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iPad Pro 的这些日子

此内容提供图文版及视频版,请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视频可在本文某位置找到,或前往 B 站观看:

这两年,我全面拥抱了 Apple 生态。

一开始我只有 iPhone 和 MacBook Pro

为了保持健康,我入手了 Apple Watch,

戴了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为什么,

内心特别想买 AirPods,

于是就……买了。

结果半年之后,AirPods Pro 发售。

最近,我也入手了新款 iPad Pro

其实,全面屏 iPad Pro 我已经用了一年半,随着这次新款的发售,我也想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我用 iPad Pro 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看待 iPad Pro 的定位。

在我的认知里,只要一提到 MacBook Pro,我能想到的只有工作,没有它,你就看不到下面这部视频。

而提到 iPhone,我感觉就像看到我自己,分不清楚工作和生活。

那么 iPad Pro 呢?我对它的定位则很明确,不是工作,就是生活。

直接点说,于我而言,它是一个可选项,而非必选项。

这使得我面对 iPad Pro 的时候,心情始终是轻松的,愉悦的,即便我用它工作,内心依然是无负担的状态,毕竟,从来都是我主动选择它,而不是我要被动利用它来达成某一个结果。

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使用 iPad Pro 的时候,不会像面对 Mac 那么严肃,也不会像 iPhone 那样漫无目的。

接着,我想聊一聊我是如何使用 iPad Pro……?

其实我特别享受在 iPad Pro 上写作的感觉。

只要冲上一杯咖啡,打开 Apple Music 播放一些能让自己保持专注的音乐,再接着,慢慢敲下文字,完成脚本的创作,很快,一天就过去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用它的键盘打字不会觉得累吗?其实我觉得有些体验,适应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习惯,而且比起打字的体验,我会更加关注创作时的心情。

有时候我也会拿它玩一些游戏,最近我就发现 Apple Arcade 上有些游戏还蛮好玩的,比如这款乐高游戏《Builder‘s Journey》,画风特别唯美,解谜难度也不算高,一玩进去,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再比如《纪念碑谷》团队的新作《Assemble with Care》,也是一款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有种男人独有的浪漫:享受修东西的乐趣。

在 iPad Pro 上玩游戏的感觉,跟 iPhone 是完全不同的,屏幕更大,沉浸感更强。看视频也一样,虽然它的屏幕比例对视频不太友好,但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动画却十分合适。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用它重温《中华一番》。

能坐在电视面前安安静静看点什么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有时候我还蛮庆幸自己拥有 iPad Pro,毕竟 iPhone 的屏幕还是小了点,MacBook Pro 又太笨重。这种感觉就像拥有 Switch 一样,即使不在电视面前,我也可以随时随地玩到心爱的游戏。

想要追求极致的体验,往往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样的结果有可能会变成一无所获。所以,比起追求极致,现在的我反倒更看重一切都刚刚好的状态,挑选一款合适的设备,让它来适应我的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让我去适应设备的使用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利用 iPad Pro 的生产力呢……?

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答案,毕竟大家所在的行业、领域都不一样。我能分享的也只是站在主观角度下,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利用 iPad Pro 来完成工作。

我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日常沟通和视频创作。

每一天我都会花不少时间用在对内和对外的沟通上,主要平台是微信和钉钉。在沟通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文档的收发,之前我看过一些朋友抱怨 iPadOS 的文件管理,这方面我也有一些心得技巧想分享给大家。

在入手 iPad Pro 之前,我就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把所有工作和私人文件都存储在 OneDrive,这也就意味着我所有的设备都拥有统一的文件整理规范,从根本上解决了文件管理的问题。

举个例子,微信好友找我要个素材,我直接就能通过 iPadOS 的「文件」打开 OneDrive 上的工作文档,并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对方。除此之外,有时候我可能突然间需要用到某个文件,拿取也方便了很多。

至于为什么选择 OneDrive 而不是 iCloud,主要原因是我需要一个真正好用的跨平台服务。

微软的 OneDrive 我已经用了很多年,而且说句实在话,虽然我深陷 Apple 生态,但我始终保持理性,当我遇到那些可能会把我困在 Apple 生态的服务时,我总会下意识的选择避开。

所以,我的主力浏览器一直是 Chrome 而不是 Safari;我的办公套件一直是 Office 而不是 iWork;

我的 iCloud 主要是存储系统和第三方 app 的备份,所有工作和私人的文件则都存放在 OneDrive。

事实上,Apple 生态优势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比如隔空投送、隔空播放和接力等等系统级功能,这些都是可以极大提升效率。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充分利用 iPadOS 的生态优势,来改进生产力。

就目前来讲,尽管 iPadOS 的生态远不如 iOS 那么完善,但是与生产力相关的 app 却做得非常好。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选择第三方 app 的原则是先看它是否同时支持 Mac 平台和 iCloud 同步,然后再来看它的收费方式是属于订阅制还是买断制。

以写作工具为例,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不少,不过我最终选择了 iA Writer。理由很简单,它是买断制,界面简洁好用,功能齐全,而且还支持 iCloud 同步。这两年我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这款 app 上完成文字的创作,最近我开始转型视频创作,撰写脚本依然离不开这款 app 的帮助。

支持 iCloud 同步是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突然间有了创作的灵感,不管我面前是 iPhone 还是 iPad,我都能马上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只要打开 app 就能接着上次的进度继续写作,这种跨设备体验的延续性,确实很美好。

我之前写过的文章,有不少便是在 iPhone、iPad 或 MacBook 三者之间断断续续完成的。

除了写作之外,有时候我还需要完成一些协议的签署,这个时候 iPad 就发挥了它的独特优势。通常,我的微信是登录在 MacBook Pro,我得先将文件从 MacBook 隔空投送到 iPad Pro,接着导入到 GoodNotes 5 这款第三方 app,然后用 Apple Pencil 或者手指完成签名,最后再导出为 PDF 格式隔空投送到 MacBook,并通过微信发送给对方。

这就是跨设备的意义所在,让每一款设备都能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发挥它应有的优势。

无论是 iCloud 云同步,还是隔空投送,所谓的生态优势并不是单指 app 生态,还包括各个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这些环节每一个都很重要,少了一个,体验的连贯性就会大打折扣。

这些其实也是生产力的体现。

所以,正确认识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就不喜欢站在主观角度去判断一款产品究竟有没有生产力,毕竟在我看来,哪怕是 iPhone 都有生产力,更何况是 iPad Pro。

所谓生产力,你得先有需求,再来谈生产力,不然它就会沦为爱奇艺。

当然,有些需求也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的,你会发现,原来 iPad Pro 还可以这样子。好比如我前面讲到的协议签署,有了 iPad Pro 之后,我再也没有打印过。

事实上,我的大部分工作只靠 Mac 就能全部完成,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 iPad Pro 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如果有了 iPad Pro 之后,我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变得更好,那我为什么要拒绝呢?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一个主题:

设备是服务于人。

哪怕你买了 iPad Pro 只是用来看爱奇艺,那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不是么?毕竟它的屏幕和性能,以及 iPadOS 的体验,各个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

与其总是带着偏见批判「这有什么用」,倒不如想,有了 iPad Pro 之后,我能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