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無論你是做廣告,或者做產品,在開始動手之前,都需要有一個切入點,有點才能及面。這個點包括的範疇很多,比如創意點、比如發散點……今天我和大家聊的,是創業者和廣告人言必稱的痛點。

很多做廣告的乙方,或者是甲方企業,都會問一個問題:“用戶的痛點是什麼?”貌似你不這樣問,就顯示你不夠逼格一樣。

然而,大家對這個所謂的痛點也是一知半解。我花費了十天寫下這1.5萬字,從文案的角度,斗膽分享關於一些痛點營銷的思考,採用黃金圈思考的三板斧,從以下三大部分聊一聊。

ONE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TWO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THREE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下面開始我們的分享,首先是第一部分:

ONE 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

1.1 營銷三個點

我們談營銷,有三個點必定被談及,這三個詞分別是:癢點、爽點、痛點。

然而,這三點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1.1.1 癢點:世界上另一個你

什麼是癢點?正如你身上發癢一樣,不抓死不了,抓了卻很舒服。只不過現在這個癢,發生在用戶的身上。

癢點只是用戶內心的渴望,不一定非得一定需要,也不是用戶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你夢想自己是偶像劇的女主角,夢想自己是網文中屌絲逆襲的英雄,夢想自己是名門望族的掌門人……這個夢想的慾望,就是用戶的癢點,透射出另一個世界的你。

在消費場景中,很多廣告就是利用這點慾望的投射,去設置癢點。我之前做房地產文案,很多宣傳都是採用這個手法。

例子:

早買房一天,少奮鬥十年

今年不買房,年底又白忙

先下手為搶,後下手遭殃

寧買關內一張床,不買關外一套房

以上這些就是利用用戶癢點的文案設置。文案的癢點在哪裡?如果你有錢,當然可以買房子,成為少奮鬥十年、年底不白忙的哪一個你;但是如果你不買,其實也沒什麼,不買房不會死,地球照樣轉動。

例子:

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碧桂園品牌)

這個是前東家的品牌口號,儘管近段時間碧桂園頻頻亮相,先不論對錯,單是從文案的層面來理解,最初打動大家購買碧桂園的房子,大多數還是因為這句具有誘惑力的廣告語。

它同樣是利用了癢點,刺激了另一個你的慾望。因為普通住宅你也能住,但它給你的,卻是五星級酒店一樣的家,能比其他小夥伴花一樣的錢,卻住的更好,心裡能不癢麼?

所以,當我們說癢點,其實就是在情感和心理上給到用戶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為了餵飽另一個世界的你,告訴你不用現在那麼窩囊,其實可以活的更好一點。

1.1.2 爽點:你要就立即滿足

如果有讀過網文的同學,就知道什麼叫爽點。網文大神總設置層出不窮的打臉情節、撿寶藏環節。你通過代入到主角的角色成長,即時獲得打怪升級的快感,最後一招殺敵、爽到高潮。

依據小說的設置,其實爽點,就是幫你的角色裝x(讓用戶具備超能力),毫不費力地裝(爽點設置低門檻),裝的結果能立即打臉(讓用戶即時獲得反饋)

所以,我理解的爽點,擁有三個要素,就是:

即時性低門檻高反饋

比如,夏日運動過後喝一瓶冰鎮可樂的行為過程。你只需花3元錢(低門檻)買一瓶,一喝下去就能立即解渴(即時性),喝完後還打了一個飽嗝(高反饋)。

文案例子:

不用牙膏,不用動手,張嘴含住它,10 秒刷完牙!(自動牙刷廣告)

這是一篇自動牙刷的推文廣告,同樣是利用了爽點三要素設置。你無需重複的手部運動,張嘴含著(低門檻),只需要僅僅十秒(即時性),就能徹底地清潔你的牙齒(高反饋)。

1.1.3 痛點:一說就害怕的點

很多人說,所謂的痛點,是你未被滿足的、急需解決的需求,也就是剛性需求,俗稱剛需。但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痛點並非這麼簡單,不是所有的剛需都能成為痛點。在經濟學理論中,剛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

痛點的本質不是一個未實現的目標;如果目標未實現,你沒有被滿足,你只是難受而已,難受不會死啊。痛點我更願意理解為你最害怕的一點,也就是用戶最恐懼之處,解決不了就會死。

比如我們要吃飯,大米的價錢貴了,你要不要吃?(未被滿足的慾望)但是今天不吃,會餓死的啊(用戶的痛點)。

那麼,什麼才是用戶最恐懼的點?在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越是金字塔下面的需求,越是用戶最恐懼的點。

比如沒有陽光、空氣、水、食物等基本生存元素,你難道不怕麼?不過,正如每一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那麼,每一個的痛點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可能你的痛點,是明天能不能吃上飯;他的痛點,是明天能不能買得上一輛凱迪拉克。問題來了,有沒有一種共性的痛點,即是否具有公共性質的恐懼,成為我們訴求的點呢,幫助我們用在文案中?

