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法医的冷酷外表骗了,其实他们也会崩溃

法医这个职业,相信很多人一开始都是被tvb的《鉴证实录》、《法证先锋》、美剧《嗜血法医》、《CSI》,内地的《大宋提刑官》、《少年包青天》这种探案剧集普及的。

剧集中,法医们一般是手握解剖刀,紧盯着显微镜,从尸体上分析蛛丝马迹,还原案件现场,绝对是推动剧情的关键角色。

这种主角光环曾经一度让我有了去当法医的冲动,甚至觉得面对尸体和死亡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不过就像近期网上流行的那篇网文《那些你曾羡慕的人啊》写的一样,法医背后也有你熬不住的苦。

我很喜欢一部叫《法医秦明》的小说,作者秦明本尊就是长驻一线的资深法医。正因如此,他笔下法医角色更加生动真实。6月14日,根据他的作品《尸语者》改编的首部大电影《秦明·生死语者 》即将登陆大银幕。

在这部大电影中,解剖过1300多具尸体不流滴眼泪的法医秦明因一具陈年“无语体师”(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尊称)的悬案,首次遭遇到了职业和情感的双重危机,女助手嘉嘉的意外死亡,更让他丧失了法医应有的客观和冷静,让我们看到了法医的另一面。

6月14日,电影版登陆大银幕

1.

法医虽然被称作是“为生者言,为死者权”,维护人类最后尊严的职业。但这份工作并非一般人所能挑战的。每逢有案件发生,法医面临的往往都是血肉横飞的场景,腥臭刺鼻的气味,有时还要从垃圾堆里寻找尸体残渣。

成为一名法医所要克服的也远不止面对尸体保持尊敬,不呕吐那么简单。

网上一名85后女法医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法医这一行,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假期,要保持随时待命状态,有案情,就要第一时间到现场,不能按时吃饭那是常事。”

即便是手术台上抽丝剥茧的探案过程,也不像影视作品里面那样精彩,“在解剖台前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才是基层法医的日常。”

很多法医都有自己难以忘怀的场面。一名年轻法医说最令她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一对因为家中失火被活活烧死的父子,孩子才刚上小学。虽然不用做尸体解剖,但面对烧成漆黑的尸体,她还是惊呆了,这也让她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自己工作的重要。

现实中的法医秦明也曾回忆说,自己实习时第一次站在尸检台上,遇到的尸体却是自己的同学。

无法可想那是怎样一个让人崩溃的场景。

影片中,秦明的女助手因为查案而被害,熟悉的人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一贯冷静的秦明内心遭受到了重创,复仇的欲望让他再无法保持客观,对案件的判断也遭到了耿乐饰演的刑警队长林涛的质疑。一切都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现实中,很多人正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只能放弃法医职业。在影片中杜鹃饰演顾宛源也是一名法医,但因一次解剖小男孩的尸体,就再也拿不起解剖刀。

可能很多法医表面都是一副只顾追求案件真相,毫无人情味的印象,但其实每一位法医私下都有一颗怜悯和火热的心。

一位法医曾说,因为每次解剖尸体,需要得到被害人家属的同意,但是家属一般都不愿意看到那一幕,但为了工作又不得不劝说家属,所以“每次见到被害人家属,我都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2.

相比身心的疲劳,法医还要面对大众的歧视和不理解。

即使在探案剧风靡的现在,很多人还是莫名对法医这个职业充满了恐惧,认为他们就是一群天天和死尸打交道的人。与法医接触,晦气。

秦明曾回忆有一次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同桌人想和他握手打招呼,当听说是个法医,伸出的手又收了回去。

对于单身女法医,这种歧视可能更加困扰。

港剧《鉴证实录》有这样一个桥段。女法医聂宝言去参加一个相亲party,偶遇警察同事曾家原。当曾家原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警察时,周围人一阵羡慕。

而当宝言说出自己的法医身份后,周围人却吓的闪到一旁。只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对她的勇气和胆量大加赞赏,还说理解她遭到的歧视。

在众人的一阵哄笑之中,宝言无比尴尬。

3.

虽然挑战重重,又常被人误解,但法医依旧是一份值得热爱和尊敬的职业。有人因为无法承受之重而离开,但更多的人却因为正义执著的留下,继续‘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秦明有一种看法,他认为法医有一种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心里害怕,渐渐到仇恨犯罪分子,再到思索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最后达到一种淡定—无论遇见什么样的死者,什么样的案件,都不会有情绪上的异样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

在《法医秦明》的预告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杜鹃向秦明抱怨道:法医这行,又苦又累,还被人歧视,何必呢?

而严屹宽饰演的秦明却无比淡定的回应道:我觉得挺好的,至少医患关系非常稳定。

这是怎样一种强大的内心,才会说出这样的自嘲。

也许这就是对法医这份职业的真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