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法國人,能將“精神出軌”描述的清新脫俗

自從去年HBO的《權力的遊戲》完結(爛尾)之後,

今年迴歸的《西部世界》系列,自動就晉級成了HBO的頭牌劇。

《西部世界》,一直因為它超前的設定,而備受劇迷們的關注和喜愛,

未來時代人工智能的覺醒和反抗,恢弘的場面、復古迷人、遠離塵囂的西部世界。

燒腦的敘事方式:

多線交織與正序倒敘未來時代的交替進行,

深厚的哲學意義:

大段的莎士比亞臺詞與哲學思考的對話下是迷幻我們的雙重含義,

“喚醒”不僅僅是呼喚了女主角、更有可能喚醒某個仍然在“沉睡中”的機器人。

然而,即便是這樣一部“好口碑、高評分”的劇集,

依然沒有達到《權力的遊戲》那樣的高收視率和風靡全球的討論度,

上週更新的第三季最新一集甚至更成為了《西部世界》系列最低收視率的一集。

對於《西部世界》而言,

劇當然是好劇,只是脫離了現實,又失去了最吸引人的燒腦特色,就不再像之前那般吸引人了。

所以,紅顏秀影想要為大家介紹一部通俗易懂的法版“西部世界”:

《美好年代》

只不過在《美好時代》中,內核變成為了法國人最擅長的愛情

而機器人接待員們組成的《西部世界》,卻成為了真人演員通過表演還原心中的《美好年代》。

《美好年代》簡述了一個曾經年少輕狂又輝煌的作家,

結婚超過四十年的他,漸漸失去了創作靈感,又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和老婆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

在兒子與朋友的幫助下,他決定接受“回憶美好公司”提供的神秘體驗,重溫昔日戀情。

目前,《美好年代》在豆瓣上獲得了8.1的口碑評價。

眾所周知,法國電影擅長講述愛情,但卻不僅僅是愛情,

這也是為何法國電影一直不落俗套的原因。

比如紅顏秀影去年介紹過導演尼古拉斯·貝多斯的處女作《阿德爾曼夫婦》

橫跨四十年的婚姻裡包含的卻是對時代、政治、文學、歷史的解構,到最後又回到了婚姻愛情的本質,

愛情不僅僅是身體和靈魂,更是通過愛別人而對自己的重新瞭解與和解。

而這次的《美化年代》作為尼古拉斯·貝多斯的第二次作品,依舊沒讓大家失望,

在笑聲中有悲愴,在放鬆中也有思考,關乎愛情,也關乎現實和未來,

最後還給了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開放性結局。

作為一個年輕時成功、才華橫溢又和妻子恩愛浪漫的老頭,

維克多的老年生活可以說是潦倒失意的,

自己的妻子奔向了美好的未來、兒子成為人工智能公司的CEO時,自己還沉浸在那個用顏料和筆的時代。

這樣的設定,其實和《亡命大畫家》是一樣的,

當藝術家到老年,被時代拋棄時,剩下的只有心態上的落差、失意,與生活上的潦倒。

而在《美好年代》中,則結合了現實,人工智能時代的特徵,

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將被替代:

睡前帶3D眼鏡沉浸場景入睡、再也沒有浪漫,沒有目的地的駕駛之夜,偏離導航的駕駛會被人工智能叫停,

就連人類的

情懷回憶也可以通過佈置場景再次還原。

失意、落魄的維克多,他的遭遇不僅僅是年齡的增加,更是因為時代發展的太快。

而《美好年代》在現實的塑造上是有一種通俗易懂的警示預言性:

別說是一位用靈感、才華和頭腦創作的藝術家,如果只是做著平凡工作的人們,再次遭遇下,又將何去何從呢?

而維克多在婚姻中的失意則是基於現實:

相濡以沫了四十年,卻漸行漸遠,

我流連忘返於1974年與你相遇時的一見傾心,而你卻熱衷於現代文明技術的新奇體驗,

於是厭惡、爭吵、移情,這些情緒也油然而生。

妻子不能忍受維克多沉浸在過去,兒子是成功的ceo,

然而,自己曾風靡一時的畫作卻無人問津,這是維克多在感情上的失意,也有一種讓人恍然大悟的徹骨真實:

你被拋棄、你逃離,你與對方相看兩生厭,本質裡是對當下自己的厭惡。

所以,當妻子短暫移情之後,卻又重複了對移情對象的厭惡、嫌棄,

其實本質上也是她對於自己老去的恐慌抗爭

於是,維克多選擇回到那個他魂牽夢縈、難忘的1974年,

而《美好年代》裡的回到過去,不僅僅是為了逝去的愛情,更是一種對時代的

追憶

“我記得那時候簡單多了,”


“那時候有富人、窮人、右派、左派,我們保護移民,並不擔心經濟,我們受宗教影響

相對較少,”


