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反低俗,教师义不容辞,6点措施效果显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低俗”就像夏天的蚊子一样,只要有人的地方,它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搅得人心烦不悦,而且一不小心就给你“一口”,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严重伤害。

尤其是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低俗”绝对是一个可恶的心灵杀手,需要家长与老师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积极予以防范,避免孩子被诱惑被误导,走上人生歧途。

所以从人的成长这一角度来看,学校与老师在反低俗活动中关系重大,义不容辞,任重道远。而要想精准反低俗,就必须先了解学生校园生活中存在的低俗内容与来源,然后有针对性地设法防范和消除。

下面就从学生校园生活中低俗的内容、低俗的来源与老师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讨论,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学生校园生活中低俗的内容

何为低俗?基本解释为:低级而庸俗,与高雅相对。360百科进行了以下归纳总结:

所谓低俗,主要是指低级趣味、犯扯、庸俗,使人萎靡、流氓、颓废的内容,相对于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上进、令人奋进等社会进步意义和价值内容。

对照以上,检视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低俗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骂人、说脏话、编假话、揭人短、起绰号、冷嘲热讽,等等。

2.不可取的行为——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破坏公物、奢侈浪费、不讲卫生、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吸烟饮酒、沉迷游戏、反对学习、崇尚背逆、畸形追星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吸烟饮酒、畸形追星、崇尚背逆”等,这些不良风气一般主要在中学生出现。所谓“崇尚背逆”是指,对一些以出风头、逞能耐为特点不良现象认可并仿效,比如有些孩子以顶撞老师为荣等。

校园生活中低俗内容的来源

孩子的心灵本来是一张白纸,低俗的东西

始自外入,熏染久之,或可自造。所以,结合社会上低俗内容的产生与传播,综观学生的全部生活,可知校园中低俗内容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生在家看电视或上网而沾染,或来自不适合未成年人看的影视,或来自恶劣的网络游戏,或来自微信、QQ等。

2.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以及身边粗俗之人(甚至家人)进行仿效,或来自亲眼所见,或来自道听途说。

3.学生从劣质书刊或是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图书中习得。

4.学生在学校里相互传播,相互“感染”。如同新冠病毒,低俗风气传播性很强,因为学生“抵抗力”差。

老师可以采取的有效对策

知道了校园生活中的低俗内容及其来源,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引导学生远离低俗、抵制低俗,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起来,以下几方面必须做好:

1.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反低俗。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沾染低俗会毒害心灵,以此理解反低俗对于成长的意义。老师更要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属于低俗范围,先知俗而后才能做到反俗。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缺乏辨别能力,有时候是因好奇或跟风而沾染低俗的,而其可能并不知道那是低俗的。

2.联合家长,家校共同防范。老师可以向家长进行反低俗宣传,让家长了解何为低俗,并充分认识低俗内容对孩子心灵的危害。学生许多的低俗言行都是从网络中学来的,所以要引导家长监督孩子安全上网、绿色上网,看适合的影视剧,而不要让孩子深陷网络、沉迷游戏,或是看充满暴力含有色情的影视剧。老师更要引导家长净化家庭,为孩子营建一个高雅良好的成长环境。

3.对学生看的课外书严格把关。学校图书室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提供给学生看通常没有问题,但学生自己购买的书籍却可能存在隐患。

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不少非法读物渲染暴力、充斥色情,或是宣扬邪门歪道、低俗下流。老师要引导学生不买不看,鼓励举报,发现就没收。我就曾发现学生看庸俗的漫画,里面很多内容渲染暴力,而且充满骂人的脏话,当即予以没收并销毁。

4.严厉训诫已染低俗习气的学生。校园反低俗,一定要努力消除‘传染源’。已经沾染低俗习气的学生,就是低俗的传染源,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严厉训诫,悉心引导,令其改正,并警示教育其他学生,以防效尤。对不正之风必须要采取零容忍态度。

5.建立举报制度,严防严控。老师要在班级建立举报制度,号召和发动全体学生互相监督,发现低俗现象积极举报。还可以学生中间设置监督员,专门负责监督。这样,低俗习气一露头就给打下去,可有效防止扩散。

6.宣扬正面、高雅、积极、健康的风气。以正压邪是反低俗的有效方法。老师要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树立先进典型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中间大力宣传正面、高雅、积极、健康的风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追求高雅情趣,修炼健全人格。内心世界充满美好,低俗邪气便无法侵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校园反低俗活动中,老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反低俗虽然必须从严,但具体操作中,却要采取刚柔相济的方式,只刚不,不注意学生心理感受,容易出问题的。

老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拒绝低俗,远离低俗。

老师还应该认识到,校园反低俗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长抓不懈,要长期保持高压态势,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大家好,我是悦读老师,关注教育教学,分享经验心得,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