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德”的區別




終南樓觀,曾是老子避世隱居的起點。無論老子最後真正歸於何處,終南樓觀都將是老子傳奇一生的節點。因為“道”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公元1062年,宋代大文豪-蘇軾,來到了終南樓觀。當他面對著山中的渺渺霧氣時,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劍舞有人通草聖,海山無事化琴工。此後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

詩人的心,與每一個來到樓觀的遊人一樣,對這座承載著大道精神的山樑,充滿了景仰之情。這份情,正是來自於對道家思想傳承千年的感懷。也是來自於,對那位曾在這裡寫下《道德經》的哲人,老子的一種追思。因為“道”就在他們的心中,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尹喜:“老師,何為道?”

老子:“道,主宰著宇宙天地萬物生命,它虛空杳冥,不可言說。”

尹喜:“老師,那麼“道”在何處?”

老子:“道,先天地而生,無處不在。你看那雲起霧落,交替流轉循環不已,這都是‘道’的存在。”

這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與尹喜之間的一段對話。從這些言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身為老子學生的尹喜,對於道還是有著不解的困惑。

此時,老子在尹喜的陪伴下,於終南山的樓觀之中,已度過了整整一年的時光。老子每日裡,除了撰寫經書之外,便是對尹喜解惑授道,逍遙自得於這山水之間。

尹喜的困惑,讓老子發現,“大象無形”的“道”玄之又玄,世人理解起來頗有一些難度。


如何讓人們領會“道”的精髓?如何讓“道”的思想傳於後世?老子將視線投向了自己的書案。書案上這一卷竹簡,是老子一年來,所著寫的道家心得。他將自己平生關於宇宙萬物所思所想,都融在了其中。老子心中知道,這卷書到了該拿出來的時候了,而他自己是不是又該再一次遠行了呢?老子心中沒有答案。

一個初秋的清晨,尹喜與往常一樣,來到老子的房間,準備向自己的老師請禮問安,這是古時學生每日對老師必行的禮儀。然而老子的房間內空無一人,尹喜四處尋找著老子。空空的房間中,只見一卷書靜靜地擺在書案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青色的竹簡,煥發出黃金般的光芒。

這是一切有關《道德經》問世的記載中,公認的情景。在所有的描述中,都說老子為後世傳下了一本承載無窮奧妙的哲學著作。但是與此同時,也為歷史留下了一樁公案。因為老子自此以後便沒有了蹤影,史籍中找不到任何關於他著寫經書之後的記載。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這樣描述過老子最後的身影: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著史嚴謹的司馬遷,沒有為我們給出準確的答案。他只是寫出了一個巨大的歷史空白,讓後世的人們苦苦追尋。從此,老子所傳經的終南樓觀,成了一個歷史的節點。讓這位傳奇的老人,有了最為神秘的走向,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引發出世人無窮的猜測和想象。



公元184年,張道陵建立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並奉老子為道教的最高真神-太上老君。走上了神壇的老子,讓他的信奉者們崇敬萬分。信徒們認為這位至聖的神仙,在由人飛昇為神的過程中,一定還有著不同凡響的經歷。有了這些神奇的經歷才能證明道家真神的不朽功德,以此彰顯道教的崇高地位。

公元306年,一位神色匆匆的道人,來到了位於長安城中的一座寺廟裡,他是天師道中的祭酒-王浮。祭酒,是天師道管理具體地區宗教事務的首領。晉朝時,來自印度的佛教,已成為能與中土道教並駕齊驅的宗教之一。雙方為了爭取更多的信徒,經常展開教派之間的大辯論。

王浮正是為一場辯論而來,辯論的對手是當時著名的僧人,法師帛遠。王浮在這次辯論中,對佛教起源的問題率先發難。他拿出了中國道教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經文《老子化胡經》。即所謂:老子寫完《道德經》後,離開了樓觀,來到了印度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了佛教。

這是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辯論,因為在此後近一千年的時間裡,“老子化胡”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

老子去了印度,化身為釋迦摩尼。也許在今天看來,這有些不可思議,甚至像是天方夜譚。不過這種奇特的臆想,卻反映了那個時代思想的變化。


這幅畫,是宋朝畫家石恪所繪的《虎溪三笑圖》。它講的是淨土宗祖師-慧遠,與東晉大詩人隱儒-陶淵明,以及道教南天師-陸靜修,三人相互講經論道的故事。從畫中我們不難發現,道,釋,儒三家在南北朝時,開始互相影響融合。道家思想不僅已被世人普遍接受,而且在上層知識界已和佛教及儒學,取得了相互容受的和諧。

“我們中國的宗教觀是比較兼容的、開放的,相當於是多元主義的。那麼王陽明就說:儒、釋、道就是我們這個房間裡面的三個房間嘛。我們為什麼要死死守住這個房間呢,那都是我們的家,為什麼不充分利用這三個房間?”

