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后教”课改背景下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摘要:“研学后教”教学模式是一种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构建高效和谐课堂教学的课改教学模式。基于这种课改背景下,“研学后教”可以把转变观念、传授知识、培养兴趣与技能等系统地加以实现,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读与写是重中之重。读是基础与吸收,写是表达和释放。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作用。切实找到读与写的结合点,是解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费力低效”问题的关键所在“研学后教”课改背景下的“手拍原创”是读与写的一个“接榫点”,是中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的一种无缝对接。

关键词:研学后教 手拍原创 接榫点 无缝对接

“研学”是让学生更深入、更本质和更全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后教”是教师依据学情而确定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用恰当的手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读与写是重中之重,读是基础与吸收,写是表达和释放。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作用。那么,“研学”在读与写结合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恰当的手段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究竟是什么?找寻读与写的“接榫点”并加以无缝对接的途径又在哪里?这些问题,笔者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寻求解决的办法,觉得“手拍原创”教学效果不错,认为这是读与写的一个“接榫点”,是“研学后教”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的一种无缝对接。

所谓“手拍原创”,就是“研学后教” 中学语文教学读与写结合的一种实践创新,“手拍”就是让学生亲自把可遇不可求的景象拍下来,“原创”就是根据照片“景象”来写一首诗(仿古诗、现代诗皆可),“手拍原创”力求诗与画(照片景象)的完美融合。笔者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把文字想象成画面

中学语文教学之“读”,最为常见:朗朗上口的“有声读”,默默未语的“无声读”;童声稚气的学生“试读”,声情并茂的教师“范读”;有配乐的“混声读”,无配乐的“清声读”;分门别类的“小组读”,齐声和谐的“全班读”……可谓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美不胜收。但笔者以为,读与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把读放在写的框架内,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而“想象读”,正好把读与写结合在一起。

所谓“想象读”,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把文字想象为画面。“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个画面的内涵无论从空间的宽广性、时间长久性、层次的丰富性,还是从认知的亲切度、情感的深厚度、感染的震撼度,都是空前绝伦的。

笔者不妨以读“雪”为例,加以阐述。当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画面是: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树枝上都挂满了雪花,就仿佛是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一般。这满树压枝、晶莹雪白的雪花正如绽放的朵朵梨花一般,让人仿佛置身温暖的江南,顿觉春意盎然,心旷神怡;当读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画面是:成片的雪花如竹席般大小,飘飘洒洒,随风扬落,撒满了轩辕台,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当读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画面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天雪地,广袤无垠,舞姿轻盈……

一个“雪”字,“读”到的是有形有色、有静有动和有滋有味的精妙绝伦的画面,这样引导学生去“读”,不仅让学生进入了美轮美奂、奥妙无穷的语文世界,更让他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感官冲击和精神享受。这种“想象读”绝妙之处还在于,随着个体(学生)阅读时间、阅读空间和阅读心境的不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画面”不仅截然不同,而且还是瞬息万变的:上一分钟读雪时出现的“画面”,下一分钟就换了另一种景象;在A处读雪时出现的“画面”,在B处读雪时又换了另一种景象;心境的不同,读雪出现的“画面”,同样也是景象迥异。这是 “想象读”的精妙之处。

二、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把画面凝缩成文字

拥居“半壁江山”的中学语文教学之“写”,可谓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硬骨头”。为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语文教师可谓上下求索,殚精竭虑,但总感力不从心,收效甚微。无可否认,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是不尽人如意的,学生作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处于“失真状态”:无个性——内容“假”(虚伪做作)、“大”(不着边际)、“空”(无病呻吟);形式不是循规蹈矩,就是为创新而“创新”。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往往归咎于学生阅读“量少面窄”,生活“枯燥单一”等因素。语文教师虽然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但犹觉“回天乏术”,尽管在不断努力找寻作文教学“通衢”,然总感“山重水复疑无路”。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东坡居士此言,“一语惊醒梦中人”,正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读”王维之诗,读到的全是画面。笔者“豁然开朗”:学生的生活(直接的和间接的),不就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灵动鲜活的“画”吗?!学生的周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广阔无垠,汹涌激荡的生活海洋,只要学生能采撷其中任何一朵浪花,掬捧其中的任何一丝涟漪,都能写出只属他个人独特体验的个性作文来。