在列表之書中(1977年出版,美國暢銷書,作者David Wallechinsky),羅列了人類最常見的14種恐懼,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分別如下:

孤獨無助 (沒有人陪我玩,別人幫不了我)生存挑戰 (沒有陽光、空氣和水,怎麼活)探險未知 (恐高、恐水……那就去看看吧)血腥暴力 (這個就不用去解釋了吧,都懂)恐嚇欺騙 (用不正當的手段,讓利益損害)病痛死亡 (天啊,為什麼這病就落我身上)流言飛語 (活在別人話語裡,輕易被中傷)眾叛親離 (所有人都背叛了你,就剩你了)生離死別 (這是最後一面,以後見不到了)評頭品足 (你說你這個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事無成 (我好失敗,做什麼事都不成功)信任危機 (老闆畫了大餅,卻又實現不了)無從下手 (不知道怎麼做,想做卻做不了)抱怨自己 (不斷犯錯,卻又不反思和糾正)

以上每一個恐懼的點,都會因為身份、時間、環境產生差異,但是所有恐懼都有一個點,那就是未知性。

所以,當我們談論痛點是什麼,所謂痛點就是恐懼,但恐懼只是用戶表面的動作表現,痛點的實質是用戶害怕未知的結果。

1.2 需求三重境

我早前也做過產品經理,做產品經理經常需要分析需求,而KANO模型是其中的一個模型。如果要進一步解讀痛點、癢點、爽點,或者可以嘗試從KANO模型的角度分析。

所謂的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用戶需求:

基本需求:用戶認為產品/服務必須具備的功能或屬性;期望需求:你提供的產品/服務越多,用戶將會越滿意;興奮需求:你能提供意料之外的服務,沒有也沒關係。

將我們上面理解的營銷三點放入,進一步去理解,就是:

基本需求 → 痛點(必須有)期望需求 → 癢點(渴望有)興奮需求 → 爽點(超預期)

只有滿足了基本需求(痛點),期望需求(癢點)和興奮需求(爽點)才是錦上添花的事。如果你沒有滿足基本需求,而去滿足期望需求和興奮需求,產品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例子:早期iphone的需求三重境設置

痛點:通訊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不能通話只能是遊戲機;癢點:計算器、記事本、指南針等工具,集合在一起最好了;爽點:海量的app程序、遊戲軟件,能讓你獲得不同快感。

1.3 真假之分

當我們發現了痛點,先不要驚喜若狂,你要學會診斷痛點,這個痛點是偽痛點和真痛點。

畢竟,找痛點是一個憑藉經驗的事兒。我們找痛點最常見的方式,不外乎是翻翻書本、和讀者聊一聊、或從報告中得到總結……這些方式,只能輔助我們找到痛點,但是這些是否就是真痛點呢?不見得!

要找到真痛點,必須有過人的閱歷、洞察到人的性格,每一個產品都有不一樣的痛點,每一個人群都有不同的痛點。如果單純地套用到自己身上,這還是真痛點麼?!

舉一個最近大家熱議的事件,滴滴和神州專車這兩個廣告,滴滴說的“遇見美好,你我同行”,鼓勵大家在車上發生美好的事情。

例子:

早晚都是你的

10分鐘換一輩子

註定就是你的

包括上面這個在朋友圈瘋傳的廣告,未驗證是否真偽,但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而文中的這些觀點,是你出行最痛心的點麼?!

而神州專車說的是“除了安全,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兩者都是同一時間發佈廣告,哪一個是真痛點,哪一個是偽痛點,不用我說了吧。

在我的理解中,所謂的偽痛點,就是沒有快速賣貨能力的痛點

很多人都陷入了找痛點思維的死角里,認為這個痛點很緊急,必須馬上解決,然而消費者不一定能埋單。

例子:

怕上火就喝加多寶。

涼茶在廣東很普遍,過往的涼茶鋪,有說百年傳承、文化傳統之類的宣傳,為什麼獨獨加多寶能脫穎而出?因為此前它們說的都是偽痛點,對用戶產生不了直接的銷售。

即使有說清熱上火、生津止渴等功效,這也是痛點,但是不夠讓用戶痛。最終加多寶利用了用戶的恐懼心理,憑藉怕上火這個定位,實現了10罐涼茶8罐中就有加多寶的銷量。

例子: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揹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總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總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總有一些在寫字樓裡卻永遠遇不見的人

這一段文案來自步履不停的廣告,文案美不美?很美!能不能讓你嚮往?很嚮往!這屬於我們之前說的,挑撥了你癢點的文案。即使你很有共鳴,在掏錢的一刻,你是否立即買它家的衣服,不一定!