《大明一統志》中,對這個傳說進行了細緻地描繪。老子與尹喜,師徒二人分別在即。尹喜懇求老子,帶他一同去雲遊天下。但不知是何原因,老子拒絕了尹喜的請求,不過老子在臨行前留給尹喜一句話。

老子:“千日之後,於蜀中青羊肆相尋。”

三年後,尹喜來到了蜀地,在成都城中四處尋找老子的蹤跡。但始終不見其蹤。最後,尹喜在一頭青羊的帶領下,見到了已化身嬰兒的老子。

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中飽含著對老子精神不死的美好願望。老子喜歡將“道”的精神形容為初生的孩子。在他心中,只有至柔至弱的嬰兒能與“道”的本質相通。

《道德經》中曾提到:“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歸復於嬰兒,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人們用故事的形式,傳達著對老子的感懷,在他們心中,化身為純淨的嬰兒,才是老子的最好歸宿。

“老子講的復歸於嬰兒,這其實是一個隱喻。我們不能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回到嬰兒的狀態。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回到嬰兒的狀態,嬰兒有什麼好的呢?嬰兒是那個智慧還沒有打開,完全混沌的狀態。”

“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嬰兒跟聖人的覺悟狀態不是一個層次的。聖人是經過了人的自我發展,歷經了人的問題,再回到一種自然混沌的狀態,這個時候是厚德混沌,是一種覺悟的智慧。”



千百年來,世人用各種各樣的傳說,猜測著老子離開終南樓觀後的去向。但卻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終南樓觀,這裡曾是老子鄙世隱居的起點,也是他最終堙沒於歷史的終點,或許能在這裡找到一個不同的答案。


這座山的名字叫做-大陵山。它名字的由來,起源於山下一座低矮的小墓。傳說中,這所墓葬的主人就是老子。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篇》裡曾這樣寫道:“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昔李耳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於此有冢。”

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莫知其所終”,是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因為老子在樓觀裡,失去了所有的歷史記載,但是這並不說明老子從此離開了樓觀。

終南山中的靈秀俊美,能讓老子駐足於此著寫《道德經》。同樣,也能讓老子流連忘返於這山山水水之中。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猜想,當老子將道德五千言授予尹喜後,自己便在終南山這個自由天地中,與自然相融合,感悟著“道”的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歷史上有一個小小的細節,還能讓我們知道,老子也許一直生活在終南山一帶。

莊子是道家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將老子所提倡的“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說。他是現今公認的,老子思想繼承者。莊子的書中有過這樣的記載:“老聃(dan)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意思是說:老子去世以後,有一個叫秦佚的朋友來拜祭他,大哭了三聲之後,就離開了。

從老子朋友秦佚的名字中,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推斷。老子去世前,很有可能生活在秦國。因為“秦”不是上古自有的姓氏,應該是秦佚以其所在的國家而起的姓名。而且古時因為交通不便,普通百姓不會,也沒有條件,去很遠的地方拜祭朋友。老子與秦佚兩人相隔的距離,理應不遠。而春秋時期的秦國,統治的核心疆域,正是終南山樓觀一帶。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老子終逝於秦,他沒有遁世遠行。

當歷史逐漸變成了傳說時,那麼傳說就會逐漸變為神話。在樓觀一帶,關於老子的去向,依然還是有著玄妙的說法。


位於大陵山上的吾老洞,在當地村民的眼中,是整個樓觀中最為神奇的地方。相傳,老子就在在這裡羽化成仙,脫肉身飛昇於神界。幽幽的洞口,深不可測,據說此洞能與成都青羊宮相通。民間的傳說,總是充滿著理想與浪漫。但無論老子最後真正歸於何處,終南樓觀都將是老子傳奇一生的節點。

因為老子在這裡所講授的《道德經》,兩千五百年來,已深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許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過“道”的啟發。而終南樓觀,曾見證了這個偉大的過程。

見素抱樸,榮辱不驚,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器晚成,無為而治,虛懷若谷,天長地久。