“人們互相交流、不玩手機,此外,我那時還很年輕。”

其實,這種“時代病”也曾經在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裡有所展現,

當代知名的美國編劇,卻沉迷於過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回到了20年代初的巴黎,被當時的縱情聲色和復古文化所吸引。

這在《美好年代》裡也是一樣

維克多先是對場景還原和女演員扮演的1974不屑一顧,後來卻沉浸於其中。

美麗、充滿活力的年輕妻子、復古嬉皮的朋友們,

他一邊沉浸在1974,一邊在兒子的公司裡賺錢,

雖然知道是場景搭建出來和演員們扮演的1974,但他還是彷彿新生了一般興奮又滿足。

隨後,當他回到家中,時隔很久再次遇見妻子的場景,也充滿了法式的幽默諷刺

原本因為厭他的一成不變和迂腐趕走維克多的妻子,現在又看情夫不順眼,邀請意氣風發的維克多留下來喝一杯咖啡。

愛情,彷彿參悟透的法國人,也在電影中表達了對愛情的

參悟不透

幾十年的回憶和相處可以在幾天內被刷新,可以被一場自己明知是演戲的場景所迷惑,

可以深愛,也可以瞬間不愛,可以愛你,也可以愛別人扮演的你。

維克多愛上了年輕女演員扮演的自己年輕時乖張、性感的紅髮妻子,

本質上,也是因為他愛的是1974裡意氣風發的自己,

而妻子重新愛上依舊沉浸過去的維克多,

可能只是因為那個扮演過去的自己的年輕女演員,在三天內就替代了自己與幾十年和丈夫建立的情分。

換一個人開始會新鮮,換一個人依舊會厭煩,厭煩的核心是自己,

即使是愛了幾十年的妻子,也可以在瞬間被一個年輕的替身所替代,

這裡關於愛情與內核的中心,與《阿德爾曼夫婦》一樣深刻:

她用自己的才情,為他代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可以陪伴著他,蒙上眼睛,不顧腳底的懸崖,

這場橫跨了幾十年的愛情裡,她愛的不也是她塑造出的她,

本質裡她更愛的是他,還是默默成就了他的自己?

在《美好年代》中,

他愛曾經與妻子相遇時交響著爵士樂、暖黃色燈光的小酒吧,與那個一頭紅髮的女人的暴躁衝動與性感迷人,

這又如何不是他更愛的是1974年的自己,與一切自己已經習慣的社會、政治、人們的相處方法和文化。

電影裡最閃光的一段是:

年輕演員抽離出了維克多1974年的劇本,讓他瞬間意識到自己如今沉浸的一切,不過是一場人造的美夢,

可是自己卻愛上了那個年輕的女演員,他瘋狂的去找尋她,

卻陷入了另一場劇本裡,她白色短髮、有丈夫和孩子、性格冷冽,對自己無情。

哪怕是回憶裡最完美的愛人也是會的,

當這些有著“時代病”的人們怪罪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變化,卻永遠沒有發現自己其實也在變化之中。

“你說她變了,你也是,你不再如前。


不要搜尋你初遇時的她了,去探尋她的美,她的憂愁,她的意料之外。


就是現在,就是此時。


我們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改變他人,我們不能掌控一切。


要接納失望、批評。


接納意料之中,不再耀眼,或者其他。


不然,我們只能活在初遇時,我們打好了草稿。


卻失去了真正的人生。”

結尾中,妻子為了維克多,也在劇本中回到了他們共同的1974年,

她承認她的變化,她不再年輕、年輕時的她暴躁衝動、我行我素,因為她總是遇到處處留情的男人,

現在她依舊暴躁,可是這暴躁是因為她有了丈夫孩子和家人,

她壓力重大,她必須擔負起責任。

他在杯盞交錯間,重新認識了沒變又改變了的她,

她依舊美麗,可是眼角爬上了皺紋;她依然不是那麼溫柔,但會優雅的笑著回首過去,

她根據劇本丟下了圍巾,離開酒吧,這一次,他沒有選擇撿起圍巾追上去,

他一個人慌神間又看見了幻覺裡紅髮耀眼的女演員。

是最討厭改變的他,變了嗎,愛上了一個劇本里的演員!

還是他沒有變,愛的只是1974年的妻子!

現在的他,究竟愛的是擁有年輕陌生女孩的現在,還是1974年偶遇妻子的自己。

所謂的人性愛情

其實也不過如此,

幾天內可以改變,一晚上又能回到現實,

沒有恆久不變的愛,沒有恆久不變的愛人,也沒有恆久不變的自己。

他選擇了結賬,回到現實中去找尋,

VR能讓我們回到幻想裡的美好年代,卻沒法讓在現實裡自己停止腳步,

不論變還是不變,答案都在現實裡,

而不是劇本編造、自己幻想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