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要讲出“新意”,更要讲出“心声”

政治教育,作为基层最传统、最常见的政治工作形式,在教育官兵,引导官兵增强政治素养、提升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基层的政治教育出现“怪现象”:对不少官兵来说,教育内容难吸引人,形式简单且乏味。不少官兵坦言,听半天没兴趣,接受教育时总昏昏欲睡。

其实,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官兵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日益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官兵的眼界更是很大程度地开阔了。怎样上好一堂政治教育课?我想,一方面,玩好“高端”,创新实践形式,让课堂多姿多彩,另一方面,接好“地气”,抓住年轻官兵的心理,让课堂引人入胜。

政治教育是我军生命线

形式新颖让新时代的政治教育更能与时代接轨,把政治教育玩出“新”意更能被新时代官兵青睐。创新方式方法,利用新平台、新思路、新理念,改变原有套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教育有了新的生机。政治教育唯有以开放的眼光,把“短视频”、“微文”等新兴理念引入军营,或者开展思政“云课堂”,拓宽政治教育宽度,提升广度;不拘泥于形式,让“新元素”与“实质内涵”相结合,才能把教育课堂演绎得多姿多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官兵的认知水平、社会成分等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官兵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情况,给新时代的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堂政治教育课上得平平淡淡,没有研究受众是症结所在。基于这种情况,新时代上好政治教育课更应该从“心”入手。注重倾听官兵心声,把准思想“穴位”,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旦官兵思想的“穴位”没有找准,即使讲得头头是道,也拨动不了官兵们的“心弦”。所以,倾注“真心”,培植“真情”,事前与官兵谈谈心,让官兵把想听什么、关心什么都说出来,有什么困惑什么难处讲出来,让受众成为课堂主体,政治教育课真正接好新时代新人新“地气”,让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商鞅在变法时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学员某队在授课实践中发现,做好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破解之法,不必拘泥于老套路老办法,新内容和新形式都是成功的关键。针对新时代、新教育、新受众,采取多种方法,让基层官兵的课堂体验愈加充实。该队政治教导员袁光华提到,想要完成好政治教育,须紧贴学员生活、厘清学员思想,组织的活动才更有意义,更能抓住受众的心。前期开展的政治活动,学员队组织“全队共读一本好书”,全体学员参与阅读、“讲家乡故事”、“谈论十九大后家乡新变化”,让学员有事做,有话说;组织别开生面的政工活动,让教育不只停留在口头;在“大演习”、“大练兵”、“大比武”、“大拉练”等活动中安排政治教育,让准军官们时刻沐浴政治“春风”,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也让政治工作落地,落实。

教重于心

有新意,有深度,接地气,才能广受欢迎。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者来说,必须用创新去引领思想,用“真情”去带动官兵。避免政治教育口号化、形式简单化、思想僵化固化,用满腔热情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性。

(张学宁)

编审:姚晶晶

通联: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