總結一下,自己自嗨的偽痛點,都有以下3類“沒有”特徵:

1.3.1 沒有鎖定痛點:(恐懼點要深)

不要將所有人認為的痛點,或者你是認為的痛點,當做是你產品的痛點。

1.3.2 沒有細分人群:(人群要精準)

要細分,不要將所有人當做是你的目標人群,只研究一小撮,然後放大。

1.3.3 沒有結合產品:(匹配度要高)

不要自嗨,要從產品中用戶最大的買點出發,結合用戶心理越高越認可。這三點怎麼理解呢?如果廣告層面不能讓你理解,舉一個選品賣產品的例子解讀一下。

產品例子:

之前有網友想要創業,他自己喜歡吃小龍蝦,所以打算做小龍蝦外賣,他發現這個行業有一個大家都說的痛點,就是很多店做的小龍蝦都不夠乾淨,他決定要做乾淨的小龍蝦。

於是,他親自去洞庭湖選價格貴一倍的好蝦,還處理得得乾乾淨淨才開賣,結果呢,做了不到半年就倒閉了,賠了15萬多元。

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你覺得大家說的這個乾淨痛點(沒有鎖定痛點),並不是很多用戶認為的痛點;愛吃乾淨的小龍蝦,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沒有細分人群),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很多人去吃小龍蝦,還是奔著價格和味道(沒有結合產品),你忽視了這兩點,當然是賠錢收場。

TWO 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

2.1 從人群心理去找痛點(內心)

寫文案之前,你先要找準用戶的心理痛點,只有找到了痛點,然後用文案放大它,產生情感的共鳴,讓用戶感受到自己目前現狀的不合理之處,才能最終促使下一步改變。

我們說所謂的痛點,核心是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它的表現是用戶最害怕的一點,一共有14種恐懼的心理,這成為我們找到痛點的第一步。

這14種怕點,只是呈現了部分的痛點。因為每一個人的痛點都不盡相同,你的怕對我而言,有時不過是毛毛雨。

所以,我再次試著引入如下營銷達人李叫獸歸納的11個痛點心理模板,能否和14種恐懼心理做進一步結合。目的是試圖去找找,除了心理的未知性之外,在心理層面上,還有沒有其他可以切入用戶痛點的角度?

畢竟在痛點心理的表現時,用戶有時也會有其他不一樣的表現。姑且你可當兩者做一個結合吧。如下:

補償自己(在付出辛苦努力之後,我們往往想對自己好一點,補償一下自己。)補償他人(別人為自己付出太多,想補償他人。)落後心理(不甘心落於人後,改變行為。)優越心理(讓我感到優於他人,並且可以值得炫耀。)擇優心理(兩個選擇,哪個對我更有利,我就會選擇。)經驗習得(不重複同樣的失敗或挫折,現在進行有利選擇。)理想身份(我也想,成為你說的那樣的人。)迴避身份(不想被看成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完型心理(不能因為差一點,就讓之前付出的努力白費。)兩難心理(兩個選擇我都想要,如果兩個都能獲得就完美了。)
一致性心理(我的理念行為向來都是一致的。)

以上一共11種模板,是否感覺太多,你無法代入到文案中?那麼,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這11個痛點心理的模板,能否歸納為一種通用手段。

補償自己(以前沒對自己好 VS 現在需要對自己好一點)補償他人(以前對別人不好 VS 現在需要對別人好一點)落後心理(別人比自己優秀 VS 現在需要比他更好一點)優越心理(以前都是聽別人的 VS 以後讓別人聽自己的)擇優心理(這一個覺得好,哪一個更好 VS 所以我選了)經驗習得(以前遇到這坑 VS 現在又遇到,當然跳過去)理想身份(想要成為喜劇之王 VS 如今卻是個死跑龍套)迴避身份(我不是你說的爛文案 VS 為什麼天天要說我)完型心理(努力就娶到白富美 VS 現實卻給你個醜小鴨)
兩難心理(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 VS 兩個都有該多好)一致性心理(你嘴巴上說不要 VS 身體偏偏是不老實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中的規律?沒錯,就是用戶對立的心理。所以,我理解的用戶痛點心理,除了對結果的不可預知性,還有就是身份錯位產生的心理對立性。這就是我要找到的內心痛點。

什麼是身份錯位產生的對立性心理呢?

