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走一線:來了張季軍,培育“科技菌”

3月27日一大早,省農科院食用菌所副研究員張季軍驅車近300公里,趕到錦州義縣的遼寧薈江源菌業有限公司。

到達目的地,張季軍就扎進大棚裡,做起了技術分析。

“羊肚菌長勢不錯,看密度,畝產能達到500斤吧。得注意加強光照、多通風,保證空氣的相對溼度,讓菌蓋更長,菌柄變短。”

“大球蓋菇用秸稈做培養基,病蟲害採取物理防治,既能避免蘑菇藥害,又能保證產品安全。”

聽著張季軍的建議,棚主朱峰豎起大拇指說:“都說到了點兒上,專家就是專家!”

朱峰從2004年開始栽培食用菌,其工廠化金針菇產業一度發展到日產5噸。但隨著國內工廠化金針菇生產規模迅速增大,產量達到飽和,其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另謀出路,迫在眉睫。

眼睛朝外,朱峰瞄準了市場需求、價格“雙高”的羊肚菌、大球蓋等珍稀菌種栽培。

珍稀菌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好,但如何高產高質,朱峰心裡沒譜。

與此同時,省農科院食用菌所為推廣食用菌栽培技術,正尋找有示範作用的大戶。

互相需要,雙方合作加快。薈江源公司成為張季軍定期技術指導的“熱點”。

“一個生產週期怎麼也得來十幾次吧。”張季軍說,眼下正是春季生產最忙階段,更得提高現場指導頻次。

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栽培,需要精細化管理。出菇不易,高產更難;即便有了產量,還需提高品質,才能提高效益。栽培必須因地制宜,根據每個地區的“小氣候”,制定栽培方案。

春節前,薈江源公司的羊肚菌溫室大棚低溫出現凍害。眼看著剛出菇的羊肚菌打蔫兒,張季軍急忙趕往現場,給出不提棚溫,讓菌絲休眠,氣溫回升時再進行出菇管理的指導意見。極端情況,及時止損,目前這棚羊肚菌已正常出菇。

“為發揮日光溫室可以相對控溫的優勢,我們3月初又栽培6畝羊肚菌,預計‘五一’後上市,那時正是南方市場供應‘真空期’,一準能賣個好價錢。”朱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