下面是笔者观览黄山和三清山(“画面”)后的两段描述(文字):

“夜宿“西海山庄”,枕窗听松,又是另一番景致。群峰四围如屏,刚才还无风朗月,愉悦着幽静的神秘;此刻,风起云涌,松声成涡,“呜呜呜呜”,不绝于耳,下沉、上翻、升腾,响遏行云。人寝于床,身犹羽毫,旋于青冥。渐而入睡,弱风拂松,松声似被,裹身入眠,眠沉梦香。(《黄山听松》)”

“三清山的水是青的,青得有点碧。涧风微澜,水面皱缬,涟漪四起,如裙似袂潺潺而下。涧水似乎故意要让出点空间予山岚,慷慨地下落一米左右,蜡黄的岩石刀切似的,斧砍似的,正像山岚盆景的木盒底座,一下子让你惊叹不已;三清山的山是秀的,浓密翠绿的树阴,碧得在滴翠流绿。蓝蓝的天宇下,山腰间,云蒸霞蔚,雾气似带如练,舞之蹈之,遮之掩之,宛如半遮琵琶的江女,害羞、灵动而惊艳。”(《三清山听泉》)

在泰山之巅,孔夫子用的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庐山瀑布,李太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雪后初晴午后的长城,毛泽东用“望长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边是锣鼓喧天,洞房花烛,一边是孤影焚稿,孤苦无助,此情此景,除了“月影移墙”,再也没有什么词语能够准确生动、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林黛玉无声无息、无知无觉地香消玉殒;走进云南石林,才真正知道什么叫“鬼斧神工”;站在楼兰遗址,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沧海桑田”……

中学语文教学之“写”,就是导引学生把生活画面凝缩成文字(句),让学生用平时阅读积累起来的独特鲜明、生动形象和凝练精准的语言文字,描绘出色彩斑斓、灵动鲜活、扣人心弦的生活画卷。

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笔者尝试的“手拍原创”之“手拍”,是指亲自拍的照片,“原创”是指根据自己拍的照片,写一首诗。实践下来,觉得画与诗合成一体,诗与画浑然相成的“手拍原创”,是一个读与写的“接榫点”,是语文教学读与写的无缝对接,效果不错。如果把“手拍”比作“金风”;把“原创”比作“玉露”,“手拍原创”,正好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手拍”,无论从选景、色彩和构图,还是从层次、对焦和主旨,都是“预设”的,先做好“功课”的。比如,拍“蝶恋花”(见下图),蝶与花在照片中的位置,照片背景的衬托、层次的叠加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特别说明的是,“手拍”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是专门“犒赏”给有准备的人的。学生利用双休和假日,随时随地可以“手拍”,说不准会得到一幅不错的照片。

其实,早在北宋,东坡先生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就是根据惠崇的画《春江晚景》 题的诗,只不过《春江晚景》画是高僧画家惠崇所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鲜美河豚……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诗中有画,水乳交融。

“原创”,是“读”与“写”的精准对接。面对自拍照片的构图要素,用准确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模仿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的韵律和平仄,引导学生练习写作:首先是“读”,获取画中“素材”,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灵魂,哪个是陪衬,都要读准、读懂;然后是“写”,可以是四句都写景,也可以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抒情议论。

笔者把“手拍”(照片)投影到多媒体屏幕,让学生根据“手拍”来“原创”(写诗),然后师生进行交流,最后笔者借助“图曰”APP制作的“手拍原创”(见下图),再投影到多媒体屏幕,让学生与教师的“原创”进行比较,然后学生谈认识、谈感悟,最后学生对自己的“原创”进行修改。

“研学后教”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师示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的“手拍原创”作文教学,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参与意识强烈,主体意识增强,在一次次读与写的无缝“对接”中,把读与写紧密地连在一起,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读与写的能力,值得同行一试。

参考文献:

1、叶丽结,《“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文理导航 中旬》,2015年08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刘国正 陶伯英 郭希芬 赵玉品,《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文心出版社,1992年6月。