因為每個人總有著相互對立的各種慾望,比如你在貧民窟卻想要做百萬富翁,因為貧與富的不同身份錯位,卻渴望現在狀況不一樣的需求,從而產生了對立心理。

而在很多爆款產品、廣告文案中就是利用這個身份錯位產生的對立性,去填補不同人群、不同場景中,目標人群產生的心理缺口。

產品 例子:

滴滴順風車:既想花少錢 VS 又想要便利性

團購網站:既想要好東西 VS 又想要便宜貨

共享單車:既想要花少錢 VS 又想要便利性

P2P理財:既想要高收益 VS 又想要不操心

文案 例子:

如何花485元,做到30天PPT 從入門到精通?

每天花一分鐘學一招金句文案,每月多賺1萬元!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你可以從用戶過去與現在的對立、地域與地域的對立、金錢和愛情的對立、願望和現實的對立……兩個不同需求的對立衝突,就是我們要找的痛點心理陰影。

總結一下,我所理解以及找到的痛點心理,是用戶對結果的不可預知性+身份錯位帶來慾望需求的對立性。

2.2 從細分用戶去找痛點(行為)

你不要將所有人當做是你的目標人群,只研究一小撮人群的痛點需求,找到他們害怕的一點,然後放大。

2.2.1 不對所有人說話

因為廣告從來就不是對說有的人說話,只對某一部分說話。所以我們不要將所有人認為的痛點,或者你是認為的痛點,當做是你產品的痛點,或者是文案的痛點。

核心的消費者和廣泛的消費群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後者的廣泛消費群,表達的是共性,比如都愛看電視、都愛運動、都愛寫文案……但是沒有明確的指向性。

而前者說的核心消費者,表達的是個性。

好比你有一位20歲的女朋友,她喜歡在被爸媽訓完後吃39元一杯的哈根達斯、她會在打電話給你響完三聲後,如果你還不接聽,她會在微信發一個哼哼的表情給你,示意她生你的氣等等,每一個核心用戶個體細節的點,都是可感知的情緒表現。

2.2.2 越是細分痛點越清晰

細分消費群體是尋找真痛點的首要步驟,只有不斷細分消費群體,才能找到核心消費者。也只有徹底瞭解你的消費者是怎樣的特性,你才能寫出具有針對性的文案。

舉個例子,比如我要開個文案的公眾號,來看看如何一步步進行人群細分,然後寫痛點的文案。

第1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深愛好廣告的人

痛點:希望提升審美能力,學廣告的創意

文案:我們是好廣告的搬運工

第2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剛畢業的愛好廣告文案的小青年

痛點:希望提升文案水平,能幫助我升職加薪

文案:天天一篇文案分享,快步踏進職場快速路

第3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深剛畢業、25歲左右對文案無太多認知的小白

痛點:不會寫文案,但希望通過文案賺錢

文案:0基礎、0成本,每天3分鐘學一招文案,每月多賺3千元

很顯然,通過上面這個舉例子,當人群每細分一次,痛點就會隨之改變。消費者越是細分,用戶畫像越是清晰。用戶畫像形成的人格越具體,你面對的說話群體,所說的痛點,則越有打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你寫文案的時候,就像是在對女朋友說話,知道她的一言一行,所思所反映,這樣的痛點文案則越趨向於消費者的真實內心。

小結一下,找痛點的第二個維度,就是細分群體,需要聚焦到3-5個典型消費者身上,一步步細分到可感知用戶情緒的程度。

然後通過具體化描述核心用戶的行為,構建出用戶畫像,畫像包括用戶具體的需求和使用偏好等方面,把它們的痛點聚焦到一點,就是我們細分用戶後找到的痛點。

2.3 從場景使用去找痛點(環境)

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睛到睡覺前,大約可以看到800個廣告;即使你不看廣告,也有無數的遊戲、視頻讓你隨時填滿時間,大家根本不會感覺無聊到去看你的廣告,因為他的每一個時間都被填滿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你要說的內容,關注時間只有不到10秒,可能就是一劃屏就過去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是活在十年前傳統廣告的時代,這樣說你的文案:

比如地產文案:

一席尊天下

給世界一個新的高度

山湖之上,尊貴生活

或者產品文案:

智享科技,悅啟生活

簡於形,型於心

遇見更美麗的自己

別笑,以前我也是這樣寫文案的。即使現在有些客戶也有要求寫這類型的文案。

但是,如果將以上的文案,換掉品牌名、換掉LOGO,別人還會認出是你家的產品嗎?!你不說人話,當然說不到用戶的心底裡。消費者可能真的在10秒內就忽略你的存在了。

那麼,如何破這種局面?

