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错把生命的恩典当做痛苦,却反说生活欺骗了我们

尽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对痛苦,谁都无法逃避。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动物也一样——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点过去,幸福快快来临。在这样的期盼中,一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转变成助缘、顺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会变成障碍,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影响。

在面对痛苦时,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去对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痛苦就会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绝路。

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感受是属于精神领域特有的东西,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物质不会有感受——既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后,尸体也和石头、砖头一样,在接触外界的任何东西——地、水、火、风时,都不会有反应。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感觉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

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虽然我们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

幸福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寻找快乐。

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

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痛苦。

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

因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

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