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分,《米格尔街》上,生活很绝望,他们仍活得兴高采烈

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是否曾与一个地名有关?

如林海音的城南,萧红的呼兰河。

如韩剧《请回答1988》的双门洞,《小欢喜》的书香雅苑。

你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你长大了,你离开了,你身上的某一部分被留在那里。

我的人生中就有过这样一个地方。那是一个工业区的出租屋大楼,我们一家在那里住了十年。

后来我爸买了房,我们搬走了。同一栋楼我爸妈的朋友们,也相继买了房子,不约而同地搬家。我们一群小朋友追着打闹的那些午后时光,被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中,就写了与一个男孩的童年有关的地方——特立尼达岛的米格尔街。

这条街上生活着一群有脾气的小人物。奈保尔通过"我"——一个对街上所有人、所有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的男孩——的眼光,向我们展开米格尔街的生活画卷。

《米格尔街》由17个平行的短篇小说组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相互穿插,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人。

这本书是奈保尔的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诺贝尔奖授奖词是这么形容《米格尔街》的: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

我们终其一生,

都在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许多读者看完《米格尔街》,对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的印象最为深刻。

华兹华斯到处转悠卖诗,但从未卖出过。男孩问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转悠,诗人说因为他希望遇见诗人。

诗人的院子里有西班牙港最好的芒果树,他邀请男孩去吃芒果。在院子里,诗人告诉男孩一个"秘密":他正在写诗,一首不同寻常的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

这首诗他计划用27年完成,现在他已经写了5年。他每个月只写一行,确保是一行好诗。"我希望自己从一个月的经历中提取精华,倾注到这一行诗中。因此,在二十二年后,我将写一首唱到全人类心里去的诗。"

多美的生活方式。用一个月的光阴换取一句诗,从每个月的生活中提炼精华,萃取出一行诗句。

我想你一定听过人生900宫格的说法。如果一个人活到75岁,一个月是一个格子,画在纸上,就是30×30的900宫格。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涂满每个格子。华兹华斯的方式是诗句。

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吧。有的人写得优美,因为他生活精致。有的人写得活泼,因为他生性快乐。有的诗波澜壮阔,因为写诗的人一生波澜起伏。每个人的诗歌都不一样。

即便同一首诗歌,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写,其基调也不同。

对于男孩来说,平常到处探听八卦和新鲜事,那些日子的诗句是快活的。诗人华兹华斯离开的那一天,他的诗句是失落,男孩见到什么都流眼泪。

诗人没能写完自己的诗歌就离开人世,这是本书的一大遗憾,我们没法读到这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

但,真的存在最伟大的诗吗?或许,

我们认真过好每一天,享受生活,就是写给自己最好的诗歌。

有一件热爱的事,

生活再暗,眼里也有光

男孩的叔叔巴库是个机械天才,他一天到晚都在修车。男孩记得的巴库叔叔并非他的相貌,而是他在车底下蠕动的脚板。

米格尔街上的人不喜欢巴库,但是男孩喜欢,他形容巴库叔叔是个艺术家:"他摆弄机动车纯粹是为了兴趣,他好像从来不为钱发愁。"

男孩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但巴库会跟他探讨车子出了什么问题。当男孩提出挺杆、螺丝或喇叭有问题时,巴库叔叔会逐一排查。与其说是尊重男孩的想法,不如说是因为他热爱修车,所以不放过每个可以修车的机会。

即使是新买的车,巴库也要捣鼓发动机。有次新买的卡车,他拆了发动机但没法原样装回去。这件事后来成为米格尔街的笑话,别的太太见到巴库太太会问巴库最近还有没有在修新车。

男孩离开米格尔街那天,是巴库开车送他去机场。分别之时,男孩告诉巴库:"我听见你车子的挺杆有撞击声。"巴库的反应是"眼睛一亮"。

这个细节打动了我。巴库热爱修车,有这件热爱的事,即便遇上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仍然可以眼里有光。

国内娱乐圈有名的才女徐静蕾,从小习书法,后来她爱上手作,又爱上水彩。每一项爱好,她都能学到极致,成品漂亮到可以直接拿去卖。

她发过一则微博:"靠买画具就能缓解的,都不是真正的烦躁。"这些她所热爱的事,是她解除烦躁的秘方。

当你有一件热爱做的事,并且沉浸在其中时,它会给你带来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足以击碎生活所有的不愉快。

生活如此绝望,

但每个人都活得兴高采烈

男孩的邻居劳拉是个脾气很差的女人,她常大吼大叫,抱怨上帝,或数落男人的丑恶,也谩骂自己的孩子。她生了八个孩子,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

劳拉没有固定收入,她靠那些男人和朋友的接济。在我们看来,劳拉是名副其实的荡妇吧。但米格尔街的人们并没有瞧不起劳拉。劳拉也从未降低身姿,该生孩子就生,该发脾气就大声吼叫。

"生活真的活见鬼。你明知道麻烦要来了,可什么事也做不了。你只能坐下来,望着等着。"

劳拉接受一个又一个孩子的降生,米格尔街也接受劳拉。这就是米格尔街的生活状况,贫穷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生活。