根據一份消費者的研究報告,大部分用戶在接觸商品5-8次後才會產生消費衝動,為了製造這一消費衝動,我們之前有聊過,使用 [ 重複金句 ] 手法,比如像腦白金廣告一樣,通過重複訴求、重複投放廣告實現這個目的。

但是,這個需要比較大的投放成本及時間認知。於是我就產生疑問,有沒有方法,實現在第一次和用戶接觸就能打擊到消費者,促使他對你產生購買的興趣?

這裡提供一種有效的手段,就是每當消費者在經歷某個場景,使用產品特別不方便之時,你基於他的這種行為,提出你的痛點文案。

那麼,用戶將會在下一次同樣遇到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想起你的解決方案。

示例:

怕上火場景:怕上火喝王老吉 (加多寶文案)

心理痛點:怕上火

手機沒電場景: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 (Oppo 文案)

心理痛點:怕沒電

送禮場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腦白金文案)

心理痛點:怕不孝

以上這幾個廣告語的例子,就是利用場景製造痛點文案的操作。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場景方式的痛點文案如此有效,該如何尋求到我們適合的場景痛點呢?

常見的方式,我理解有以下3類:

高頻環境高頻數量鏈接情感

2.3.1 聚焦高頻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環境)

我們要尋找痛點場景,越是普通用戶接觸越多的使用環境,則越是我們所需求的痛點場景,反之就是低頻場景。低頻場景將會導致用戶記住產品信息的機會變得非常少。

舉個例子:

衣食住行是我們最高頻使用的消費場景,當中單列食這一類目中,外賣則是普通上班族最高頻使用的消費場景,因此餓了麼、大眾點評等外賣APP應景切入。

反之像下廚房等美食推薦的APP,屬於低頻次使用的軟件,普遍用戶是有錢、有閒才坐下來慢慢研究。

2.3.2 鎖定高頻使用,而非單一使用(數量)

怎麼理解高頻的使用數量呢?比如說上面oppo 的例子,手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場景,手機售後維修則屬於單一使用的場景,畢竟你手機一年也難得修幾次;而像充電這個需求,必須天天都使用到,所以屬於高頻的使用數量。

高頻次的使用場景、高頻次的使用數量,它跟用戶的生活關聯性越強,用戶使用你的機會則越大,你能賺到的錢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將這個推論延伸做產品中,如果你在做一個產品,比如我之前有研究過殯葬業的網站,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低頻的需求,人這一輩子能用幾次啊?

當你的產品誕生後,用戶使用場景少、次數少,活躍度將會非常低,進而打開率和留存率都將有限,那麼我們獲客成本會非常高,試問,你又有多少錢才能激活用戶的需求呢,怎麼才能快速把它做起來呢?!

2.3.3 和用戶發生關係,而非毫無情緒(情感)

然而,當你找到以上兩點外,這只是找到基本的場景痛點,你的產品還要和消費者發生關係,即將場景和用戶使用時的情感鏈接起來,用戶有共鳴,才會有消費衝動。

這種共鳴的情緒,包括之前提及的恐懼心理、優越心理、落後心理、迴避身份、補償他人等等痛點心理,具體參考前文所提及的內容。

繼續舉前文神州專車文案作為例子。即使每天出行是我們日常高頻次的使用場景,每天乘坐出租車導致我們出行擁有高頻次的使用數量,如果神州專車沒有將痛點情緒亮出來,我們依舊如往常一樣打車。

在神州專車“Beat U,我怕黑專車”的廣告文案中,在結合上兩個高頻的使用場景後,將用戶恐懼的心理痛點無限放大,甚至藉此打擊對手。

這種心理痛點包括如怕遇到黑車司機、怕人身安全、怕毒駕、怕騷擾、怕財產安全……將這些阻礙用戶行為的害怕情緒和產品使用場景連接起來,就是最終我們尋找到的場景痛點。

所以,當我們說場景痛點是什麼的時候,說的是需要將產品高頻使用的場景、高頻使用次數,和用戶恐懼心理痛點連接起來,就是我們尋找的場景痛點。

當消費者未來在遇到同樣的產品場景時,你將以上這三方面結合的越緊密,用戶將越快想到我們的產品,購買行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4 從網絡輿論找痛點(語言)

這一招一共有三個環節,分別是從用戶聊天、網絡吐槽、行為分析三個方面去說:

