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生活未必如你所愿,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学会舍弃皮囊

生活就像一片海,看似平和宁静,却暗藏汹涌,每个人都漂浮在这海上,起起落落,相互交织,不断经历,不断感受,不断得到,或者失去。

这一路,点亮皮囊包裹下的那颗心,充盈着光亮,希望,和无限遐想,皮囊会崩坏,但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

《皮囊》是一本散文集,但更像是一本小说。它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让你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舞蹈,最终,也让这生命以最真实丰盈的状态呈现到你的眼前。

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那个人,你好像曾经遇到过。让你觉得,每读一页,都好像发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

《皮囊》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体现。

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生活未必如你所愿,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学会舍弃自己的皮囊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那么,我们的皮囊便是灵魂的栖息处,在那里,无人打扰,你可以随心耕种。

皮囊之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努力地活着,都是在尝试寻找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

第一次看到海,是作者六岁的时候,对海的好奇,完全胜过父母关于海之危险的恐吓,越是禁止靠近,内心越是容易作祟,被海吸引。

终于有一天,作者在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放开步子,不顾母亲在后面的追赶,扑通跳进了海里。

他终于感受到了海,也体验到了被海水淹没的痛苦,醒来时,已经在医院了。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作者说:

从那以后,我不会疯狂地往海边跑,然而也没惧怕海,我知道自己与它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坐在海边,享受着海风亲昵的抚摸,享受着包裹住我的庞大的湛蓝—那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独的安宁。

是的,人在折腾之后,终其一生,还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和解,与残酷的世事相处。

《皮囊》就像一盏明灯,不仅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过去。

白岩松说:“这本书从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

韩寒说:“他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李敬泽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

刘德华说:看这本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寻找最舒适的人生状态,无论是躯体还是灵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负重前行,被虚妄的“皮囊”而拖累。

虽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灵魂,都在追寻,或乘风破浪,或远走他乡,但人生艰难,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失去并不意味着结束,正如阿太所说,没了皮囊,反而来去自由,想去看谁就看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当你因为太过迷茫,太过偏执,以至于曲解了梦想和责任,不如先学会生活。

全书39元精装版,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是一顿午饭的支出,却可以点亮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