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科技向善”之路該怎麼走?

滴滴出行

沉寂了一年的滴滴,終於又回到了風口浪尖,因為滴滴順風車又上線了。

11月6號,滴滴宣佈,將恢復試運營國內7個城市的順風車業務,分別是11月20號起在哈爾濱、太原、石家莊、常州四個城市先開通恢復,11月29日在北京、南通、瀋陽恢復,然而,11月19號,滴滴方面在APP上宣佈,因為技術原因,北京和石家莊將暫時先不恢復。

而這一次關注的焦點不在於滴滴恢復順風車業務本身,而在於滴滴恢復業務的同時推出的保護舉措被噴存在性別歧視。

情況是這樣的,試運營期間每天的運營時間為早上5:00到晚上23:00,但其中女性晚上只能到20:00。罵聲不絕於耳,有人噴滴滴反思了一年多,只反思出來這麼個玩意兒,不從制度本身去想辦法解決司機端的問題,反而想要限制女性的外出時間,都已經9012年了,還有滴滴這樣的公司。

但滴滴是真的錯了嗎?我想不是的,滴滴沒有原罪,有人說資本有原罪,我想也不是的,資本的趨向追溯到根源來看,還是人性當中慾望的折射罷了。而原罪其實是人性的惡,這個惡不是通過技術手段能夠徹底阻攔的,因為沒有任何算法可以篩選人性。

滴滴出行

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都會遇到科技改變人性的過程,所以便有了“科技向善”的說法。谷歌作為世界上頂級的技術驅動型公司,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不作惡”的宗旨。

吳曉波在談到“科技向善”時,曾說道:“當商業利益和向善發生衝突時,企業解決問題時的思考和行動如果還能是正面的,才能被定義為“科技向善””。

而滴滴,面對人性的未知,還在商業利益和向善中試圖尋求平衡點。儘管最終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完美,甚至可以說完全沒必要。但懂順風車邏輯的人,會知道其實這完全就是無解的。

不光是在順風車上,可以說任何網約性質的出行選擇,甚至傳統出租車上面,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安全保障。原因如同上文提到過的,沒有任何制度或者算法能夠篩選人性。

解讀順風車的文章已經太多太多,分析滴滴行為制度的文章也已經很多,各種批判的文章更多,我就不再談論順風車事件的本身了,說說滴滴這家公司。

程維是阿里出來的,做銷售出身,所以早期擴張的時候很能耐,後期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限制就體現出來了,不得不請來更國際化,經驗豐富,格局更大的柳青。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堪稱雄文,說的是滴滴的野心不是出行,現在的競爭只是一個序章,滴滴的願景是顛覆整個傳統汽車工業,引領交通變革。在我看來,恐怕滴滴照這樣發展下去,不會有這麼大的能耐。雖然柳青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時候說,她相信滴滴的未來是合作式改革,而不是顛覆式終結,間接承認了滴滴的野心。

滴滴出行

在今年3月份,湖南常德一位司機被乘客殺害,媒體反響遠不如司機殺害乘客那樣強烈,畢竟乘客群體的數量遠遠比司機群體大得多。司機身亡後,柳青帶著公司高管親自到身亡司機的靈堂拜祭,也算得上仁至義盡。

在發生空姐遇害案和樂清事件之後,柳青和程維曾在辦公室抱頭痛哭,柳青說“好勝心蓋過了初心”,他們在公開道歉信中表示:滴滴的一路狂奔在生命面前失去了意義。

任何商業行為準則在生命面前都要學會讓步,以人為本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可以說以前的滴滴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

嘀嗒在滴滴停運這段時間把順風車都給發展起來了,由此便可見順風車還是可以做的。當然,滴滴最終還是會去做順風車業務,它想要邁向偉大,必須去經歷人性的考驗。

當然,能否經受得住,也是考量一家互聯網企業是否在踐行“科技向善”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