2.4.1 用戶聊天:像老朋友交換秘密

問卷調查是一種常見找用戶痛點的途徑,但建議你還是放棄傳統的用戶調研吧。一方面樣本量收集比較困難,另一個方面有些用戶不一定願意認認真真告訴你真實想法。

最靠譜的方式是與用戶進行真實交流,並且是一對一深度交流效果最佳。這裡的用戶包括三種,分別是內部管理人員、競爭對手人員、外部使用用戶這三類。

2.4.2 內部管理人員

針對內部管理人員尋找痛點,這裡舉兩種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

第一種 逐層挖掘法

這是普通的方式,問問內部生產人員當初為什麼這麼製造,使用了什麼工藝等等,一層層問到他最終研發的核心問題,問到你沒有問題為止。

第二種 角色模擬法

切入到業務層、管理層中,去發現企業銷售過程中的問題。

比如你是業務員,為什麼這個產品這麼難賣,別人家卻好賣?比如製造這個東西,為什麼就不能降低一半的成本,然後銷量卻能提升50%?

舉個例子,比如你模擬你是採購員,為什麼對手拿貨那麼便宜,我卻付出三倍成本……以此類推,去挖出企業每一個管理層面對產品的痛苦都有哪些,也許就是我們要找到的痛點。

2.4.3 競爭對手人員

忘記你的身份,去使用對手的產品、去問問對手的用戶怎麼評價我們的產品、怎麼評價對手的產品;

或者是去應聘對手的公司,和招聘人員聊聊,看看企業怎麼運作、怎麼賣貨,甚至挖一位對手的內部人員過來……畢竟在商言商,方法從來就沒有高下之分。

2.4.4 外部使用用戶

針對已經使用的消費者,或者可能潛在的消費者,通常有兩種方式,去到一線現場和消費者挖掘內心的痛點需求。

問:和他像朋友一樣聊天套話

你和用戶的聊天,不是漫無目的的聊生活方式、吹牛;而是類似剝洋蔥,放在用戶關心的產品問題上,從他為什麼購買開始問起,一層一層往下挖,讓他講真實的購買原因。

這裡要注意的是,你們就像老朋友之間相互交換秘密一樣,讓大家都處在放鬆的狀態聊天,不要咄咄逼人地讓對方回答是或者否的問題。

以你知道內幕很多內幕消息的小技巧,告訴用戶一些經驗心得,比較容易問到你想要尋找的用戶痛點。

望:看看消費者都有那些舉動

你甚至可以親力親為,到產品的銷售環節中去看看消費者,一般消費者都是怎麼選擇的。有可能他們因為這個產品顏色比較突出,就選擇了;也有可能因為商品的位置擺放就選擇了,比如超市收銀臺前的避孕套……

透過用戶的一舉一動,他們不這樣選擇卻這樣選擇,就是你的產品切入用戶痛點的機會。

2.5 網絡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

透露我之前寫爆文的一個方式,如果你因為時間原因,不能及時接觸到真實的消費者,那就到網絡中找目標消費者混跡的地方,找到他們的所言所行,用他們的觀點去切入標題。

這是最快速瞭解某個領域消費者有什麼痛點的方式,所以你也先去網絡找找感覺吧。

2.5.1 寫爆文如此簡單:緊跟頭部評論

這種寫爆文追熱點的方式是怎麼操作的呢,那就是到頭條已經被爆掉的文章下,看點贊第一者表達了什麼觀點;

或到網易頂貼中排名第一的當日帖子,看看都激發了那些評論;到各類百萬加微信大號看看讀者對此發表的文章,都引發了那些討論……

這些排前列的評論、句子、點贊數,代表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痛點,而這也就是你對此話題二次挖掘的切入點。

如此簡單的爆文方式,你學到了嗎?!

2.5.2 挖產品痛點如此簡單:看差評吧

那麼在做產品的時候,如何運用這一點呢?

舉個例子,你到購物類網站去看差評聲音、到測評類網站看分享意願、到美食類網站看吐槽聲音……

這些網站上面對產品都有諸多評論,包括使用好不好、口味對不對、服務行不行等等。他們意見越大,痛點則越大,越是你的產品機會。

一般來說,除了不讚不評的佛系消費者外,能在產品下發出評論的,只有以下3類消費者:

第一種:太好用了!

超出我的期待,我來給你點個贊,全村人打call。

第二種:也就那樣!

消費者使用後不痛不癢,沒啥亮點,以後有更好就不買你了。

第三種:太TM爛了!

