子就打光了,然后就是频繁的更换弹鼓了。

MP-18那机匣什么的都是用的铣削部件制作的,再加上这个木质枪托,直接导致这把枪非常重,空枪重量就已经达到了4.2公斤,比当时德军的制式步枪Gew98还要重,Gew98空枪的重量也才4公斤。而且,MP-18没有特定的保险装置,这把枪想让其处于安全状态,机匣上盖那里打开一个缺口,拉上去卡在这个缺口里面就可以直接锁好拉机柄了,后来的MP-38/40、斯登都是这个方式。

和很多横插弹匣的冲锋枪一样,MP-18的握持方式也是让人比较头疼的,其侧方的弹鼓,加大了侧方的重量,导致重心向侧方偏移。握持的时候,要么是握着护木那里,那里恰好有手指槽,手指可以放在上面。要么是反手握着弹匣井,弹匣井的长度也是够用的,主要是这两种方式。如果只是握着弹匣去射击,十有八九这枪打几下之后就不能继续打了。其弹鼓本身就是给手枪设计的,弹匣井也没有手枪握把那么长,弹匣装在枪上的时候就容易插过头,导致卡在供弹口那里。

握持姿势

这把枪刚到战场上的时候,受到了德军的热烈欢迎,1917年底,德国军方订购了50000把MP-18冲锋枪去装备部队,但是实际上,生产出来的大概只有17000把,而真正交到前线德军手里的差不多是3000把。毕竟,MP-18诞生那会儿,德国也是日薄西山了,距离投降也没多久了,属于秋后蚂蚱,留给德国的时间不多了,留给MP-18在一战的战场上发挥的时间也不多了。

当时德国人组建了暴风突击队,装备着MP-18冲锋枪,跑到敌军战壕里搞突击,这种小队突击的方式,也是影响了后来班组作战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新式武器的应用,比如坦克。从这会儿起,什么集团冲锋,就已经过时了,当美军参战那会儿,还玩集团冲锋,也是被德军给鄙视了一番。

德国人的新战术,加上冲锋枪什么的,给协约国打的也是比较疼,以至于后来德国战败以后,德军不允许被使用冲锋枪,只能拉大栓。最后导致相当一部分MP-18冲锋枪被销毁了,保留下来的很多是装备于德国的警察之类的武装,毕竟他们并不是军队,是可以使用冲锋枪的。把敌人打疼,最后被禁用的武器还有马克沁机枪。

德国虽然一战打输了,冲锋枪也被禁了,但是针对冲锋枪的开发并没有停止下来。雨果·施迈瑟在1928年完成了对MP-18冲锋枪的改进,诞生了MP-28冲锋枪。

MP-28冲锋枪和MP-18相比呢,最大的改进就是其有了半自动的射击方式,由此,针对扳机组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动。除此之外,内部的结构,大体上和MP-18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有一定的优化。

比如其复进簧和击针,MP-18的复进簧是一个细细的复进簧,强度也一般,非常容易扭曲,而等到了MP-28的时候,复进簧换成了更加粗的弹簧。原本MP-18的机匣底部是有一根导杆去支撑复进簧,等到了MP-28则是完全不需要了,其复进簧本身就相当于一根导杆了。这样做呢,可以让枪机更充分的后座,不至于因为导杆停下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座,但是同时也会降低射速。

还有一些小区别,就是其弹匣井和一战德军用的MP-18不同,MP-18用的是鲁格手枪的蜗式弹鼓,弹匣井是倾斜的,而MP-28则是垂直于枪身的。而且,MP-28用的双排弹匣后来进化出来就是MP-38/40用的弹匣,英国人的斯登用的也是这个,都是根据MP-28的弹匣改进的。

另外一个小区别就是两把枪的标尺,MP-18用的是翻转式的标尺,分别是100米和200米的射程,而MP-28用的是卧式标尺,其标尺射程最大可达到1000米,这个明显是多余的。不知道后来日军的百式冲锋枪的1000米标尺是不是受到了MP-28的影响。

但是这一批MP-28并没有装备于德国军队,大多数都是被德国人卖出去了,卖到了世界各地。黑内尔公司做了很好的服务,谁要什么口径的,就把枪改成什么口径的,有9mm的,有7.65mm的。

而MP-28也有后继型号,就是MP-34和其简化型MP-35,但是这两把枪并没有生产多少,数量也不多,不被人所熟知。

后来二战中,德军的冲锋枪是MP-40,其前型是MP-38,而MP-38又是MP-36改进来的,MP-36的结构其实还是MP-18那一套自由枪机和开膛待击。也就是说呢,最后德国人的冲锋枪,和一战的时候是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而且还保留着很多MP-18和MP-28的影子。

而至于这个MP-28,最搞笑的就是英国人了,英国人的斯登冲锋枪就是抄的MP-28。1939年,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冲锋枪,最惨的是,自己连冲锋枪的开发经验都没有。没办法,英国人抓过来德国人的MP-28就开始仿制,也不管什么绅士不绅士的了,给自己抄来的冲锋枪命名为了兰切斯特冲锋枪。与此同时,英国人又花了大价钱买了美国人的汤姆逊M1928冲锋枪。最后实在hold不住汤姆逊的价格和兰切斯特的成本,开始对兰切斯特进行简化,简化出来一个斯登冲锋枪。

MP-28冲锋枪在二战中其实也是有很大的表现的,咱们的冲锋枪里有一部分,而德军本身也是用的。德国的准军事组织党卫军就装备了非常多的MP-28,毕竟他们不是德国政府军,虽然德军并没有买MP-28,但是等战争爆发以后,那肯定是有啥用啥了。下面这幅著名的照片拍摄于1943年,德军镇压华沙犹太人的照片,圈出来的那名德军用的正是MP-28冲锋枪。

最后向我们的手持花机关的先辈们致个敬,这把枪在我们的抗战史上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死在这把枪下的鬼子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