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之间,绝不仅仅只有灰色!它的绚丽让孩子理解得越早越有利

小时候听故事或看电视,首先必须给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定位: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某个角色比较模糊事实上定的时候,难免会问,而父母往往笑而不答,并且还反问道:难道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吗?当时的我,只是觉得父母莫名其妙,好与坏,对与错,都是反义词,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简单道理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问“爱憎分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的时候,当时隐隐觉得它不应该单纯地被定义为褒义词;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爱憎分明,显然会给自己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果当时我坚称它也有可能会是一个贬义词的话,对我个人而言的话,那就是我当时情感的真实流露,对老师否定我回答的不满情绪多少有些僧恨的成分吧?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否正是“爱憎分明”的真实体现呢?而我的小学老师会接受我的这种现身说法吗?最有可能的结果或许会是怒批我为朽木不可雕吧!

后来,慢慢地了解,我们并不是处在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更多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灰度空间。小学课堂上的妥协,或许正是从非黑即白思维向灰度思维的转变的开始吧。

好人,他对我们的爱必定大于可僧之处;坏人,即使是犯罪分子,对待自己的家人同样会有充满爱意的好。通常情况下,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当然会是作者所要刻画的好人形象;但表面上好人做的好事就是真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看看上面这张图,黑点多还是白点多?再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人教版小学实验教材第八册课文《自然之道》讲述了作者不忍见海龟被海鸟叼走,甚至斥责向导的冷漠,怜悯地将海龟从海鸟的魔爪下救走。结果是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无一幸免地成了大批海鸟的盛宴。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现在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冷血”的向导悲叹道: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遭此灭顶之灾。

你以为 你以为的 就是你以为的吗?你以为你纯粹的善举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白”,可结果对海龟而言却是绝对的黑。

从科学的角度来:灰色,最简单的构成就是黑与白的不同比例混合。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黑的话:红、黄、蓝以及其组合出的各种绚丽多彩的颜色,这些本该是多姿多彩世界,如果被无情地觉在一起的话,它将不可避免地接近恐怖的黑色;

白色的光通过三棱镜的分解,不一样能还原出玄妙的缤纷世界?

收藏起这个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后,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也会像黑与白之间那样不再昏暗无光?带着宝贝,和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丰富多彩的奇妙世界吧!

理工科学与教育的跨界融合,以定制孩子不确定但可预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