價格坑、質量坑……不行,太氣人了,一定給個差評。

基於以上3類消費者,你要做的就是,就是將它們的好與差做統計。如果是好評,我的產品能不能凸顯它,或者繼續保持下去?如果是差評,則多是消費者的痛點,我能不能改進改進,成為產品創新點?如果連用戶的評價都沒有,或者是不痛不癢的評價,我能不能避免陷進它的境地?……

2.5.3 快速迭代如此簡單:讓消費者吐槽

甚至你的產品誕生後,一個比較討巧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將種子消費者,拉進你的微信群。讓產品經理、運營經理來聽聽他們的吐槽意見,是對交互功能不滿意,還是支付邏輯不滿意,還是你的產品根本就不想用?……

這些用戶所關注的點、吐槽的點、興奮的點、也許就是你未來改進產品的機會點。如果你的產品,連這些種子客戶、這些最挑剔的消費者都能滿足,還何愁滿足不了普通消費者需求?

反之,你連他們都滿足不了,還談什麼去衝榜第一名呢?

2.5.4 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現在很多大公司言必稱大數據,營銷決策如果不提及大數據似乎就缺少說服力。其實大數據的應用,不如說是用搜索引擎去分析搜索數據更直觀一點。

現在很多搜索引擎的大數據,對於購買行為、網絡習慣、消費者偏好等方面,都會有數據呈現出消費者的需求趨勢,通過數據你或可以發掘到消費者痛點的作用。

所以,現在直接去搜索引擎找消費者的痛點吧;但是首先你必須有數據的來源,數據渠道的獲取主要有三個方面:

2.5.5 企業內部(數據來源:第一手經驗)

第一個方面,是來自你的企業內部過往積累的數據,因為是來自第一手資源,所以更容易從業務量、來電量、銷售量看出產品需求的趨向。

2.5.6 專業機構(數據來源:更具權威性)

第二個方面,你可以登錄大數據導航網站,上面有百度指數、微信指數、微博指數、淘寶搜索指數、阿里指數等常見行業大數據;

還有各類財經類、廣告類、價格類、旅遊類等方面的垂直大數據,兩者都能鏈接到各機構或政府機構獲得權威數據。

2.5.7 搜索引擎(數據來源:所見即所得)

第三個方面,如果你覺得要分析這些大數據還覺得不夠方便,那就直接將你的產品+關鍵詞敲進搜索引擎內,所見即所得,看看大家都關注是什麼。

加入的關鍵詞有以下這些:

好用嗎?方便嗎?評價怎樣?體驗如何?有害嗎?等等

你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後,下拉第一條一般就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消費者渴望最想解決的問題。

如果沒有下拉的選項提示,那麼你只要看上十幾頁,你就發現那些問題問得多;再點擊進去,將大家關心的每一個問題要點彙總,做一個需求的排序,排序越高,則越是消費者關心的痛點。

小結一下,第四種網絡輿論式找痛點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

用戶聊天:像老朋友般交換秘密用戶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以上就是通過網絡輿論(語言)的方式尋找消費者的痛點;加上之前三種,即心理痛點(內心)、人群細分(行為)、使用場景(環境),我一共為你提供四種尋找的途徑,幫助你快速挖掘消費者的痛點。

當然,以上這四種只是縱向尋找痛點的方式,還有縱向尋找痛點的方式。

比如從人群層次(是屌絲還是百萬富翁),從產品價格(價格高還是低)、售後服務(服務是否到位)、購買體驗(是否賓至如歸)等等方面挖掘出痛點。

再有基於馬洛斯需求模型,分為三大痛點層級尋找痛點的方式。如針對生理、安全需求找到功能利益的痛點;針對社交、尊重需求找到心理利益的痛點;針對夢想等自我實現的需求,找到價值利益痛點。

葉茂中先生說過:“品牌營銷最重要的是洞察需求”,而洞察的方式都是見仁見智,橫向尋找痛點的方式就不說了,以後有機會再進一步細說吧,但是無論用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相互配合、交叉印證確認最終的消費者痛點

THREE 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3.1 招式的來源

這個寫作工具名為SCQA模型,也叫金字塔模型,是一種結構化表達的工具,來自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金字塔原理》一書。

原書中對此模型的表達,簡單一點解讀為:

S 背景(Situation):設置場景引導用戶閱讀。C 衝突(Complication):慾望需求和現實有衝突。Q 疑問(Question):那消費者應該怎麼辦?A 回答(Answer):我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這個SCQA不止能幫助你寫文案,還能幫助你在演講、彙報之時,突出訴求的重點。

比如,很多手機發佈會都有運用這個模型,不論小米還是iPhone的發佈會。開場演講時,普遍說市場上現在手機層出不窮(場景Situation),但是他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衝突Complication),那怎麼處理呢,有什麼好的方式處理呢(問題Question)?現在我們的手機告訴你,價格多少、功能怎麼樣,快來買吧(回答Answer)!

