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聚焦石泉“蠶桑文化”,見證“一帶一路”精神實質

盧劍利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2017年5月14日,中國領導人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了國寶“鎏金銅蠶”是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實物。一時之間,“鎏金銅蠶”迅速成為“陝西網紅”世界焦點。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隻“鎏金銅蠶”的出土地,正是具有“金蠶之鄉”“絲路之源”稱譽的安康市石泉縣。古絲路穿越千年,如今,蠶桑產業依然是該縣的支柱性產業。


“鎏金銅蠶”出土地也是古絲路源頭

“嫘祖栽蠶桑吐絲,抽絲織作繡神奇。”自古以來,安康栽桑養蠶相沿成俗,絹帛織物早已出現。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早在西漢時期,石泉就是中國蠶桑絲綢生產的重要產區和絲綢外貿商品出口基地,成為聞名天下的“蠶桑之鄉”。彼時,包括石泉在內的漢水流域已是“桑柘遍地、絲帛盈市”了。

地處漢江沿岸的陝西省安康市石泉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石泉縣興桑養蠶歷史悠久,西漢時期的“鎏金蠶”就出土於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見證了石泉之地是“鎏金蠶故鄉”。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但古書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直到這隻漢代“鎏金銅蠶”在石泉縣出土,才有了實物佐證。


盧劍利走進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與國寶“鎏金銅蠶”獻寶之家家屬在國寶出土處合影留念

和很多珍貴文物一樣,這條“鎏金銅蠶”也是發現於不經意間:1984年,石泉縣池河流域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帶領全家人,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蠶,周圍伴有五銖錢若干。這隻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狀,體態逼真。此種“鎏金蠶”是迄今國內首次發現的,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是西漢時期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獎品,非常珍貴。

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石泉縣蠶桑生產始於商周,鼎盛於漢唐。“鎏金蠶”的出土地譚家灣位於貫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而子午道是古代西域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為紀念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經中亞行銷西亞和歐洲。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文化園桑樹種植區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文化園

走進石泉桑蠶文化園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聚焦”280年老桑樹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走進石泉蠶桑博物館

"請大家看,這就是鎏金銅蠶模型……”在石泉縣蠶桑博物館內,來自外地的遊客們認真聽著蠶桑歷史講解。2017年“五一”小長假,石泉縣蠶桑文化園正式開放,眾多遊客來這裡探尋金蠶出土的故事、感受蠶桑文化的悠久歷史、體驗鄉村蠶桑旅遊的魅力。

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把蠶桑文化與生態旅遊相融合,走出一條蠶桑產業持續發展的道路?石泉按照“文化引領、融合發展”的思路,藉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契機,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加快推進蠶桑、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步伐;精心打造的“石泉蠶桑文化園”,以養蠶坊、蠶桑文化室、繅絲織造坊、鎏金蠶絲綢館、蠶桑博物館等五大部分為主體,成為蠶桑產業的標誌性人文景觀、縣域旅遊的特色亮點,使該文化園成為蠶桑產業的標誌性人文景觀。

石泉縣池河鎮航拍圖

傳統蠶桑業蛻變為現代產業

“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一句當地的順口溜道出了石泉縣蠶桑產業“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

2018年12月,中國蠶學會授予石泉縣“中國蠶桑之鄉”稱號。會考察後認為石泉縣具有良好的發展蠶桑產業的基礎條件,蠶桑產業規模較大,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蠶桑生產縣,發展勢頭良好;政府高度重視蠶桑產業的發展,定位清晰,產業鏈完整,技術力量較強;蠶桑產業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貢獻突出,是農民脫貧致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的重要產業,國內知名度較高;蠶桑文化歷史悠久,是西漢“鎏金銅蠶”的出士地。近年來,石泉縣委、縣政府重視蠶桑產業發展,制定了多項蠶桑繭絲綢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蠶桑科技服務網絡,倡導生產標準化、集約化、多元化,積極推動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走在安康市石泉縣境內,處處可見連片的桑樹種植於公路兩旁。數千年的積澱,讓這裡的人們對於蠶桑產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

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鳥瞰圖 師巍/攝影

藉助池河鎮入選陝西省級重點鎮建設機遇,著力打造“一園一村一街一廊”為主體的池河“金蠶”小鎮,建成了大陽現代蠶桑產業示範園、五愛蠶桑旅遊村,定期舉辦“開蠶門”等文化旅遊活動,大力弘揚蠶桑絲綢文化。依託旅遊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蠶桑產業大戶、蠶家樂為載體,發展休閒體驗旅遊基地。該縣加快推進“石泉蠶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開發和蠶桑產業知名品牌創建,努力把“石泉蠶桑養殖系統”申報為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縣上堅持定期舉辦“開蠶門”等文化旅遊活動,大力弘揚蠶桑絲綢文化;依託旅遊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蠶桑產業大戶、蠶桑家庭農場、蠶桑園區、蠶家樂為載體,建設生態觀光、桑葚採摘、養蠶體驗和蠶桑美食等休閒體驗旅遊基地。

近年來,石泉縣還與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了金蠶文化研究和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到石泉開展文化調研、文物考察、學術研討等活動,開展旅遊開發和文化產品研發等工作,共同申報實施相關文化科研項目,助推以金蠶文化為主的絲路文化研究成果轉化,不斷壯大石泉蠶桑絲綢文化旅遊產業。

(盧劍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