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 Wawa



世上的爱如果有两种,娃娃一定是其中一种;世上的爱如果有两个,娃娃也一定是其中一个。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很简单,从婴儿时的不能言语,到少年时的“爸爸,爸爸”,到青年时的“爸爸”,再到成年时的“爸”,然后再归于无语,一个人对父亲称呼的改变,也是他慢慢长大的过程;

在娃娃对我不能言语的时期,我终于认识了他。最初他的名字不叫娃娃,我绞尽脑汁的给他取了一个名字,“了了”。我不停的做出解释,“了了”其实是聪明的意思,不是稀松平常的意思,尽管在我的心底深处,是真的希望他成为一个稀松平常的人。可不管是他远在四川的外婆,还是中在山东的爷爷奶奶,亦或近在身边的妈妈,在抵制了了的问题上,达到了空前的一致。结果回了一趟四川,了了就成了娃娃了。在取学名时,我吸取了这次教训,尊重和妥协才是成功的前提。取名“子上”,给她们的解释是,“子在川上曰”,子上其实隐含“在川”的意思,妈妈外婆又都是四川的,爷爷奶奶作为山东人,对“子”又是敏感且具好感的,皆大欢喜。当然,真正的原因只在我心里。表达诉求时不能暴露企图,小事情里面总是有大智慧的。

这却远不是事情的结束。待到娃娃上了幼儿园,外教要取一个英文名字,我又是绞尽脑汁而不得,因为我是某种程度上排斥、反感甚至厌恶一个中国人取一个“Jack Tom”之类的名字的,于是一直空缺,外教等之而不得,听到班上小朋友都喊他娃娃,也觉得不错,于是说,英文名就叫 “Wawa”吧。我也表示满意。于是,在取名这个问题上,我又一次被打败。


娃娃真正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其实是炒菜。在不满两周岁的时候,他踩着凳子,为我炒了人生第一个鸡蛋,后来出于我对他一个鸡蛋五十元的奖励,他又连炒五个,弄得我现在对炒鸡蛋再也提不起兴致。于是奖励取消。于是,这是第一次,也成为他最后一次炒菜。我也明白了,这个年龄不仅仅是懂得劳动的年龄,也是懂得没有报酬就不该劳动的年龄。

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烦恼。父母间经常或不经常的争吵就是其中之一。我从来是不主张回避孩子的,因为这就是实际的生活。娃娃第一次碰到这种争吵时有些不安,拉着我问,你们吵架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吗?我低下身来问他“你喜不喜欢吃冰淇淋?”他点点头。“爸爸会给你买吗?”“会啊,我喜欢的你都会给我买啊”他又点点头。“那妈妈会给你买吗?”“不会,她说冰淇淋对身体不好”他摇摇头。“那你觉得是爸爸错了还是妈妈错了?”“都没有错啊”“所以吵架也一样,就是一个冰淇淋的问题而已”。

他终于理解了,理解的结果,是以后不管怎么吵架,他会很淡定和平静的做自己的事情;也总会抱怨,争吵的声音影响到了他的兴致。

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伤感。在他三岁时,连续三个晚上,从幼儿园回到家里,他都变的很沉默,游戏不玩,话也不讲。到了第四天晚上,我就问他,他终于憋不住了,啕啕大哭,“妮妮不见了,都七天了”。妮妮是他邻坐的一个小朋友。我们就抓紧给老师电话,结果是这个小朋友巳经转学了。我也一阵伤感,要了电话,安慰他可以随时联系。他也终于开心起来,决定第二天就通个电话。结果是,第二天,以及第二天后的很多个第二天,他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我自愧不如,我们很容易感伤,却很难忘却。


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愿望。他最初的愿望是希望早些工作,因为有几次下课后去公司找我,都发现我在打牌,于是回到家就苦练牌技,以便日后更好的工作。在他心里巳经把打牌跟工作划上了等号。到后来再长大一些,他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于是牌也不打了,他的愿望也变成了以后都不要工作。

有时同事帮我去学校接他,去了三次,他依然不确定这个人是谁。又有一次在路上,碰到几个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一脸茫然,问他们是谁。小朋友们很不能接受,嚷着在一起同班快两年了,竟然还不认识。他脸红了,嘟哝着,真的记不得。这巳经不是脸盲可以解释的了。问他怎么会事,他说自己很少正视一个人。于是我就觉得,这个极度淘气的小孩,有着极度自我的一面。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孩子的私有意识很重要,我从来不用道德来约束他必须要有分享意识。分享并不是把不需要的、多余的拿出来给别人,而是把自己最心爱的拿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分享。成人的世界里又有几人做到?又怎能去苛求孩子呢?在五岁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男孩子对各种车的喜爱是超乎想象的,从玩具车到滑板车到自行车到跑车,只要是车,无不趋之若鹜。娃娃也不例外,对自行车的各种小心翼翼,各种爱不释手。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执意要骑,娃娃虽不情愿,却难以推托。“好吧,就一圈,小心点,别弄坏了。”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连人带车重重的摔到地上。娃娃撒腿跑去,我在后面紧跟着,因为我以为我知道他跑去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到时发现,他双腿跪在地上,在帮小朋友拍身上的尘土,自始至终没有碰过自行车。我停下来,仔细想了很久,我并不是真正了解这个朝夕相处的人。


