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陆续回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

儿童的一切观念皆以先入为主,夫人而知之矣。当八九岁之时,正儿童渐与外物相接触而增进其智识之时也,于斯时无论何事,印入其脑中即深镂而不可拔。

早上固定刷了一波新闻,英国1.5万小留学生再次进入视线,接连几篇。作为一个妈妈,看着满屏泪水的照片时,心揪成一团,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孩子身处险境,也定然崩溃如此;看到首批孩子落地济南,众多网友表示很担心国内的防疫压力时,心又揪成一团,毕竟因为疫情,我们已经承受了太多、付出了太多。

孩子们接回或者不接回,是家长们应做的选择,是国家的决定。今天,我们只来说说这么多、这么小的孩子,远渡重洋去上学这件事本身。

据说,此前滞留英国的小留学生家长们,是因为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狠心”将未成年的娃娃们送出国。按照这个说法,“更好的教育”是他们选择出国的唯一或主要原因。

无可厚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孟母择邻,三迁其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便是最好的注脚。

因为教育兹事体大,不敢妄言;但也正因其重大,匹夫有责。所以,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对自己心中更好的教育分享一二。

滞留英国的小留学生归国前家长崩溃大哭

01更好的教育,是父母在孩子依恋期给予足够陪伴,而不是任何国家或机构。

1.5万小留学生滞留英国,表面上看是因为突发疫情,也确实是疫情造成的。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他们还按部就班在学校上课,在寄宿的家庭中生活。疫情来了,计划好的一切都乱了。这时候,孩子们哭着要回家。

我以为,孩子们也许不是这时候才想回家,他们可能一直想回家。每次我看到留守儿童新闻的时候,都忍不住流泪。还记得网上的一幅照片,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一手拎着一个塑料袋,装着衣物和鞋子,站在门口嚎啕大哭。他不明白,爸爸妈妈明明说等他收拾了东西一起走,怎么就又偷偷溜走了呢?

我想他这一生,都会记得一个小小的自己,提着塑料袋,在街头绝望的、撕心裂肺的痛哭;他这一生都会追问一个“为什么”,想得到一个答案吧!

嚎啕大哭的留守儿童

试问小留学生们,跟留守儿童们在情感需求上有什么不同?他们真的愿意少小离家,远赴异国,去受到所谓更好的教育吗?有媒体报道,英国进口中国教材、引入中国乘法口诀等。这些我们暂且不管,先假设国外的知识教育足够先进,那么爱的教育呢?情感的需求呢?谁来给予。寄宿家庭吗?如果可能,就不会出现疫情来了,一些孩子们反而被赶出去的状况。视频连线吗?那跟余光中的一枚小小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一样的《乡愁》啊!

李玫瑾说,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小留学生们还没有度过依恋期,在自己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就在家长的安排下离开家、离开亲人、离开祖国,不知道这种安排,会为他们的成长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呢?

叶圣陶说:“儿童的一切观念皆以先入为主,夫人而知之矣。当八九岁之时,正儿童渐与外物相接触而增进其智识之时也,于斯时无论何事,印入其脑中即深镂而不可拔。”

教育即生活,环境即人生。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家庭、家乡、祖国,又会有多少热爱呢?他们人生的归属感又在哪里?

值得深思。

02更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我挣钱把你养大。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小留学生的父母们,决定送孩子出国时的心理,估计至少有三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且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为孩子谋得绿卡是人生赢家;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自己不飞、让孩子努力飞;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果还有第四种,比如单纯的教育理念导致,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也未可知。

对于不努力、不负责任的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打心眼儿理不服气。我们中国式父母向来是最能付出、最不求回报的,为了给孩子最好的,背井离乡者有之,日夜操劳者有之,省吃俭用者有之……怎么能说不努力、不负责任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相当一部分家长其实是选择了“挣钱养你”的教育模式而不自知。相比慢慢陪伴孩子长大所要付出的时间、耐心、精力和爱意,“挣钱养你”是多么的轻松且不负责任。

如果能直面自己,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舍不得少挣钱,舍不得没有羁绊的轻松,舍不得外面世界的精彩,舍不得比车、比房、比事业、比孩子的那点儿小虚荣。也有的父母确为生计所迫,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我依然相信,办法总是会有的,再难再累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所以,在你说服自己、说服孩子,我这么做都是因为太爱你了;我只想把最好的都给你,而且不求回报;我都是为了你将来有本事过得更好等等的时候,其实你有没有真地扪心自问过:

你毫无保留给孩子的都是自己舍得的,孩子真正想要的你给予了多少?或许你只是沉浸在自己对孩子无私付出的意想中,其实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爱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比物质更重要。在孩子小时候,无条件的信任和爱戴自己的父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别人再好也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好;而父母同样要给予负责任的言传身教和无条件的爱。孩子以父母为榜样,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就用什么方式成长

李玫瑾说,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值得深思。


03更好的教育,是尊重人生每个阶段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的天性健康发展。

“教育”这一词的汉语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中的“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传授,指点;“育”培养,培育。

现代怎么理解教育呢?看名家如是说: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作为妈妈,我希望孩子接受的就是这种“让人成其为人”的教育。所谓“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一个天性能得到健康发展的人,又怎么会不优秀、不幸福呢?!

更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人生每个阶段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长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一个人生阶段单单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而存在。特别是童年时期,是孩子心灵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父母给予的教育不应以对未来生活做准备为前提。为了十年后的绿卡将年幼的孩子送出国、为了以后生活过得更好而让孩子现在成为留守儿童、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奔波在各个培训班等,“都是为你好”的教育说辞,有多少成分是家长以爱之名把自己的功利性目标加在孩子身上呢?

值得深思。

小留学生们陆续回国了,随着疫情的发展或结束,不知道他们的家长们接下来会做何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情总会有个结果,也总会过去。不过,教育这件事情,在有人的地方就会一直存在。


家庭教育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为人的一生奠定了健全人格、幸福能力和认识世界、建立人际关系等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补足和替代的。


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要从父母自己做起、从家庭教育做起。如果没有条件陪伴孩子一起出国,类似“小留学生”们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更好的教育,是父母在孩子依恋期给予足够陪伴;更好的教育,是父母负责任的言传身教和无条件的爱;更好的教育,是尊重人生每个阶段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的天性健康发展。


注:本文为作者心香若莲原创首发,欢迎转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