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韻,心清意淨

繪畫創作是畫家性情的表露,從作品中可以透視出畫家的個性心理。畫家心緒的滲入,使畫家的一筆一畫,一山一水都是畫家的自我表現。畫家心胸是否清淨灑脫,可從其畫境中得以體驗。王微在《敘畫》中談到:

“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本來形和神是融為一體的,它所以能生動變化,是畫家主觀感情作用於客觀山水的結果。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黃賓虹先生說:“山水事乃寫自然人性,亦寫吾人之心。”


此意是人儘量使心靈虛寂,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也就是它的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


畫家怎樣才能靜觀萬物皆自得,創造出自感而感人的作品呢?必須懷有天地萬物度量。人若沒有量,就沒有廣博的胸懷,也不可能有融萬物於一體的氣魄。


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就是指人的本性度量大。量生,就能聚收容納萬事萬物。若萬事萬物於人之身心時,身心則達到一切皆空,身心達到一種純淨,就能達到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於我為一”的真境,

就能臻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化境。



畫家怎樣才能使心性清淨,創作時達到“無人無我”的畫境呢?性清淨,就是淨化心靈。“淨”是淨心,淨心的“心”字,不是指主血脈滋養全身肉體之心,而是指主宰大腦思維活動,支配精神和肉體相應運動的“慧心”,它無形無象。“欲寫其形,必傳其神,必寫其心”。中國傳統畫論中的心,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表現對象的心,一是畫家的心。



歷代畫家都是在不斷地喚發本性“真”的靈根,放下一切世俗的妄念,純淨集心,在藝術上,才能達到靜觀皆自得的靈氣。



石濤的一生足跡遍佈大江南北,

中年在宣城敬亭山度過。

學石濤的藝術,

首先應學習他面對大自然的精神。

面對大自然,

怎樣開悟自己的心性,

達到天地相通相和。

一淨,一定、一觀、一真,

就是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


淨,

“淨”與“靜”相通而相併,

“靜”字通常理解為靜止,

安靜心意,為短暫的表象。

“淨”則為徹底的心象。



定,

是溝通天地萬物自然生命信息的橋樑,

定能生慧,定中有慧光,

迴光返照,照定自心,

激活本性,人天初應。


智為後天知識,

慧無天本能,

由慧眼遙觀,

方可明徹天地萬物化生的規律,

在“靜定”基礎上才能反觀。



觀,

是觀心,

心眼通明,謂之觀,

心上觀能產生智慧,

有形有觀,可觀察到大自然,發展變化。

無形的觀,可開通大腦智慧,

心通、意通大自然的奧妙。

從本性的化變之觀,

能使“眼、耳、鼻、舌、身”調整

為和諧的一體和大自然相通相和。



真,

由觀而,內照外,

心大自然時刻化的規律,

使之完善自身,不可身外去求天。

真,由返真,真為人的潛能。

返真合性,性命歸根。



本性靈動,聚化體內能量,

奔流不息何慧心外聚集生化,

返現,

人是有智慧的,

一旦先天潛能發掘出來,

就會智慧通達,

心神暢快,

身體輕盈空蕩,通天貫地,

返璞歸真,

與天地精神往來,

形成和諧的人天信息場。



黃賓虹的山水畫創作意境之所以那麼雄渾,獨特,新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它賦予山水畫的哲理的智慧,胸藏宇宙,用哲學的思維重新構成世界的真、善、美的意境。


繪畫的創作,就是心靈的創作。

創作水平的高低,全取決於悟性的高低。

自體的情緒與意會就達到和天地萬物相融合,

展現的妙境就會接連先天,貫通後天,智慧通達,構思的創作,

就能達到“似與非則為真似”,寫其形,比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