老子也許不會想到,他那充滿智慧和辯證思想光芒的《道德經》五千言,如同一把鑰匙,為人類打開了通往宇宙世界的大門。

“老子的這個‘道’,實際上是試圖涵蓋著人文理性及向宇宙伸展,人文理性的“道”,它有一個更高的依據就是自然的法則,它決定了我們理解這個宇宙,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思維進度。”

《道德經》蘊含的哲學思想,不但滋養了中華民族。而且在傳入歐洲後,為西方的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從十六世紀起,西方就將《道德經》翻譯成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聖經》之外,就是《道德經》。

德國從十八世紀至今,流傳著一句諺語:左手一本《聖經》,右手一本《道德經》,你將無往而不勝。《紐約時報》曾經搞過一個活動,評選古今世界十大作家,老子位居榜首。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隨著後工業文明時代的來臨,社會各個結構,以及各個階層,都面對著日新月異的改變。但正是這種高速的生活節奏,讓當今國內與國際,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與心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衡與危機問題。

老子認為,世間萬象,各自獨立存在。彼此存在著差異,對立,甚至矛盾。而萬物的生存與發展,又都離不開相互之間的和諧統一。

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這是說:人世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合不同智慧的光芒,協調同一目標下的步伐。消除引起失諧的銳利之處,排解造成失序的各種糾紛,便可造就玄妙的協同,這就是“和而玄同”。



老子用“和”這一個字,揭示了天地萬物共同的發展規律。唯有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才能使人心獲得撫慰,讓世界彼此圓融。

“廣義的修道,它是一種智慧的遵行,是一種生命意義的探行。人應該怎麼生活,人們怎麼樣才能真正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而這種“和諧”,不光是我們肉體的和諧,還包括我們心理的和諧,包括我們身心之間的和諧,精氣神的和諧。然後再擴展到人與人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最終是宇宙的普遍的和諧,就是“道”的和諧。

也許有人說,老子的學說過時了,他的“無為”是消極的。是對科學文化進步起到反向的作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可是當在工業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發現純淨的大自然,已日漸遠離我們的生活。當工業化的進步,以大自然的破壞和毀滅為代價時,人們產生了各種深刻的反思。

“我們的生活,不要去破壞自然和我們人之間的關係,而要想方設法,維護和保持我們人和自然界一體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道家認為:自然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人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來自於自然,人只是萬物之一。”

社會學家視圖尋找一種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文化。他們發現,老子主張的“道法自然”,正是以“萬物和諧,各遂性命,協調世界”為根本。

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不將個人意志強加於自然,這才是真正的“無為”。

而這個原則,卻早在兩千多年前,由一位老人,為今天的我們,做出了意義深遠的啟示,並提醒著不遠的將來。

尹喜:“老師,道與德,這兩者的區別在哪裡?”

老子:“道,是這個宇宙萬物衍生的根本規律,而德,就是要尊道而行。”

尹喜:“那麼,該如何才能‘尊道而行’呢?”

老子:“道,之所以被尊重,就是它對萬物生長,順其自然不加干涉;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發萬物,卻不自恃其能;生養萬物,而不去主宰。這就是最為深厚的德。”



“老子的思想是一個對宇宙、對生命、對整個存在的奧秘揭示的思想。這種思想,這種‘道’,是超越時空的,不受空間的限制。”

兩千五百年來,歲月荏苒,朝代更替。樓觀說經臺卻一直矗立在終南山中,它因老子贏得了世間的尊崇,又因老子經歷了歲月的蕭瑟。

始終沒有忘記這座廟宇的,不是給過它顯赫威名的歷代君王。而是千百年來,始終追隨道家思想的朝拜者。他們仰望追尋的,也並不是這些肉眼能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盤亙在他們靈魂深處,那份對老子的崇敬,和對天地萬物的禮讚。

因為“道”的精神在這裡永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終)

聲明:本文參考金鐵木導演的紀錄片《問道樓觀》,由依仁師兄整理編輯文字;配圖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作公益分享。我們尊重原創,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

往期回顧

07集《問道樓觀》| 你是上天的寵兒,善用天賦去生活

06集《問道樓觀》| 道教的發展,一言止殺的丘處機

05集《問道樓觀》|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04集《問道樓觀》| 帝王為何會推崇 “無為而治”

03集《問道樓觀》| 《道德經》的誕生

02集《問道樓觀》| 兩位思想啟蒙者,老子和孔子的對話

01集《問道樓觀》| 老子為何選擇了終南山開始寫《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