男孩最羡慕埃罗斯的工作。清洁马夫埃罗斯每天早晨驾着蓝色马车,清洁街道。业余时间,埃罗斯捡破烂,收集到五花八门的材料:钉子、铁皮等。大家一开始瞧不起埃罗斯干这个,但后来一旦需要什么"材料"了,找的第一个人就是埃罗斯。埃罗斯露出不情愿的样子,但他是高兴的。

有天埃罗斯捡到了两张风景画,到处推销。男孩的妈妈擦净双手,买下了一张画,她一直都想要一张风景画。生活再贫乏,她内心依然向往美好的事物。

埃罗斯后来带回一个女孩,女孩的妈妈声称这是埃罗斯的孩子。所有人都看出来这不是埃罗斯的孩子。他给女孩取名乐乐。

乐乐后来成了这条街的孩子,街上所有的女人,都帮着照料她。虽然自己的生活艰难,他们仍不会拒绝鲜活的生命。

作家:V.S.奈保尔

有一个地方,藏着你的童年;

有一个人,是街上的活宝

哈特是全书出现的第一个人物。这个名字,贯穿全书,每一篇故事都他的存在。他也是男孩的大玩伴。

是男孩形容哈特是他见过的人当中最享受生活的人:

"他做的事情既不新鲜也不伟大。事实上,他每天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对每一件事都乐此不疲。他还时不时地把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弄出点花样来。"

每天早上起床,他都要坐到阳台的栏杆上,扯大嗓门朝对面喊:"有什么事吗,鲍嘉?"把鲍嘉喊醒了。

后来鲍嘉"失踪"了,哈特就带着人将鲍嘉的房间当成俱乐部,他们在里面恣意玩闹:打牌、喝酒、抽烟。

哈特喜欢赛马,赢了的话就把钱拿出来,请街上的人吃一顿。哈特收养两个外甥。两个孩子不尊重他,他不在意。哈特带12个孩子去看足球赛,用批发价给他们买饮料喝。

哈特后来打伤了人,被关进监狱。男孩失去了玩伴,一开始男孩会想念哈特。几个月后,他不再想念曾经的玩伴,他终于"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事情了"。

哈特的离开,带走男孩内心的某部分。"自从哈特进了监狱,有一部分的我也随着消亡了。"

哈特入狱时男孩15岁。三年后,哈特出狱时,男孩已成年,18岁了。他长大成年,在挣钱了。而与哈特,他们的关系也不再如过往亲密。

这也像极了我们与某些人的情谊。我们曾亲密无间,但由于某种原因,一个人离开了另一个人。再次相遇,因为缺失了中间成长最重要的那几年,两个人从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

作家:V.S.奈保尔

也许长大,

意味着离开

小的时候,男孩走进每个人的小屋,跟他们聊天。他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所有人,他跟着哈特探听街上的趣闻。

在别人看来,米格尔街是贫民窟。在男孩眼中,这里是他的大千世界。他能发现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曼曼是个疯子,乔治是个笨蛋,比佛是个懦夫,哈特是个冒险家,波普是个哲学家,摩根是小丑。"

而长大后,他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他不再羡慕埃罗斯,因为他太瘦弱了,个头太小。戴上成年的滤镜,他看到的人和事虽如从前,但心境已大不相同。

哈特曾说:"所有的人,一旦成年就甩头走了。"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男孩的母亲送走了男孩:"你在这个地方变得太野了,我想你该离开了。"

男孩答应了,并听从爸爸的一个政府朋友的安排,用政府的奖学金去伦敦学习药剂学。

出发的那天,他们到了机场后获知航班的起飞时间要推迟六个小时。他们先回米格尔街吃了最后一餐。

回到已经告别过的街上,男孩觉得很失望。他离开,回来,发现一切都是老样子,哈特依然拖着脚夹着报纸,在街上走。男孩曾以为,自己的离开会让这条街有所变化。

其实,我们都曾这样认为吧。因为这个地方对自己的意义重大,误以为自己也对这个地方有不同的意义。长大后发现,人来人往,这个地方并不会因为你在或不在而有改变。

在《天蓝色的彼岸》一书中,男孩哈里意外身亡,在幽灵阿瑟的带领下,他得以重返地球游历一番。他失望地发现,原先生活的环境,因为他的离开有过短暂的变化,但慢慢地,一切恢复了原样,或者说,以新的面貌在继续向前。

人们常说:"生活还在继续,离了谁,地球都在转。"这就是生活,它滚滚向前,不管裹挟在其中的人是否已离开。

《请回答1988》一起长大的玩伴,相继离开双门洞。往昔笑声犹在耳畔,现在已物是人非。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怅然失落的感觉。阅读的过程,是热闹的。我们随着男孩的目光,观察和窥探一个个奇怪有趣的人。

故事的结尾,指向分离的必然。所有热闹谢幕,只留下宁静。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有人评论说,奈保尔写了一条街,说它真实,现实里找不到这样一条街;说它不真实,又觉得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你身边。

米格尔街上,住着一群小人物。他们有奇奇怪怪的脾性。诗人、木匠、理发师、清洁马夫、浪荡的母亲……他们的人生没有丰功伟绩,但都在用力且真实地活着。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米格尔街的人就是如此,生活困苦绝望,但他们仍兴高采烈又平凡地活着。

街道是贫穷的街道,人是贫穷的人,但精神是富足的,生活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