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时间定了,教师即将面临这9大“难题”?

近日,浙江、山东、辽宁、甘肃等四省发布了4月开学通知。全国大部分地区确定了开学时间。

开学时间定了,但有一位老师说:一线老师面临的九大挑战“大考”即将开始。

挑战一

教师对网课后期管理可能更加艰难

疫情一来,网课开始,老师成为“十八线主播”。角色转变,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老师们一个“南”字,光一个平台技术的熟练运用,直播、排麦、批改、反馈等各种按键就足足练习半个月,也算熟练。

等老师们熟练了,神兽们已经过了新鲜劲,各个蠢蠢欲动,私群聊天,斗胆手游,途中溜课,作业拖欠……老师使出十八般武艺,“严词正告”“打温情牌”“喂心灵鸡汤”,再难也要挺下去。一边挺,一边等着开学的通知。

谁知开学通知一来,神兽们更闹腾了。家长看到了曙光,也不勉强孩子使劲学网课了,省得与神兽冲突,反正老师开学会“补课”。

神兽看到开学,正在企盼着网课结束,突然有了解放的快感。这种状况下,神兽不神游,那才怪呢。

学校呢?学校肯定一以贯之地落实网课,并再三强调网课纪律和要求,态度坚定“将网课坚持到最后一刻”。

如此状况,老师将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熬过最难熬的时刻。

挑战二

教师对疫情防控将付出更多

之前做着“表哥”“表姐”,做着各种疫情统计调查表,每天催着电话问学生体温多少,是否接触疫区人员,有无特殊症状,家人健康情况等。

尽管按着学号天天打电话有些劳累,但是孩子毕竟不在学校里,班级的安全风险不用操心。

一旦开学,班级四五十号人跟着老师,虽然也要做“表哥”“表姐”,每天一天两次的测温,填写表格,汇报数据。

但真实的生命共同体,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只要教室里稍有一两声咳嗽,学校应急流程就得走上一两遍。这不是演练,这是真真切切地处置,如果是虚惊一场还好,最多下班去吃点好吃的压压惊。如果真的,那谁都不敢想象了。

这种的状态下,工作压力可能更大。

挑战三

教师在学生卫生习惯教育上更需操心

师生要戴口罩上课。这一条,可能就会让有的老师犯难了。

有机构做过一个抽样家庭调查,十岁的孩子口罩一般能戴多久?

安静,不发声,女学生一般可戴1.5个小时到2个小时;男生一般在1小时到1.5个小时。

发声,女生一般1-1.5个小时;男生一般40分钟到1小时。

口罩在2小时左右出现积水,积水情况下,学生是否会不自觉地摘下口罩,男生60%会,女生30%会。

课间会不会脱下口罩透口气,不少孩子同意这种做法。

学生戴口罩戴多久,怎么换气,怎么卫生放置等这些问题,老师得不断提醒学生。平时就一个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教育都很难养成,现在更是为难。

开学一系列的卫生习惯教育,不会只停留在防控手册里,它必须落实。老师们责无旁贷。

挑战四

教师对线下课程衔接要多动脑筋

从线上到线下,如何做到课程的个性化衔接?

一个长假的网课,检测后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悬殊,怎么办?

既成事实,那就要缩小差距,给每个有差距的孩子“开药方”,药方开开容易,可是让学生服药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疫情防控期间清校是常规动作,给学生补课不会被允许。

而家长们经过一个假期的“磨炼”,对辅导孩子也不会太有耐心。

怎么因材施教,还真是有点伤脑筋。

挑战五

老师面临特殊家长的新问题

疫情给学校很多特殊的要求和工作,有些工作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支持,如接送问题、晚托班问题、诚信问题等。

开学,家长已经复工,学校采用错时错峰上学放学,孩子接送与家长的复工存在矛盾,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孩子上学无人护送,路上存在接触风险;放学无人接送,滞留学校,影响学校整体清校、消毒。

学校在开学因减少人员交叉流动,暂时不能组建晚托班,那么滞留的孩子,怎么办?在特殊时期,家长这些问题不解决,老师难免忧心,如果再来一群滞留的孩子,那……

挑战六

老师怎么应对培训班的学生

一些线下培训机构开学时间是在学校开学后一周,学生参加机构培训将会正常化。

正规合法的培训机构,一定会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执行疫情管理防控工作,但它也像学校一样存在风险,人源交叉更加复杂,谁也不敢做零风险的保证。

但是一些无证举办的小机构,机构本身场地设施又无法满足办学和防疫的需要,极易产生风险。

双休培训,给学校的疫情防范带来挑战,最后终端防范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老师的手上。

挑战七

老师对不能返校学生补课难

开学通知来了,有些不能返校学习学生不是没有,他们照常存在。

原因很多。

面对不能返校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求做好不能返校学生的补课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返校的学生,老师有可能还要继续做好线上教学。

一边是防疫,一边是线下教学,一边还要线上补课。如果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时间严重不够,精力可能不济。

挑战八

老师面对学生的开学焦虑

开学时间确定的日子,是部分孩子焦虑征产生的日子。想学校成为惧怕学校,焦虑心理重重。

圈子变了。两个月的寒假,原本固定的家庭结构,因为疫情就更加固定了。圈子固化成不可破坏的结构。但面对开学,固化的亲子活动、关系,都将遭到“瓦解”,瓦解的不只是结构,更是“心理安全”。

节奏变了。习惯了慢跑的人,加快跑步频率,出现气喘、心慌、乏力的身体反应。休闲式的假期生活模式迈向快节奏的学习模式,节奏快慢心理体验在内心发生冲突,心理反应就像跑步者的身体反应一样,学生表现出不适。

习惯变了。在家颠倒了黑夜白天,没有时间概念了,三餐没有固定时间了……一个假期,好习惯下线了,不好的习惯上线了。开学,好习惯上线,不好的习惯下线,小小习惯上线下线,难度好比乾坤大挪移啊。

方式变了。从线上学习到线下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方式变了,需要调动各心理和思维的变化配合。还有面对可能性出现的疫情危险,只能以挑战的方式接受。

变了规律,就没有安全感,惶恐不安,“新”圈子、“新”节奏、“新”习惯、“新”方式,成为孩子的威胁和障碍。老师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除了挑战,还是挑战。

挑战九

老师面对自己的内心焦虑

这个开学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艰难,上面的8个挑战题给老师们布置着一个“大考”,“大考”中,考验每一个老师的责任、担当、智慧,只能做好,不能苟且。

如此要求下,谁的内心不是装着个“压力锅”。

面对挑战,希望外围疫情防控再严密,再安全,主管部门指导再专业,家长配合再全力,共同编织一个安全网。

老师和孩子能置身“网里”安心静心地学习。

那是每一个老师和孩子所期待的。

各位老师

你觉得这位老师的担忧是多虑了吗?

究竟如何才能做好新学期的开学工作呢?

来源 | “与人明说”微信公众号(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