爷爷奶奶有时就充满感情的跟娃娃讲,长大后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买好吃的啊。他眨了眨眼,我长大了,你们不是巳经不在了吗?老俩一时无语。空下来我就问他,喜欢爷爷奶奶吗?喜欢。为什么?因为爷爷奶奶家有姐姐,我喜欢姐姐。为什么喜欢姐姐?因为不管我怎么折腾她,她会生气,但不会还手。另一个答案也是一样的逻辑,喜欢外婆吗?喜欢,因为外婆家有小姨。喜欢小姨吗?喜欢,因为小姨家有弟弟。喜欢弟弟吗?喜欢,因为他可以陪我一起玩。好吧,我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时候都不要问孩子问题。

娃娃的体质和协调性是出奇的好,我们就让他去学踢足球,结果在足球场上,他主动申请守门,因为守门不用跑,而且可以坐着守门,跑着累,站着也累;于是让他改学篮球,结果他永远是在树荫下乘凉;跆拳道吧?他也不喜欢。我就责怪他,天赋总不能浪费。他说不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这种用体力完成的事情,我要当科学家,我想发明很多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说当科学家当然很好,但当一个有钱的科学家更重要。他深以为然,“做一个有钱的科学家”,到目前为止,仍是他最大的愿望,也是促使他各种努力的主要原因。我说要达到这个结果,独立思维与通用语言很重要,思维不是学来的,但语言是。于是他疯狂的迷恋上了外语和编程。

他不喜欢拍照,因为觉得自己很丑。我就很㤞异,拿一些韩国的明星照片给他看。他说不喜欢那些样子,跟他一样丑。我沉默了,就换个话题。你喜欢什么样的美女呢?他开始滔滔不绝了,美女有三种,一种是看起来很漂亮的,一种是感觉很漂亮的,一种是看起来跟感觉都很漂亮的。我深以为然。又问他,哪一种美女你最不喜欢,他说是看起来很漂亮的。我没有再说话,我知道他心里巳经有了答案。


进入小学,他依然很单纯。我曾告诉他,学习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不用考第一,满分就好了。他如释重负。他又问,那为什么要考试呢?我说考试不是为了证明你有多聪明,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己有多聪明。他又如释重负。

他又变得很不单纯,有一次我早早的准备休息,他以为我病了。就拿了一堆维生素,倒满水,水果切好,一起端到床前。我一阵感动,坐了起来。他乐了,就知道你在装病,想让我给你拿东西。我把他搂在怀里,你猜的全对。

每次睡觉前,他就特别喜欢给我讲故事。从他会讲话开始,就有这个习惯了。没有任何主题,边想边讲,最后再串成一个故事。他会在故事里将他喜欢的和很喜欢的人和事编排到里面,到故事讲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巳经成了他调侃和取乐的对象。他的这种快乐,也是很多事情不能替代的。


他对我的言听计从引起了他妈的极度不满,总不能爸爸说的全对,妈妈说的全错啊。我就劝他,妈妈的话也一定要听,他的回答是,你让我听我就听。结果可想而知,妈妈愤怒了,你是你妈生的,不是你爸生的。娃娃依然強辨,是每人一个细胞组成的,怎么可能是你自己的?那也有我的一份啊。可你那份是肥肉,爸爸这份是智慧啊。于是崩溃了。我欣喜,但表面还是要克制。我也只能安慰,一个孩子最喜欢谁,往往是最先反叛谁,这是成长的规律。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不知不觉,娃娃巳满九岁了。从出生到现在,他的生活和饮食是百无禁忌的。可乐、汉堡、薯条、冰淇淋甚至啤酒,一切不禁,但即便如此,他对任何食品或饮料也沒产生太大的兴趣。只是在玩网上游戏时,我的唯一要求是不能听到一句脏话,别人的也不行。于是在每次玩之前,他就跟别人约法三章,不能讲脏话。于是他的房间就越来越不受欢迎,玩的也就意兴阑珊了。

他曾不止一次的讲自己不想长大,也不希望爸妈老去。我告诉他,其实爸妈老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总会长大。在娃娃还没出生之前,我希望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世界观的人,其它都不重要。

现实是,他永远超乎我的想象。

他特别喜欢淋雨和玩水,不管是在哪个城市。大人的世界里,往往会因为一个城市而喜欢这个城市的雨,而他只是喜欢雨,却与城市无关。

有时也会问他,为了一个有钱的科学家的梦,你觉得这样努力值得吗?

他沉默了很久,

低着头,

说,

也不是,

主要是怕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