3.2 招式的理解

而落實在我們寫痛點文案的時候,我更願意將這一SCQA招式,用四個字概括,即起承轉合,下面我分解一下如何運用: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

當我們說產品的時候,要讓消費者迅速瞭解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他帶入到產品的使用場景,讓他在這個畫面場景中,找到使用產品的立足點,引導他閱讀下去。

所以,我們要梳理出產品可支持的使用場景,這個使用場景必須是產品高頻出現的痛點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的場景,越是普通用戶接觸越多的使用環境,則越是我們所需求的痛點場景。

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

在你設置好高頻的場景後,繼續細分你的消費者,連接產品,明確產品的用戶群體,明確他們的需求,講述他的痛點心理。

這裡的痛點,就是前文所提,從心理痛點(內心)、人群細分(行為)、場景使用(環境)、網絡輿論(語言)四種方法找到的消費者痛點。

轉:轉化成本 (Question)

那麼,當消費者面對這種高頻的場景中,有這種心理痛點的時候,該如何辦呢?

引導消費者不斷髮出疑問,我的支付成本、決策成本……都有哪些?如果痛點越大,付出的成本很越,那麼轉化自然就越高。

合:解決方案 (Answer)

最後,針對消費者高頻場景、在這個場景產生的心理痛點、消費者思考如何解決這個痛點的時候,我們立即給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文案例子:

怕上火,喝王老吉。

要解決用戶的痛點,必須給出簡單快速有效的方法,比如怕上火馬上來一罐王老吉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解決方案成本依舊那麼高,用戶將繼續留在原來的痛點中,不願出來。

3.3 招式的運用

那麼,具體我們是如何使用這個工具應用在寫痛點文案上呢?

舉一個例子:

“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問我怎麼治?馬上用亮甲。”

得了灰指甲 ——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

鎖定產品高頻出現場景,即得到了灰指甲的場景。

一個傳染倆 —— 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

放大用戶怕得病、怕傳染的痛點心理。

問我怎麼治 —— 轉:轉化成本 (Question)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提出疑問,我的支付成本是什麼。

馬上用亮甲 —— 合:解決方案 (Answer)

針對疑問,商家給出治癒的解決方案,快買我們的亮甲吧。

而這SCQA招式,可變形組合出如下三招,就不一一細說了。

第一,開門見山式(ASC):

給出解決方案 – 設置場景帶入- 用戶心理痛點。

第二,突出憂慮式(CSA):

用戶心理痛點 – 設置場景帶入 – 給出解決方案。

第三,突出信心式(QSCA):

用戶轉化成本 – 設置場景帶入 – 用戶心理痛點 – 給出解決方案。

全文總結

ONE 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

1、營銷三個點

癢點:世界上另一個你爽點:你要就立即滿足痛點:一說就害怕的點

2、需求三重境

基本需求 → 痛點(必須有)期望需求 → 癢點(渴望有)興奮需求 → 爽點(超預期)

3、真假三個無

沒有鎖定痛點:(恐懼點不夠深)沒有細分人群:(客戶群不夠準)沒有結合產品:(匹配度不夠高)

TWO 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

1、從人群心理去找痛點(內心)

2、從細分用戶去找痛點(行為)

廣告不對所有人說話越是細分痛點越清晰

3、從場景使用去找痛點(環境)

聚焦高頻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環境)鎖定高頻使用,而非單一使用(數量)和用戶發生關係,而非毫無情緒(情感)

4、從網絡輿論找痛點(語言)

4.1用戶聊天:像老朋友交換秘密

4.1.1內部管理人員

第一種 逐層挖掘法第二種 角色模擬法

4.1.2競爭對手人員

4.1.3外部使用用戶

問:和他像朋友一樣聊天套話望:看看消費者都有那些舉動

4.2網絡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

4.2.1寫爆文如此簡單:緊跟頭部評論

4.2.2挖產品痛點如此簡單:看差評吧

4.2.3 快速迭代如此簡單:讓用戶吐槽

4.3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4.3.1企業內部(數據來源:第一手經驗)

4.3.2專業機構(數據來源:更具權威性)

4.3.3搜索引擎(數據來源:所見即所得)

THREE 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1、招式的來源

S 背景(Situation):設置場景引導用戶閱讀。C 衝突(Complication):慾望需求和現實有衝突。Q 疑問(Question):那消費者應該怎麼辦?A 回答(Answer):我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2、招式的理解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轉:轉化成本 (Question)合:解決方案 (Answer)

3、招式的運用

第一,開門見山式(ASC)第二,突出憂慮式(CSA)第三,突出信心式(Q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