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高配”生活,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一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裸贷”这词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学生裸贷一度是热门话题。

有人斥责裸贷学生的虚荣心,却极少人谈一谈裸贷虚荣心的背后,是谁在鼓吹。

在当代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接受信息的速度都以曾经不敢想的速度发展着,每天接受不同的讯息,微博热搜几小时的替换,让人们感叹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

而在大数据的今天,你所接收的讯息都是经过筛选,根据你的信息偏好,话题所带热度推送在你的列表中。

漂亮的衣服推送,精致的生活软文,ins风的装扮,洗脑式地出现在你的生活。无一不在告诉你,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这样有仪式感生活才能被生活,而不是生存。

营销号说女孩子要学会化妆,拥有多少支口红,尽可能地取悦自己;却只字不提这些高配生活需要消耗的金钱,他们展示美好,却故意忽略美好的物质基础。

小红书最初是分享生活的软件,不知从多久开始,富婆遍地,“高配生活”随处可见,仪式感的网红打卡,关注的增加,让无数人尝到甜头,模仿者遍地都是。

人人吃饭前都先让镜头记录,做好摆拍。谈及奢侈品如家常便饭,常以限量版吸引眼球。仿佛中国早已脱贫致富,人均小康,但谁知其实花呗月月负债。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是被蛀空的财政危机。

长远来看,这些不过是伪装的高配生活,而伪装本质上是贴金行为。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到,风口之上猪都可以飞起来,风过了,猪首先摔死。

我们真的需要高配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高配”生活,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生理需求为第一层,生理需求包括水,食物和睡眠等。第二层为安全上的需求,有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等。第三层为社交需求。马斯洛谈及只有在满足基本的需求后,再追求其他需求。

而在被高配生活支配的面临月月光年轻人身上,基层需求有时被牺牲,只求某一时刻的关注或者满足。

如今,高配的生活支配着一部分年轻人盲目追求一些与目前经济不匹配的生活用品,而造成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借贷行为,利用借贷的钱财再满足基本需求与安全需求。

这样的循环最开始并未让人警惕,毕竟借贷的金钱来得太过容易,并不会给个体造成极大的负担。而越来越大的债务只会让年轻人不能承担,选择一些极端的方法或者陷入无限的还债行为中,每天都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房贷车贷已经让人喘不过气,大部分年轻人首付仍是父母凑钱,为每个月的房贷车贷996,为了追求高配生活的你,还要负担额外的费用,重压之下,你真的准备好为此承担了吗?

为何说高配生活会毁掉年轻人,不过是因为过度地超前消费在无形的透支你的未来,被社会营造出来的高配生活让你消耗一些并不能负担的产品,而沉迷与高配生活带来的虚荣,成为成长路上的畸形产物。

曾经有一报道,报道为一大学女生日常展示自己ins风的生活,实则除了她拍摄出的一部分,她的生活一团糟,堆积如山的快递盒,满屋的外卖盒,乱七八糟的衣服,整个房间如垃圾场,网络上却是甜美清新。

一女生工资两千元,每个月花出赚了一万的姿态,四处借钱,月月被追债,拆东墙补西墙,仍不愿放弃高配的生活。

可能仍然有人相信高配是自己的选择,不是被洗脑的后果,在生活中增加仪式感是源于自我的需求。

可当你的基础需求被掏空,过度去追求“高配”生活,连财产安全都无法满足的你,每日负债的你,用高配的生活包装展示他人,留一地狼藉给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并非他人的生活,展示只是一部分,而真实的生活才是成长的土壤,不要被高配洗脑。

或者说,要认识到高配生活背后需要个体的认知与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不要一味只追求金钱展示的高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并非毫无道理,过度的追求高配的生活,并非一件难事。高配生活自有高配生活的优点,但无力支配高配生活的你,要明白生活属于自己。

网络只是挑选出想要展示给人的一面,并非生活的全部,若你被高配的生活吸引,你要做的不是做好迎接高配生活的准备,而是合理追求高配生活的打算。

人是柴米油盐的在生活,不是活在相机下的“高配”,不要让自己毁于高配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gener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